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10年8月11日中央电视台综艺频道推出了一档全新的午间文化艺术类评论节目《文化正午》.它以漫谈的方式向观众传播文化信息,以引领社会审美品位和文化发展趋向、提高公众鉴赏水平为目标.这样一档极具文化精英意识的栏目在当今泛娱乐化的电视节目中实属凤毛麟角.文章将从四个方面对《文化正午》的精英化路线做出分析,以求能够引起大家对当今各种电视文化现象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小说月报》的翻译小说是我国现代文学史和翻译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这些翻译小说反映了时人以小说救国、启迪民智的美好愿望,见证了翻译小说文学在现代中国的发展与变迁,推动了中国新文学运动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小说月报》翻译小说的梳理,探讨了其对现代中国的进步意义.  相似文献   

3.
黄兵 《传媒》2016,(5):83-85
作为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文艺现象, “红色经典”的生产、改编与传播,受到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商业文化等多种文化因子的影响与渗透,成为一个流动性的概念,经历了“经典化—再经典化—去经典化—品牌化”的过程,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关联着当代中国时代精神的转型、文化语境的变迁和审美趣味的变化.本文首先分析了“红色经典”的文本类型与创编潮流,再以《洪湖赤卫队》为例考察了“红色经典”的文本迁徙与影视传播规律:保留红色文化内核、寻找成熟范式、塑造文化品牌.  相似文献   

4.
作为中国文学对外翻译出版史上的典型成功个案,翻译文学杂志《中国文学》与《译丛》在出版定位、译介内容、翻译主体与出版发行等方面,探索出了可资借鉴的运营模式。毋庸置疑,对于当前正在孜孜探寻翻译出版模式的"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宏伟战略而言,这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与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刘松  夏登山 《出版科学》2023,(2):97-104
自1858年《墨子》首次介绍到西方后,历经百年跨语际翻译出版,跻身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各国代表系列丛书》《企鹅经典》《牛津世界经典》等西方权威经典丛书之列。《墨子》在西方的经典化离不开西方出版机构的大力推介。非营利性大学出版社主要面向专业读者和研究人员,强调译本的学术性和权威性,使得《墨子》更容易进入教育场域,获得主流意识形态认可,成为学院化经典。商业出版机构则在图书设计、营销推广等市场化运作方面更具优势,而且十分看重译本的可读性,因而极大提升了《墨子》在普通读者群体中的影响力,使其经典地位得以赓续。考察《墨子》英译出版史,重点分析西方商业出版社市场化运作和大学出版社学术性出版在其经典建构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对当下中国文化国际传播中坚力量的出版界提升出版内容吸引力、国际竞争力、传播影响力具有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五四初期中西文化碰撞非常激烈,陈独秀充分利用《新青年》这一出版物,组织、领导并亲自参与译介大量外国著作,将翻译出版看作形塑中国文化主体身份的重要手段,输入西方现代文明,重塑国民精神,建构中国的新文学、新文化.陈独秀的翻译出版活动改变了晚清翻译风尚,确立了现代性翻译的基本架构,深刻影响了中国近代社会文化变迁.  相似文献   

7.
在简明分析《中国新文学大系》出版目的的基础上,着重从作者选择、作品选择、多元文化选择以及时间、结构、内容六个方面分别剖析《大系》的坐标价值和路径意义.  相似文献   

8.
姚克波 《新闻界》2007,(3):115-116
本文论述了《新青年》杂志对新文化运动的作用和意义,梳理了其编辑思想,并重点介绍了由编辑部策划的一次媒体炒作——钱玄同、刘半农具体实施并挑起了关于新旧文化的大讨论的“双簧戏”,简略分析了这次炒作的文学意义和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9.
何倩 《出版广角》2016,(22):86-88
小说《金翅雀》是一部引入入胜的悬疑小说,是一部青少年教育的经典名作,是充满文学气息的艺术珍品.从出版的角度来看,小说《金翅雀》具有显著的文化、艺术、教育与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10.
《诗经》的翻译出版迎合了域外读者在意识形态、诗学传统影响下所产生的阅读期待;译者文化身份的多元性、翻译策略的杂糅性以及出版机构的权威性构建的在域外传播的经典地位.这对中国文化“走出去”“融进去”过程中构建和谐的主体间性,对话体系、形成完善的赞助人体系,解决政府助力与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解决翻译出版结构不平衡、译介形式单一等方面的问题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分析指出,构建中国诗歌“走出去”可持续发展体系需要建立广泛的联动合作机制和完善的出版数据库.  相似文献   

11.
由小说《陆犯焉识》改编而成的电影《归来》,通过转变文学作品中的叙述结构、叙述方式,重塑主要人物形象,实现了影像对文学文本的置换和再造,媒介的转换使电影文本具有了不同于文学文本的意义世界.电影淡化了文学文本中政治与人生碰撞下知识分子苦难命运的主题,凸显了影视作品所擅长的恒久而温情的爱情话题.本文试图通过解读《陆犯焉识》的电影改编,厘清电影媒介与文字的区别,分析媒介转换所带来的文化意义的嬗变.  相似文献   

12.
杜波 《新闻知识》2015,(3):91-93
《秦钟》是五四时期学生社团创办的地方性刊物,它以唤醒陕西民众为己任,介绍新文化与知识,将文化传播与变革社会紧密联系起来,以解决陕西实际问题、落实新文化理论。《秦钟》在办刊方式、文化思想等方面深受五四新文化的影响,是新文化在陕传播的重要渠道。其自身在共同思想基础、经验、经济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导致最终匆匆停刊。  相似文献   

13.
李悦 《出版广角》2016,(5):86-87
《大学》和《中庸》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国学研究学者张葆全先生将自己传承经典的思想精髓融入新作《大学中庸译解》中。本文从张葆全先生在传统文化研究领域的建树、对元典的精准解读和深刻释义,以及元典的价值出发,评论了《大学中庸译解》在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传承经典国学文化中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耀 《东南传播》2021,(10):92-96
中国文化对外传播及国家海外形象建构已成为国家和学界层面关注的焦点,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作品,《孟子》的英译史已逾百年,译本高达70余种,当前还未有学者从翻译传播学的视角考察《孟子》译介各环节中的影响因素.研究从翻译传播学的经典理论出发,结合《孟子》外译的特异性表现,从译介过程中主体、客体、媒介及受众四个层面展开研究,总结出不同层面下的影响因素,以期为新时代典籍外译工作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前一阵子,由作家冯唐重译的泰戈尔名著《飞鸟集》在翻译界、出版界及读书界搅动了一池春水。一些翻译界专家认为:冯唐版《飞鸟集》超越了原文本所提供的材料与空间,偏离了原著的精神。一些读者(特别是一些青少年家长)则担心,冯唐版《飞鸟集》会引起青少年对优美的文学经典的误读。而出版社则主动通知书店进行下架处理,但又特别说明,召回的原因只是考虑到青少年家长的担心,而非读者从文学和翻译角度对该书的不满……当然,也有一些名家认为:冯唐版的《飞鸟集》不仅超越了以前的郑振铎的译本,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越了经典本身。  相似文献   

16.
解读《纽约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杨  杨蕻 《青年记者》2002,(12):42-43
《纽约客》究竟是一本怎样的杂志,国内的各种说法很多——“美国老牌文化杂志”,“历来深受美国中产精英喜爱、俨然高档文化旗手”, “在铜臭污染了的新闻事业中, 《纽约客》是少数坚持文学品质原则的最后堡垒之一,是作者的纯净天堂”。总之,它大体上可以被称为中产阶级的城市文化类杂志。  相似文献   

17.
《哀歌》和《哀郢》在古希伯来文学和中国古典文学中均属具有经典意义的名篇。《哀歌》乃希伯来经典《圣经》中篇幅最短的作品之一,写于公元前586年古犹大王国都城耶路撒冷遭到巴比伦王尼布甲尼撒二世攻陷、圣殿被毁、巴比伦之囚事件发生之后。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从创刊背景、刊物特点、翻译选材、翻译人才与译文质量及海外发行等方面比较了《中国文学》与《人民文学》英文版,分析探讨建国以来英文文学期刊的出版及对外传播的困境与出路。  相似文献   

19.
《铁木前传》是孙犁最著名的中篇小说,也是中国现当代文学经典之作。这不仅与小说自身的文学价值有关,更离不开传播的作用。在经典化过程中,《铁木前传》依靠出版、外译、改编等方式不断传播并获受众认可,终于成为一部世代流传、无远弗届的文学经典。  相似文献   

20.
《百家讲坛》的热播引发了中国文化界的激烈争论,从而形成了一个令人瞩目的文化现象。本文认为,《百家讲坛》现象的文化意义在于:它创造了在一个消费语境里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通过现代媒介联姻的成功范例,实现了视觉与语言的暂时和解,并开始了视觉启蒙的重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