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徐文蔚是民国时期的著名佛学家,他不仅编印《印光法师文钞》,编辑《杨仁山居士遗著》,还创立北京刻经处,校刻佛经,结集《百衲本方册清龙藏经》。文章简介了徐文蔚生平事迹,论述了北京刻经处的刻经宗旨、人员组成、刻书质量,以及在佛教典籍整理方面做出的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2.
佛教大藏经的形成过程可概分为三大阶段,一是印度佛典的四次结集;二是六朝时期中土译经形成丛书,三是佛教大藏经在隋唐臻于完善。佛教大藏经形成的文献学意义在于其建立了专门文献的内在体系,便于辨章学术,考镜源流;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丛书,便于建藏;有助于佛典的流传。  相似文献   

3.
今年9月,热心市民季汉翠女士向常州市档案馆捐赠了全套新版《乾隆大藏经》,共168册。《乾隆大藏经》原版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龙藏》。它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成为中国历代最权威的皇家宫廷版藏经,现为我国官刻藏经的最后一部,也是我国现存唯一一部大藏经版,共收录经、律、论、杂著等1669部,总计7168卷,是研究佛学、哲学、历史、文学、艺术、科学和翻译工作的重要文献资料。新版《乾隆大藏经》采用两栏  相似文献   

4.
古籍版本,有一个"书贵初刻"问题.但有人往往将"古本"等同于"初刻".一部书有两个版本时,孰优孰劣是要具体分析的,不能以何者为先就是好. 王绍曾教授整理的<百衲本二十四史校勘记·史记校勘记>中,在他的<整理缘起>中混淆了古本与初刻的关系.因而将一个确有毛病的建本说成了一个好本子.  相似文献   

5.
武延康  沈征 《档案与建设》2006,(10):36-36,46
今年5月,江苏省档案局征集接收处将已成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金陵刻经的申遗档案资料全部接收进馆。内容有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字、图片文本,刻经制作工艺资料,金陵刻经处的创始人杨仁山先生家族照片和工艺流程照片,中央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拍摄制作的关于金陵刻经处的专题录像片,刻印经书的经板实物和各种版本的经书资料,共计7160件。其中尤为珍贵的是《乾隆版大藏经》,这部清代唯一的官刻汉文大藏经,从清世宗雍正十三年(1735)正式开雕至今,印数累计不超过150部,故较珍稀,在我国历代大藏经编纂刊印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相似文献   

6.
201 1年9月,热心市民季汉翠女士向常州市档案馆捐赠了全套新版《乾隆大藏经》,共168册。《乾隆大藏经》原版为清代官刻汉文大藏经,亦称《清藏》、《龙藏》,始刻于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完成于乾隆三年(1738年),是中国历代最权威的皇家宫廷版藏经,  相似文献   

7.
中国第一部官雕大藏经"北宋开宝藏"于北宋开宝四年至太平兴国八年雕成后,对佛教界影响很大。由于官刻数量有限,一般寺院不易得到,于是出现寺院私雕大藏经的创举,福州东禅等觉院所雕"崇宁万寿大藏经"(原名东禅大藏经)和福州开元寺所雕"昆卢大藏经",成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两部私雕大藏经,也是传世的福建省最早的刻本,即使是残篇断简也被奉为珍宝。在国内有陕西省图书馆、北京图书馆、泉州开元寺、山西省图书  相似文献   

8.
发现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山西宁武《万历藏》,存世660函,缺18函,是一部比较完整而过去未见记载的孤本大藏经。这部刻自明末清初的大藏经,存在着诸多的谜团,有待于学界的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近代黄冈陶氏刻书考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代黄冈陶氏刻书闻名遐迩.本文备列陶氏刻书目录,并分析了陶氏刻书的特点和原因.  相似文献   

10.
一 宋刊<旧唐书>,现存世仅有六十七卷,又子卷二卷,原刻于宋高宗绍兴年间,今百衲本<旧唐书>即以此残本配明闻人诠刻本影印而成的.[1]此本是在什么情况下刊刻的,由于刻书序已佚,甚或原刻根本无序,无从稽考.[2]不过,若仔细钩稽一下有关史料,尚可窥其一二.  相似文献   

11.
历代正史汇刻本,到清末民初,流通最广的只有清武英殿本《二十四史》.但该本校刻不精,错误不少.张元济为求史之真,纠正殿本缺失,经数十年收集各史较早刻本加以影印,定名为《百衲本二十四史》.历史学家张舜徽先生曾称誉此书为:"最标准的本子".  相似文献   

12.
<百衲本二十四史>(以下简称<衲史>)是自成体系的"全史"版本,它以传世宋元明旧刻为底本,采取影印的办法,而又校改了其中较明显的讹误,吸收了他本,包括武英殿本的长处,从而在克服文字错误方面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我国历史上可以说是空前的.  相似文献   

13.
论文简要介绍北京刻经处主要创办者徐文霨编印《印光法师文钞》、编辑《杨仁山居士遗著》、校刻佛经、结集《百纳本方册清龙藏经》等生平事迹,主要论述北京刻经处的刻经宗旨、人员组成、刻书质量,以及在收藏出版佛教典籍方面做出的巨大成绩。  相似文献   

14.
<卍续藏经>是近代日本编纂的一部汉文佛教大藏经,主要收录在中国久已失传的中国佛教著作.它的编纂得到清末著名佛学家杨文会等人的大力协助,在文献编纂领域开中外交流合作之先声.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清末民初中国古代木刻画插图研究开始,论述了古版画史的研究成就,并以综合类版画结集和图录、地域和流派结集出版的作品、专题形式出版的古版画作品集和年画民俗版画四类对近代以来古版画资料的整理出版工作进行了系统的梳理。  相似文献   

16.
本文分析了前人成果中有关百衲本的内容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百衲本应是由三种或三种以上珍本之残本拼配而成的一种次生性版本;晋人董京的相关材料不宜被视作百衲本得名渊源加以征引,最早记载百衲琴的文献是唐李绰《尚书故实》而非宋蔡绦《铁围山丛谈》;百衲本创始者乃清初钱曾而非宋荦。最后,本文还提出百衲本属于古籍整理领域的多底本整理成果,多底本整理与无底本整理表面上有相似之处而实际大不相同。  相似文献   

17.
精装16开定价2400元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5年5月出版本书从国家图书馆、河南省图书馆所藏部分古籍丛书中选编佛教文献七十余种,内容涉及佛教经、律、论及注疏、指南、研究著述等等,多为《大藏经》所未收者。今我社将散存在丛书中的藏外佛教文献结集出版,无疑将极大地丰富当前的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高丽大藏经》的形成、续传日本以及回传中国过程的论述,考察和研究了《高丽大藏经》在东亚地区以佛教、出版为中心的文化交流中所起到的独特作用.围绕着《高丽大藏经》所进行的东亚地区文化交流不是简单的接受,而是精益求精、相互促进的过程;不是中国向他国单向输出,而是双向互动的过程.  相似文献   

19.
<嘉兴藏>是我国从明代万历至清代嘉庆历时200多年收录佛教典籍最多的私刻大藏经.20世纪以前,许多研究者都根据掌握的资料,介绍了阶段性的成果.21世纪以后,随着重辑<嘉兴藏>工作的开展,揭示了<嘉兴藏>刊刻的全过程,认识到该藏是随刻随请的,没有同时发行过全藏,原寺院所请的经,都是不同时期的印本.辽宁省图书馆的藏本,证明了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建安黄善夫所刻的《史记》,是历来学者公认的宋代名刻之一,上海涵芬楼已影印于《百衲本二十四史》中。黄本《史记》,合集解、索隐、正义为一书,半页十行行十八字,小字注双行行二十二、二十三字,细黑口,双鱼尾,左右双边,耳记篇名。是刻卷首集解序后有“建安黄善夫刊于家塾之敬室”双行牌记,目录后有“建安黄氏刻梓”篆文双行牌记;宋讳缺笔至敦字。考宋光宗赵悖,兼讳敦、弴、錞鹑等字,可见此书当为南宋中叶宁宗庆元至嘉定年间(1195至1224年)刻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