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从1997年波及全国的语教育大讨论开始,加强学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人们从提升国民人素质的高度重新认识学教育,这一思想在语新课标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目前学教育的最大难题是,如何让学生真正走进学、热爱学?如何使语课富有“学味”?  相似文献   

2.
“文学教育热”透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学学教育从80年代起就引起了人们的高度关注。1997年冬,由学界在《北京学》引发的波及社会各界的语教学大讨论,使学教育问题再次凸现,成为讨论的热点。“学教育热”的兴起,与当今社会人精神的困境不无关系。  相似文献   

3.
21世纪是科技与人才的世纪,面对着这样的现实,人们对目前的教育不断进行反思。人们普遍认为,目前教育体制中最大的遗憾就是人教育的缺失,对科学技术的高度重视,使很多教育淡忘了这项“心灵工程”。为弥补这一缺憾,在中学语教学的课堂上,通过学教育来实现人教育,成为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而被人们日益重视的一个课题。广大语教师应树立学教育的思想,以此来推动语教学改革的稳步发展。  相似文献   

4.
学教育是以学为媒介进行的教育活动,它具有不同于其他教育媒介的独特性。针对当前语教育所存在的弊病,我们提出学教育应达到“三淡化”、“三增强”的要求:淡化知识教学,增强人教育;淡化认理判断,增强审美感悟;淡化教师讲授,增强学生实践。  相似文献   

5.
随着语教育观念的日益改变,学教育越来越被提到了重要的层次上来。从新的高中《语》(试验本)来看,学类作品已占了全部作品的70%以上。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学形象,品味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学作品”成为了现在语教学的重要问题。而真正  相似文献   

6.
姜山 《现代语文》2006,(3):113-113
学作品在塑造美好学形象的同时,也塑造了不少“丑”的学形象,这类学“丑”的形象与正面学形象一样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集中、概括和提炼,富有很强的艺术美。在语教学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学“丑”形象,深入挖掘其美学内涵,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审美教育。  相似文献   

7.
人素质的低下是语教育的最大问题,而提高人素质的关键在于学教育。受片面功利化思想的影响,我国学教育在教育目的、教材、阐释系统、教育方法和教育评价等方面都存在着功利化倾向,给教育和社会带来了一些隐患。学教育要走出误区,必须破除功利化思想,弘扬人精神。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末我国语教育大讨论中,中学语学科中的学教育始终是备受关注的一大热点。有论认为:“‘语’与‘学’之争是现实的,也是影响深远的,于今还远未‘到位’。”有的论却说:“语教学改革的先驱们以‘实事求是’的时代精神,在语学科滥觞之时,清醒而富有远见地界定了学与实用在语教学中的定位,使语教学真正具备现代的科学的学科意义。”“定”了“位”才谈得上“到位”。那么:学教育在语学科中究竟应占有什么位置呢?此前有没有定论呢?  相似文献   

9.
在新一轮语教改中,学教育处于重要地位,而学教育能否“到位”,则取决于教师的学素质。本认为中学语教师的学素质反应包括知识修养、能力修养以及情感养成三个方面。在这个体系中,知识修养是基础,能力修养是核心,情感态度的养成是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0.
学教育诸如诗歌、散、小说、剧本等,是中学语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受传统的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在语教学中,特别是学作品的教学,受简单、狭窄、刻板、习惯的教条方法的束缚,使学生不能展开想象的翅膀,领略不到学作品所带来的欢欣和愉悦。  相似文献   

11.
对语文教育倡导的"人文精神"的真实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语教育要倡导“人精神”,语是工具性与人性的统一,这是语教育工作的共识。但现实教育中,语教育倡导的“人精神”已经走调、变味,如何正确倡导“人精神”,使之恢复其本来的活泼与真实,成为我们每个教育工作深思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钱威 《教学月刊》2000,(12):6-9
1997年11月《北京学》在“忧思中国语教育”专栏中发了三篇章,邹静之的《女儿的作业》、王丽的《中学语教育手记》、薛毅的《学教育的悲哀》,从此引发了一场全国性的关于语教育改革的大讨论,在许多报刊发表了不少论争的章,成为教育改革研究中的一个热点。后来集中反映语教育研究论争的有两本书,一本是王丽主编的《中国语教育忧思录》(教育科学出版社),一本是孔庆东等主编的《审视中学语教育》(汕头大学出版社,以下简称《审视》)。  相似文献   

13.
华婷 《现代语文》2006,(2):81-82
语教育的任务是什么?北京人学教授、语言学家陆俭明说,语教育是给学生真善美的熏陶与教育,培养学生的学素养,让学生掌握恰到好处的语知识。新的语课程标准在更新语教育观念,整体提高学生语素养方面也提出了应大大拓宽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可见,“全面提高学生的学素养”是语学教育的终极目标。然而,培养学生的学素养,掌握一定的学知识是基础、是保障,没有学知识的积累和灵活运用,学素养的培养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虽然新的语课程标准提出了“不宜刻意追求语知识的系统和完整”,但并不是说不要知识,关键是需要什么样的知识的问题,现有的语知识系统需要重新建构。语知识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学知识剐样面临着重新构建的问题。由于学知识涉及的范围很广,按体划分的诗歌学知识就是其中的一种,本从对诗歌中学知识的现状分析出发,试图构建新的诗歌学知识体系。  相似文献   

14.
1997年《北京学》以“忧思学教育”为题,将中学语学教育的讨论推向了全社会。2001年,中学的学教育在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争论后终于告一段落——被明确地写进了课程标准。虽然“语”与“”是否要分科教学的讨论还在继续。但中学语开始有了堂堂正正的学教育,这不能不说是个巨大的进步。那么,中学语如何才能实现有效的学教育呢?我想一方面要遵循学作品的阅读规律。另一方面也必须考虑阅读的心理、年龄特点,对学作品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的培养在各个学段应有所侧重。因此。初中学作品教学必须正确认识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课程改革的主要任务是教材内容改革,而当前小学语教材对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儿童思维、开掘想象力诸方面尚有缺憾。小学语的学教育亟待改进。  相似文献   

16.
中学语文教师文学素质现状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通过对中学语教师学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指出:教师学素养的缺失,是语教育长期以来高耗低效的重要原因,应把研究的着眼点放在语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上,将中学语教师学素质研究作为突破口。  相似文献   

17.
孔子的语教育思想,是指他充分利用语(语言、学、字)所特有的手段和风格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以达到培养学生之目的、作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孔子一生广收门徒,杏坛设教,开启了中国教育“学在四夷”之先河。尤其是他充分利用汉语所特有的手段和风格进行语教学,更显出其高超的语素养。本仅就他的语教育之意蕴、目标、手段和风格等方面作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8.
提高中国语文教育的效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读《现代语》2001年第2期吴定刚的章,本人深有同感。现在有人认为发展语教育的出路,是摆脱或淡化语言,而从学、化、美学、品德学等角度去开拓,等于建筑房屋淡化地基工程,很危险。周正逵主编的中学语实验课本,分为“言”、“学”、“化”三个部分,只有形式上的“X”的联系,缺乏逻辑上的系统关系。  相似文献   

19.
方武教授     
《池州师专学报》2006,20(1):F0002-F0002
方武,男,汉族,1947年生,安徽枞阳人。池州师范专科学校中系教授。1982年7月毕业于安徽师范大学中系。主讲过“语教育学”、“现代汉语”、“学理论”等课程,现主要从事章学和语教育研究。出版学术专一部,参加编《语教育学概论》、《语美育学引论》、《章本体论》等书三部,发表学术论50余篇。  相似文献   

20.
世纪末,语教育经受了一次“枪林弹雨”的洗礼。在燕山雪片般的批评中,人教育的缺乏成为一大“罪状”,语教育人底蕴的流失成为社会各界对现行教育的一大忧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