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在日常的作文教学中经常碰到“学生咬笔头,老师皱眉头”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无内容可写、无话可说。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就是平时不注重观察生活.感受不到生活中细微的感人的事情.课外阅读面窄.不注重材料的积累.缺乏对生活的思考。要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就要指导学生在积累材料上下功夫。根据本人教学实践.采取以下做法:  相似文献   

2.
新的课程标准更多地强调学生用数学的眼光从生活中捕捉数学问题,主动运用数学知识分析生活现象,自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因此,本着数学源于生活,寓于生活,用于生活,高于生活的思想,在教学中,应注重把常识提炼为数学,让学生感悟“生活数学”的巨大魅力,以唤起学生亲近数学的热情,提高学生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开发学生的潜能。  相似文献   

3.
中考作文命题更加注重扎根生活的土壤,引导学生写真事,绘真人,抒真情。响应这样的号召,每一届学生进入初三以后,笔者都要设计“亲情作文”“友情作文”“公民作文”等几个大型作文训练专题,以引导学生关注体验习以为常的琐碎生活,写出“平凡事”的“不平凡”和“平凡人”的“不平凡”。在写作训练中,我发现再鲜活的人物形象,只要一进入学生的作文,常常会变得脸谱化了。  相似文献   

4.
<正>“可能性”是苏教版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教学内容。《课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要让学生“在自然界和生活的情境中感受简单的随机现象”,“知道随机现象在现实世界中普遍存在”,能够“感知随机现象的基本特征”,而且体会到“许多随机现象发生可能性的大小是可以预测的”。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由于对随机现象的理解不够透彻,对教材的设计意图把握不够准确,导致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过于注重活动形式,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作文中的“侯话现象”除了与应该应试教育中教师的“指挥棒理论”和学生的“分数第一”心理有关外,还和作文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及学生的综合素质密切相关。本文剖析了产生“假话现象”的深层原因:一、在教学中没有注重培养学生正确的作文观念和作文态度;二、许多教师采用“先导后写”的不正确教学模式。要克服这些弊端,应大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相似文献   

6.
在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心理疾病,而且还有向“少年化”发展的趋势,究其原因不外乎是在学习和生活实践中不注重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所致。本文提出检验心理健康的标准,并对青年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在重视生理健康的同时,如何注重心理健康和心理卫生等问题,谈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一次“随而不随”的“随机写作活动”启迪我们:作文教学需要“动情”,需要我们在写作设计、指导讲评过程中努力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需要“入境”,创设有助学生深度理解、符合文本与生活逻辑的有效情境;需要“双向”,既离不开教师对写作训练题目、过程设计等的斟酌,尽可能调动学生胃口,还要注重师生双向的情感与思维互动,引导学生抓住学习、生活的真实情境和真切体验,真正形成属于自我的“随性写作”。  相似文献   

8.
新课标要求注重学生语文素养和能力,明确规定“注重跨领域学习,拓展语文学习的范围”。因而,语文教学中。老师们越来越注意对课堂教学内容拓展与延伸、能力迁移,这本是教学新理念下的可喜现象,却矫枉过正,有“语文教学是个筐,什么都往里面装”之嫌,语文课上不探究课文的文本价值,却探究起自然、思想方法、生活常识,甚至法律问题,课堂教学内容宽则宽矣,但忘了自己的教学任务,忘了“本”。  相似文献   

9.
一、口语训练的话题及目的 预科学生刚入学时,校园里的一切对他们而言都是陌生的,学习环境,生活环境,人际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受自然条件的影响,学生的心理与生理也会出现暂时的不正常与紊乱现象,在口语系统训练话题的拟定中就要注重其科学性和实效性,为此,预科阶段第一学期的训练可以拟定为“介绍自己”、“介绍自己的家庭”等简单话题。  相似文献   

10.
《新课标》的一个重要观念就是“构建以生活为基础的课程模块”,它的显著特点是强调“生活逻辑、注重学科知识与生活现象”有机结合。《经济生活》模块有着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内容的选择与编排尽可能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教学内容贴近学生,贴近实际。它的编者、华南师大陈友芳教授提出,发现生活、理解生活、参与生活是学好经济生活的三部曲。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数学思维的难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大学生数学思维困难已经成为一个较为普遍的校园现象,本文从数学学科的本质特点、历史渊源、教育模式三方面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剖析了两种主要的表现形式——“印象画”欣赏现象和“抖口袋”现象,认为:在大学数学教学中,突出所授知识的本质特征,提高学生模式再认的能力,以及注重生活中的合情思维在科学中的迁移,诱导启发学生在科学中的合情思维是提高大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在“课程实施”部分的“教学建议”中指出,要“注重发挥情境设计与问题提出对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的促进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逐步发展核心素养”。基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创设真实情境,引导学生利用数学的概念、原理和方法解释现实世界中的现象与规律,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应用意识、实践能力,并为建立模型观念提供经验基础。为此,  相似文献   

13.
《课程标准》指出:“小学思想品德的教学要密切联系小学生的思想和社会生活实际,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讲述有关的道理。”因此,在教学中,要针对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从生活实际着手,用真情感染学生,有的放矢地指导学生的行动。使思品教育做到“近一点”、“小一点”、“实一点”。一、捕捉“生活现象”,感悟道理在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材的教学内容,善于捕捉“生活现象”,用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作实例,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激发参与热情,增强学生对道德知识的亲近感。从而使学生明白书中的道理其实就…  相似文献   

14.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由此可见新课程教学要特别注重“与生活的联系”。数学教学生活化就是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适时把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引进课堂,用学到的数学知识去解释一些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数学现象,并能初步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坚持做到课中感悟,课后深化,真切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的思想精髓。[第一段]  相似文献   

15.
张海燕 《考试周刊》2010,(40):56-56
长久以来,农村中学生忽略生活中的语文现象,不注重在生活中运用语文.而教师也常是就书教书一他们都把语文从生活中剥离开来。教育新政的实施敦促教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而农村中学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将会指导老师引领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领悟,最终让学生成为“可发展的学习者”。  相似文献   

16.
邓卫华 《辽宁教育》2005,(7):122-122
在美术兴趣班的教学中,我发现存在着这样一种现象:老师讲的,学生们都临摹得绘声绘色,一旦老师让学生自己去想象,便出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尴尬,更谈不上什么新鲜佳作了。细细分析,这种现象缘于教师在教学中,只注重学生绘画技能的传授,忽视了学生获取和积累绘画素材的途径。《美术新课程标准》体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注重实践性,更注重生活与艺术的联系。根据美术学科的特点,我想到了语文中的作文教学,想到了语文老师通过让学生写日记来积累素材、让学生在写作时做到了下笔如有神的经验。美术不是也可以汶样让学生获得绘画素材吗?我开始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生态理论”最先得以引起人们的重视,凭借发端于当代西方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者认为,人类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自然现象、社会现象、精神现象、生理现象、心理现象和环境因素相互依存的世界,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注重系统观、生态观,促使课堂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发生转变,强化关联,避免割裂,注重实践、体验:另一方面要促使课堂生态的改善,通过转变课堂教学生态中的教师行为、学生行为,  相似文献   

18.
《襄樊学院学报》2014,(9):F0002-F0002
王瑾,女,1977年生,湖北襄阳人,湖北文理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2005年毕业于武汉理工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2011年在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王瑾博士自2005年从事教学工作以来,先后主讲“国际经济学”、“国际投资学”、“现代物流学”、“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等课程。在教学中,王瑾博士因势利导,针对理论性较强、相对枯燥的课程,注重从日常的经济、生活现象剖析其本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实践性较强的课程,注重培养提高学生的自学和实践能力,通过老师引导,结合情景模拟、游戏等方法,加强学生对课程的认识和掌握程度。  相似文献   

19.
世界卫生组织把“健康”定义为“不但没有身体缺陷和疾病,还要有生理、心理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圆满状态”。过去一提到健康,人们往往只注重于身体健康,而忽视了心理健康,教师在教育的过程上也往往忽视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在现代的教师角色中,教师除了要担当传统的“传道、受(授)业、解惑”的角色外,还应该担当起学生的“心理保健者”的角色,在教育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心理健康教育,对那些心理不健康的孩子,要给予更多的呵护,正确地引导他们实现心理健康。在中学生中,最常见的心理不健康的现象有:1.思维异常。这些学生大多有…  相似文献   

20.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这是江总书记在“十六大”中的讲话。的确,世界在变化,在发展,为了给国家培养出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教育要改革,要创新,教师就更应该注重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首先来源于社会、生活;来源于对社会、生活中的现象产生的好奇,来源于对“好奇”的“质疑”。学生的“质疑”需要教师的诱导、启发、鼓励,使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逐步形成“生疑”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探索性思维。经过几年的探索,我认为应先“引导生疑,疑中求质”,然后“诱导质疑,质中求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