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品牌经济时代,集群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理想举措。分析集群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能够协助集群品牌建设主体有效获取和提升集群品牌竞争力。立足集群内企业,构建了区域政府、行业协(商)会、个体品牌投入对集群品牌竞争力的作用模型,并实证得出政府平台服务、行业协(商)会的协调服务、个体品牌价值和管理对集群品牌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三者间的协同互动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2.
品牌经济时代,集群品牌竞争力的提升是促进集群向价值链高端攀升的理想举措。分析集群品牌竞争力影响因素,能够协助集群品牌建设主体有效获取和提升集群品牌竞争力。立足集群内企业,构建了区域政府、行业协(商)会、个体品牌投入对集群品牌竞争力的作用模型,并实证得出政府平台服务、行业协(商)会的协调服务、个体品牌价值和管理对集群品牌竞争力的形成和提升具有显著正向影响,且三者间的协同互动发挥着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3.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启万  王兴元 《科研管理》2013,34(10):153-160
构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有助于地方政府和企业创建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本文运用文献法、焦点小组访谈、实证研究逐级递进的研究方法,构建了一个由8个类别和33个关键要素构成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品牌生态系统,并验证了系统要素之间的关系,其中,品牌宏观要素、品牌产业要素、品牌资源要素、品牌支持要素正向影响品牌集群要素,品牌宏观要素、品牌产业要素、品牌集群要素正向影响品牌企业要素,品牌企业要素正向影响品牌市场要素,而品牌竞争要素与品牌企业要素呈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要提高产业集群创新绩效、提升创新能力,就有必要吸引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创新主体及创新资源汇入并形成创新生态系统。而如何提升系统的创新绩效,实现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系统群体间以何种方式进行联系以建立起共生关系并维持系统良好运行。为此,借助生态共生理论,提出了基于城市创新的集群生态系统概念模型。根据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中介机构及政府等群体在产业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与参与程度的不同,界定了共生单元,在共生环境的作用下,它们之间通过物质、能量、信息等交换、交流方式构成互惠共生模式。为了提高系统内共生体间物质流动、能量转换及信息交流的速度与效率,需要建立起共生关系生成机制、共生关系反应机制及共生能量调节机制等共生机制来确保系统功能的实现。在特定的城市创新的环境下建立起有效的共生机制以促进高质量的共生关系生成并促进系统良好运行,可实现合作创新高效进行,从而带动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吴义爽 《科研管理》2016,37(7):54-61
本文运用企业战略创业理论、产业平台理论与案例研究方法,分析一类特殊的服务型龙头企业——集群商贸平台战略创业带动集群升级的功能和机制:基于间接网络效应,通过平台高级化与国际化、研发包络、塑造集群品牌文化三个方面的战略创业行动,策动其主导下生产者、消费者之间交易网络的协同升级,进而在获取其自身竞争优势和财富创造最大化的同时,创造了驱动集群企业脱离低端、贴牌生产路径,走向自主创新与品牌构建路径的产业架构基础,以及相应的集群升级动力学。文章将服务型龙头企业、消费者升级引入龙头企业主导下的产业集群升级研究,不仅丰富了相关理论建构,也为地方政府推动产业集群升级提供了新的政策思路。  相似文献   

6.
复杂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网络研究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我国复杂装备制造业及其集群化发展的现状和特点,从集群系统开放性、集群主体异质性和创新过程动态化的综合视角,研究构建以核心企业为主导,以核心企业、科研机构和专家型公司、政府及科技创新服务机构等为关键成员,以知识为关键要素,具有核心层、支撑层和外围层三个层次的立体化创新网络系统。并对该创新网络中各关键成员的重要作用、成员间相互关系、创新网络的结构特征及其运行机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促进我国复杂装备制造业集群创新发展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7.
谭维佳 《科研管理》2021,42(12):29-35
    产业集群在加剧企业间竞争的同时,也会促进企业间的合作。合作可以带来生产、交易、营销、创新等综合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企业甚至产业集群整体的竞争力。产业集群内部的竞合关系是产业集群的核心价值,也是产业集群间竞争优于企业间竞争的根本所在。但是信息不对称、产业发展阶段、外部竞争环境等因素,都影响着企业合作与否的战略选择。特别是在创新领域的合作方面,由于知识的客观溢出以及“学习竞赛”带来的机会主义风险存在,市场自发的合作信任往往是不足或者缺失的,这就需要依靠市场和政府以外,第三方机构——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的中介作用。是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的理想选择。本文以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产业集群促进机构的角色为例,结合理论和案例分析方法对产业集群中的企业间竞合战略选择做研究。研究发现:科研机构/大学作为产业集群的促进机构,在产业集群向创新集群的培育过程中可以在提高异质化程度、建立信任机制、支持创新活动方面挥发直接作用或者中介功能。进而,本文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  相似文献   

8.
本文基于孵化器集群化发展的新趋势,面向孵化器集群形成过程中多主体的价值共创行为,以及政府在集群不同发展阶段中的作用,通过引入制度工作与价值共创理论,以广州开发区孵化器集群作为案例研究对象,研究探讨并揭示了孵化器集群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政府通过外部与内部制度工作配合助力孵化器集群制度的形成,并随着外部制度环境的健全,孵化器集群内部的政府角色从“制度管理者”转变为“辅助服务者”;第二,在制度环境与集群行为的交互影响下,孵化器集群主体价值共创的参与动机趋于协同,进一步使集群主体互动与资源整合的广度与深度不断提升;第三,政府制度工作与孵化器集群共同演化,在政府制度服从-制度融合-制度深化的过程中,孵化器集群制度实现价值共联-价值共融-价值共生的转化。  相似文献   

9.
产业集群品牌与企业品牌的交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晶  郭斌  郭海 《中国软科学》2012,(3):149-161
集群企业品牌作为企业依附于集群参与市场竞争的标示,其不仅体现企业自身的竞争力水平,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企业生产经营所处于的集群竞争力水平。本文旨在总结前人对集群企业品牌概念解释和价值构成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信号理论及集群竞争力生成模型,研究集群品牌价值变化对企业品牌价值的影响,揭示出集群内企业品牌和集群品牌间存在的交互作用,为品牌问题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  相似文献   

10.
在国际高端技术封锁日益严峻的新形势下,从任务解构的角度将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进行分层任务细化尤为重要,且需要从目标需求导向的角度出发,针对具体分层任务明确多元治理主体的结构关系及对应主体的治理举措。基于现代产业体系的内涵特征提出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逻辑,并基于多中心治理理论构建多中心产业共治建设区域现代产业集群的理论框架。研究认为,面向区域现代产业集群建设的战略层、发展层、支撑层等五大分层建设任务,政府部门、企业、科研机构、行业协会与服务机构等多元主体通过自发互动博弈,形成分类主导的多中心产业共治模式。为进一步阐述及试验理论,以广东省精密仪器设备产业集群主导咨询机构的集群治理为实践案例,认为其存在多中心联动的积极性和共治模式均有待加强的问题,且关键核心技术短缺问题较为突出。针对此,提出健全多中心联动协调工作机制、政企双中心共治提升产业安全度、多维支撑中心有序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政府牵引多中心集聚融通、数字治理创新助推区域产业集群智慧建设等共治效能提升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集群社会资本对集群内品牌学习关系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伟坤  周梅华  陈金波 《软科学》2010,24(1):32-36,41
在梳理集群社会资本的构成维度以及集群内品牌学习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集群社会资本对集群内品牌学习关系的影响。分析表明:集群社会资本能够促进集群内的非正式沟通,增强人才流动的效率,从而促进品牌的非正式学习的效率;集群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品牌与相关主体的学习互惠性,降低合作学习的冲突以及合作成本,从而促进品牌的正式学习的效率;集群社会资本能够促进品牌知识吸收能力的提高,从而提高个体品牌学习的效率。  相似文献   

12.
翁清雄  胡蓓  古家军 《科研管理》2008,29(4):103-110
本文研究产业集群经济状况、集群人才政策、集群文化、集群生活环境、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的影响,并以武汉光谷、北京中关村、苏州工业园区、东莞振安工业园四个产业集群为对象进行实证研究。本文的理论贡献在于证实了:(1)集群经济状况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2)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3)集群文化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没有显著的影响,但通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间接影响到集群内人才成长;(4)集群生活环境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5)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对集群内人才成长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6)集群文化、集群人才政策对集群内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有直接的正向的显著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正确认识产业集群人才成长优势以及人才集聚的内在机理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也为政府的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首先构建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将新能源产业集群形成的影响因素归纳为产业基础、技术创新水平、市场需求、政府政策、制度环境和资金支持;然后,通过322份全国新能源专家调查问卷,运用结构方程模型方法,验证理论假设。实证分析表明,产业基础、制度环境和资金支持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技术创新水平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正向影响,但显著性没有通过5%的水平;市场需求和政府政策对新能源产业集群的形成具有正向影响没有通过验证。  相似文献   

14.
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复杂适应性机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复杂适应性行为个体,并认为高技术企业、大学或科研机构、专业供应商、政府、金融投资机构等是高技术产业集群的主要存在个体;然后分析了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复杂适应性假设条件,主要包括集群个体的区域主动适应能力、区域多样性变异功能、区域核心优势能力和区域遗传性保存能力;最后分析了区域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复杂适应性实现机理与过程。  相似文献   

15.
以大学和高技术集群企业为研究对象,明晰流动于大学与集群企业知识网络中的信息流、知识流和人力资源流这三类互动要素,进而构建出大学-高技术集群企业互动的概念模型.通过剖析三类互动要素对企业知识系统的作用机制,阐明大学与高技术集群企业之间的互动将有效提升企业知识能力.  相似文献   

16.
基于垂直供应链的农业产业集群竞合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Stackelberg模型研究了农业产业集群垂直供应链中龙头企业和下游企业间竞争与合作的博弈关系;利用两阶段博弈模型分析了龙头企业和上游广大农户间交易的竞合博弈。研究认为,对于农业产业集群垂直供应链上的各经济主体而言,其合作的总收益均大于竞争的总收益,这要求龙头企业制定相应机制来激励上下游经济主体与其合作,以提高农业产业集群的整体利益。  相似文献   

17.
研究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动力机制,为促进我国生物医药产业创新能力提升提供决策依据。运用复杂适应系统理论模型,分析生物医药创新集群的聚集、非线性、流、多样性特征与标识机制、内部模型机制和积木机制。在此基础上建立生物医药创新集群演化机制的回声模型,运用不完全信息下的重复静态博弈分析主体互动作用,并运用涌现模型分析系统涌现机制。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是复杂适应系统,具备其所有特征;创新集群主体通过流空间网络实现交互学习并适应性调整自身行为;通过交互学习,创新集群主体产生了与其他主体合作创新的可能性,但是否真正实现合作创新取决于主体间竞争合作博弈的结果;涌现推动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演化发展。涌现包括知识涌现和创新网络的涌现,通过涌现创新集群产生新的更优的系统功能和结构,可实现生物医药产业创新集群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新产业集群创新网络主要由企业、大学、研究机构、政府、金融机构、专业中介机构等构成。高新产业集群创新能力及社会网络都具有阶段性特征。广州高新产业集群正处于创新能力的成长阶段,扩大创新网络密度及加大新技术开发力度为提升其创新网络能力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运用扎根理论的研究方法,对集群共享性资源进行了质性分析,归纳出资源配套与分工协作的体系、紧密的竞合互动氛围、当地机构的参与和支持、集体学习与知识共享的网络、共同声誉等五大共享性资源要素。  相似文献   

20.
为探索建筑产业集群网络演化对集群竞争力的影响,基于建筑集群网络系统的结构维度和关系维度划分建立假设模型,进行SEM的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建筑集群演化是网络主体组织通过竞合互动机制提高参与主体的资源获取能力从而提高竞争优势.主体在网络中的位置、规模、积聚性基础上强化集群纵向网络的共享、协同关系和主体之间的竞争关系,影响集群竞争力.调整集群系统网络结构与网络关系促进建筑产业网络化发展、提升集群竞争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