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长期分开生活后,缺乏来自父母的亲情呵护和家庭教育,加上和父母、监护人、学校老师情感沟通不畅,使许多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造成亲情缺失,影响他们健全人格的形成和身心的健康发展.依据农村留守儿童的情感生活现状,分析亲情缺失所产生的问题,指出加强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重要性,最后提出解决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教育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随着城市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大批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向城市.接着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日渐突出."留守儿童"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因此,要了解"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产生的原因,制定有效的"留守儿童"心理健康教育措施,为"留守儿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让"留守儿童"重建自信心,树立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使其成为身心健康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相似文献   

3.
"留守儿童"是指由于父母一方或双方外出打工而被留在老家,并且需要其他亲人或委托人照顾的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留守儿童"们事实上生活在"单亲家庭"或"隔代家庭"中,由于长期情感缺失,他们的心理往往得不到健康的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风景优美的英山县温泉镇.白石坳和它的名字一样不起眼,但是白石坳中心小学,却因为留守儿童教育有方而驰誉省内外--2006年,学校被英山县政协授予"留守儿童之家"荣誉称号;2007年,学校被英山县教育局确立为英山县唯一一家全托留守儿童教育试点学校;2007年,湖北省电视台对白石坳小学留守儿童教育进行实地采访,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状况并制成电视专题片在湖北电视台连续播出;2008年,学校被教育部定为"留守儿童教育研究"项目学校,并拨300万元资金筹建留守儿童活动中心.  相似文献   

5.
在农村由于外出务工而造成的父母角色长期缺失,越来越多的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上、生活中、人际交往、心理等方面呈现出诸多问题。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关系到家庭、学校及社会的和谐发展,我们必须重视。对留守儿童而言,拥有积极健康的心理是迈向成功人生的神奇魔法石。教师应该根据现实情况,切实做好留守儿童生命中最重要的"导师"。  相似文献   

6.
留守儿童,新时代社会的一个特殊群体,也是当代社会中的一个弱势群体.他们因为父母外出打工,不得不在短期或长期时间内失去了直接监护人,由在家的老人或亲戚来照管.了解并解决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问题,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迫切而现实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 一、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残缺不全 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聚少离多,亲子关系的疏远,亲子互动的减少是其家庭教养结构的主要特征.这种社会转型期特有的家庭教养结构,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出现了难以弥补的缺陷,主要表现为三个方面: (一)娇惯溺爱型 很多留守儿童都是独生子女,加上父母不在家,长期与祖父母、外祖父母在一起,他们对孩子宠爱有加,把小孩看成"心肝宝贝",对他们过分溺爱,宁愿自己吃苦受累,不吃不喝,也要让孩子要好、吃好.  相似文献   

7.
<正>随着我国经济改革的深入,打工群体的日渐壮大,校园里的留守儿童也呈现出上升趋势。这些"留守"儿童因家庭环境的特殊性,引发了一系列的教育问题。如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中等或偏下,一些留守儿童由于学习目标不明确、学习态度不端正,课堂上不专心致志听讲,课后作业完成的质量不高。最让人担忧的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由于父母长期不在身边,造成这类留守儿童多数缺少亲情关爱和良好的教育引导,自信心差、人际关系不融洽、自卑心  相似文献   

8.
<正>近几年来,随着素质的发展,学校教育抓得很紧,学校的"三关"工程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留守儿童的教育在学校中占了相当的分量。但留守儿童由于父母为了生计,长期在外打工,对孩子的交流太少,家庭教育十分缺乏。一些留守儿童家长把对子女的教育只寄希望于学校,自己却成了教育孩子的"远方看客"。孩子是祖国的未来,培养孩子成才,学校和家庭都有义务和责任。因此,家长们应该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倾心培养留守孩子健康成长。在此,我对留守儿童  相似文献   

9.
"留守儿童"是当今一个不容忽视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短期或长期失去直接监护人,使得他们在生理和心理上都面临着一些与完整家庭中孩子不同的问题,从而导致"心理贫困"现象的发生。本文透视了城乡留守儿童的现状,并结合留守儿童"心理贫困"的表现来分析其成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些解决"心理贫困"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裴鹏 《辽宁教育》2013,(6X):27-28
"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他们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生活环境特殊,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为此,本文通过调查研究,分析了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提出了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方法和措施,以便帮助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生活空间,形成健全的人格,能够健康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1.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农村教育中的一大实际难题.通过对一位农村"留守儿童"的个案研究,发现:农村"留守儿童"在学习、行为和个性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问题:家庭监督的失效,农村学校教育资源的匮乏及教师的冷落是农村"留守儿童"问题形成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
留守儿童是指农村地区父母双方或单位长期在外打工而被交由父母单方或其他长辈、他人来抚养、教育和管理的儿童.随着农民工大量涌入城市,农村学校留守儿童人数逐年增加.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农村"留守儿童"群体.本文主要关注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问题,查阅了2004年到2007年国内关于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问题的文献,对留守状态是否导致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原因分析以及解决对策等研究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评述.综述认为,今后的相关研究要注重组织权威机构和优势的研究力量对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问题进行专门系统的调查研究,形成科学的结论,揭示深层问题,同时,加强农村"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实证研究,以便更有效地改善"留守儿童"学业不良的现状。  相似文献   

14.
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能力相对薄弱.直面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教学中教师要激发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培植留守儿童的学习能力、学习习惯,通过情感疏导帮助留守儿童克服数学学习的心理障碍.为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助力,能够让留守儿童的数学学习不"留守".  相似文献   

15.
父母爱孩子是毋庸置疑的,但对于留守儿童而言,父母光有爱是远远不够的,还要让这份爱穿越空间距离,传递给留守儿童,让爱流动.换言之,留守儿童原生家庭不缺乏爱,但缺乏爱的流动.湖北省监利县弘源学校"蔡辉雄心理名师工作室"长期致力于留守儿童生命状态和心理维护的研究,认为关爱留守儿童是一项系统工程,这项工程的基础是让爱在原生家庭流动起来,不因亲子分离而让爱的涓涓细流中断、干涸.  相似文献   

16.
<正>留守儿童分为双方留守和单方留守,双方留守是指父母双方流动到其他地区打工或者干其他活,孩子留在家里,而单方留守是指父母其中一方长期外出,孩子留在户籍所在地。通过调查,我发现我们班农村"留守儿童"的人数占班上学生总数的30%。通过与他们交谈和对他们的观察,我发现了留守儿童存在以下一些现象:一、留守儿童存在的教育问题(一)父母长期在外导致亲子分离这些学生之所以成为"留守儿童",就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双方  相似文献   

17.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中国现代化、城市化及社会转型进程中产生的、当前政府迫切需要研究解决的特殊社会问题之一.从目前农村留守儿童问题研究现状评切入,通过对目前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对象"失公",关爱与服务主体"失真",关爱与服务行为"失范"现状的深入剖析,阐明了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初步构想:一是优化社会环境,形成关爱与服务社会共识;二是创新主体模式,构建关爱与服务网络;三是创新工作机制,形成高效、协调、统一的运行机制."关爱与服务体系"的内核是以政府为主体,通过法律机制、经济机制、行政协调机制引导和促进妇联、共青团、媒体、志愿者、社区、家庭、学校等社会力量,长期、稳定、有效地参与到对留守儿童的关爱与服务中来,形成教育合力,共同推动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学业成绩不断提高.  相似文献   

18.
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的心理问题。"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沉迷于游戏厅、网吧等娱乐场所,引起行为上的偏差,严重者甚至误入歧途走上犯罪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采用实验方法,选取社会环境和师资水平相似的两所学校,一所学校的留守儿童参加"留守儿童之家"项目,另外一所作为对照组不参加。16个月后,对两所学校留守儿童实施创造性思维测验,结果表明:实验学校留守儿童的创造力极其显著地高于对照学校的留守儿童;实验学校留守儿童与对照学校留守儿童的创造力存在极其显著的年级差异。年级与性别交互作用显著。  相似文献   

20.
二十多年来,有关"留守儿童"的研究成果丰硕.但"留守儿童"的涵义似是而非,界定不清,逻辑不彰,有必要进行理性的"清思",即何为"留守"、儿童为何"留守"、儿童用什么"留守",藉此追踪"留守儿童"在根本上意味着什么.文章通过文献梳理,采用理论分析的方法,揭示现有的"留守儿童"研究不仅缺乏基本的学术逻辑,而且丧失起码的底线伦理思考,掩盖了现实生活中广大弱势群体非人道的社会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