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采用亲子沟通问卷、主观幸福感自我评定量表、自尊问卷和问题行为问卷对北京市1016名流动儿童和446名城市户籍儿童施测.结果发现,与城市儿童相比,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频率、时间和主动性较低.在亲子沟通各维度上,城市儿童得分都显著高于流动儿童.在流动儿童与父母沟通的倾听反应维度上,女生得分高于男生.在父子沟通的开放表达、分歧冲突解决和理解性维度和母子沟通的开放表达和倾听反应维度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初二年级得分最低.流动儿童亲子沟通的开放表达、理解性和分歧冲突解决维度可正向预测主观幸福感,亲子沟通的四个维度都可正向预测自尊,开放表达和理解性负向预测内化问题行为,理解性、倾听反应和分歧冲突解决负向预测外化问题行为.由此可以得出如下结论,流动儿童与父母的沟通频率低,时间短,主动性不强,沟通质量较低.亲子沟通各维度可显著预测流动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2.
一、问题的提出 亲子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也是一种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良好的亲子沟通是与青少年良好的社会适应相联系的,而不良的亲子沟通是与青少年不良的社会适应甚至是严重的问题行为联系在一起的。进入中学后,学生要求独立的愿望和倾向日益明显,而父母还没有能够从“儿童时期的父母角色”——比较单纯的保护和控制中转变过来。青少年也还没有学会如何向父母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愿望。这就容易产生亲子沟通困难或问题。亲子沟通问题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亲子沟通的有效性或质量。亲子沟通问题的解决,有利于儿童的健康成长,有利于家庭关系的和谐。  相似文献   

3.
章燕玲 《文教资料》2020,(1):164-165
亲子沟通是亲子互动的内在运行机制。本文总结了亲子沟通的内容、频率、主动性和质量等特点,分析了国内亲子沟通在青少年人格发展、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学业成就、问题行为等方面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对亲子沟通的研究进行了评述与展望。  相似文献   

4.
对广西河池市342名农村留守儿童进行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行为的问卷调查,研究发现: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行为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广西少数民族地区342名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社会适应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在年级、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社会适应在年级、同住对象、对父母打工态度、父母回家频率及亲子联系频率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留守儿童的情绪调节能力能够显著预测其社会适应。  相似文献   

6.
亲子沟通是青少年和父母分享信息、思想和感情的重要过程,它在青少年的成长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然而青少年期亲子沟通中存在着沟通时间较少、沟通内容简单等于督促学生学习、沟通方式单一化等方面的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已经对亲子双方,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成长产生了较大的负面影响。父母和青少年双方应相互关怀与理解才能从根本上改善目前亲子沟通现状。  相似文献   

7.
唐红娟 《考试周刊》2012,(32):168-169
家庭是教育实施的第一场所,而有效的亲子沟通是实现家庭教育功能的重要方式。家庭中的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子女之间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和互相合作的过程。父母通过训练和榜样示范塑造了儿童获取规则的能力,并且通过亲子交往实现。  相似文献   

8.
亲子沟通是指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问交换资料、信息、观点、意见、情感和态度,以达到共同的了解、信任与互相合作的过程.本研究主要对国外亲子沟通理论,影响因素及亲子沟通对青少年心理发展的影响等几个方面进行了述评,并对该领域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良好的亲子沟通对孩子的价值观念、态度行为、心理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尝试通过阐述父母效能训练(P.E.T)的亲子沟通理念,结合具体事例,剖析P.E.T核心技术,引导父母运用积极倾听、我—信息、"没有输家"等方法化解亲子冲突,让亲子沟通高效而简单,并从明确问题归属、觉察内心感受、积极管理情绪、减少依赖心理等方面分析父母自我成长的方向,鼓励父母学做孩子成长的教练,提高育儿能力,促使其实现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的转变。  相似文献   

10.
亲子沟通是家长与孩子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通过自编问卷对某城市小学四、五、六年级的学生及其家长进行调查,发现家长与孩子在沟通话题、沟通评价等方面存在代际差异,60%的家长认为需要亲子沟通方面的指导。本文以问卷调查结果和需求评估为依据,探索用个案工作、小组工作、家庭治疗等方法介入亲子沟通教育领域,以解决亲子沟通中存在的问题,满足亲子沟通的需求。  相似文献   

11.
探讨民族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特点.采用青少年主观幸福感量表测量了900名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现状,并进行了不同层次的分析.结果表明:汉、羌、彝族青少年的主观幸福感属中等偏上水平.在整体生活满意度、家庭满意度、学校满意度上,彝族青少年均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1);在学业满意度上,羌族和彝族青少年显著高于汉族青少年(P〈0.01);在自由满意度上,羌族青少年明显低于彝族青少年(P〈0.05);在负性情感上,彝族青少年的消极体验显著高于汉、羌族青少年(P〈0.001).友谊、学校、学业和自由满意度在年级之间和学习成绩优、良、中、差之间均有显著差异,环境满意度在青少年母亲职业上有主效应,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在性别、父母亲受教育程度和从事职业上主效应均不明显.从交互作用看,主观幸福感的不同维度在性别与年级、性别与学习成绩、年级与学习成绩之间和青少年父母亲受教育程度、父母亲职业之间的交互作用明显,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在性别、年级和学习成绩之间均无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2.
民族心理学的研究内容、任务及方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近年来,我国民族心理学的研究渐为人们重视,不仅新的研究成果不断发表,而且研究课题也日益广泛.特别是这10多年我国心理学工作者取得的成绩,旧中国不可能与之相比.当前一些学者对我国民族心理学应当研究什么、为什么研究和怎样研究作了一些探讨,文章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就民族心理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方法,提出自己的看法;认为这些问题的讨论,对民族心理学的研究会有助益并且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3.
侗族鼓楼、民居、民间工艺、服饰及刺绣等都蕴涵着丰富的数学文化。侗族从日常生活中的基本运算到生产实践的数学应用所表现出来的古朴的数学思想方法具有鲜明的文化特征,古老的侗族传承着人类古老的数学文化。  相似文献   

14.
雷法全 《丽水学院学报》2005,27(6):60-61,66
一些学者认为,绝大多数畲民“已经转用汉语”。其实,从畲族语言的民族特点、发展历史和语言事实上看,今天绝大多数畲民仍在使用的是一种古老的、非常复杂而又特殊的民族语言———畲民话。  相似文献   

15.
彝族尼苏谚语是彝族尼苏人在生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充满智慧和哲理的语言。这些谚语类型丰富,蕴含深刻的哲理,发人深思,具有很强的教育启迪功能。在形式上采用彝族独特的五言或七言诗体,句式工整,富有诗韵,便于传授、记忆。多采用比喻、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增强了谚语的感染力和说服力,有助于谚语劝诫教育作用的发挥。  相似文献   

16.
中国布朗族是世居云南的少数民族,布朗族以自己的生存、发展形成了独特优良的民族传统,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其中丧葬习俗是这座文化宝库中的一朵奇葩。布朗族和汉族由于生活习惯、宗教信仰不同,丧葬习俗也就有了不同。  相似文献   

17.
汉魏两晋南北朝是我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表现在饮食方面,胡族与汉族之间的交流便十分频繁。其原因当与张骞凿空西域、夷夏观的演变以及胡汉民族不同的生活方式等不无关系。胡汉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体现出双向性、层次性和创新性等特点,对当时及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东晋南朝民族政策的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晋南朝民族政策的演变大体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东晋至刘宋元嘉前期,以抚为主;第二阶段是元嘉后期,大规模伐蛮;第三阶段,从元嘉末年到南朝末期,对边境蛮族以抚为主,对腹地蛮夷加强了征伐。对腹地蛮夷的讨伐是逐渐深入的,从元嘉末年至萧齐末期,以讨伐长江中游的蛮族为主;梁陈则主要征伐岭南俚族。征讨重点的转移实质上就是六朝政府的开发行为从长江下游向中游、再向岭南的梯级深入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先秦文其实是部夷夏形成史或由夷变夏史。构成华夏族的主体民族正是羌族。由羌族先民创造的华夏文化,对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完成起到不可替代的绝对性的贡献。汉族是在不断吸收各民族的优秀文化,整合各个民族的过程中,由最早的极少数逐渐发展成为我国人口最多,遍布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主体民族。岷州是古羌族的发祥地之一。古羌族由盛到衰的历史,是人类文明史中的发展阶级,它是研究人类文明发展史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20.
许多蒲松龄研究专家在研究蒲松龄及其著作的同时,对蒲松龄的族属问题也做了诸多考证。为了进一步澄清事实真相,笔者根据家族史料及其他史料对蒲松龄的中原汉族族属做了较为全面的考证、分析,从而断定蒲氏乃中原汉族而非其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