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闽台百姓以大米为主食的食俗惯制以及琳琅满目的大米副食品,展示在日常食俗、婚丧喜庆、各种岁时节日活动中。闽台“米食文化”亲缘性主要有着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的成因;闽台一家,同风共俗,这是闽台文化亲缘性和认同感的一种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2.
《莆田学院学报》2019,(2):104-108
主要采用文献资料法,从民俗体育文化交流的视角,对海峡两岸文化交流的路径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存在着人文优势、"五缘"优势和国家政策优势。过往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主要是通过信仰文化、亲缘文化和民俗体育赛事途径进行交流。在此基础上提出今后交流路径的建议,为提高闽台民俗体育文化交流层次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3.
由著名学者刘登翰和林国平主编的《闽台文化关系研究丛书》已由福建人民出版社出版。丛书共有 11本 ,分别是 :刘登翰的《中华文化与闽台社会%D%D闽台文化关系论纲》、卢美松和陈龙的《闽台先民文化探源》、谢重光的《闽台客家社会与文化》、马重奇的《闽台方言的源流与嬗变》、黄新宪的《闽台教育的交融与发展》、方宝璋的《闽台民间习俗》、林国平的《闽台民间信仰源流》、朱双一的《闽台文学的文化亲缘》、陈耕的《闽台民间戏曲的传承与变迁》、戴志坚的《闽台民居建筑的渊源与形态》、蓝雪霏的《闽台闽南语民歌研究》。著名学者、福建省…  相似文献   

4.
为世界六千万人使用的闽南语,是闽南与台湾两岸同胞主要的共同语育。被誉为“闽南语诗经”的闽台民谣,经过几千年的渊传、发展,成为中华民族丰富语言宝库中的瑰宝。本本通过阐述闽台民谣来自生活反映民间生活面面观,闸述其内涵丰富,语言生动等特点,并追溯其渊源及演变,说明闽台文化同根同愿,两岸亲缘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5.
20年来的福建戏曲研究既注重中国古典戏曲文献的整理、曲史的钩沉,对经典作家、作品的解读与戏曲文化意义、艺术理论的探索,又关注闽地特色剧种的发展传播,致力于探寻本土剧种与传统文化的渊源关系,发掘闽台戏曲的血脉亲缘。  相似文献   

6.
“刨汤肉”又名“杀猪饭”,是云南、贵州、四川等地腊月间乡民制作的一种特色菜肴。文章记录了重庆市南川区传统的“刨汤肉”食俗和当代社会“刨汤肉”食俗的文化变迁,并就不同时期的食俗文化进行对比,研究发现:传统社会的“刨汤肉”食俗是基于“生活文化”时间运行,遵循的是熟人社会所建构的集体性的固定生活模式;当代社会的“刨汤肉”经济是基于“文化生活”时间运行,文化观念的转变、社会力量的互动、新文化功能的承载成为“刨汤肉”食俗文化建构的动因,使“刨汤肉”食俗文化在“民俗文化解构—食俗经济建构”的内在逻辑中构建出新的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7.
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是一部承载着许多食俗信息的美食类纪录片,通过展播全国各地特色美食,传递了中国人的日常食俗、节日食俗和特殊食俗信息,这是一种地域文化的体现,是人们适生智慧的体现,而这些食俗背后,蕴含了中国人对于美食与文化、美食与生命价值的情怀况味与深刻思考。  相似文献   

8.
尹建玲 《甘肃教育》2023,(14):126-128
中华传统节日食俗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明、精神活力,蕴含着丰富的传统美德。将其纳入幼儿饮食教育课程,让幼儿在食育活动中了解其蕴含的历史人文,感受其中的道德文明,对从小培养幼儿历史自信、民族自信、文化自信的美好情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拟从传统节日食俗教育内涵的挖掘、传统节日食俗文化教育氛围的创设、传统节日食俗教育活动的设计、传统节日食俗教育渠道的拓宽等方面对中华传统节日食俗文化融入幼儿园食育活动课程的探索与实践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9.
"五缘"文化以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五种纽带为基石,分别解析亲缘、地缘、神缘、业缘和物缘的涉及范围、传承和发展情况,引领炎黄子孙追溯和珍视自己的文化源头,增强民族文化认同。作为五缘文化支柱之一,神缘探讨宗教信仰和民俗文化为纽带的文化现象。妈祖文化作为拥有众多海内外信徒的民俗文化,引起海内外学者从历史学,社会学,闽台关系,政治学,艺术,旅游学,经济学,语言学等多学科交叉研究,客观上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促进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发展,团结中华民族凝聚力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相似文献   

10.
闽台文化同属于中原文化,历史文化关系极为密切,随着区域间文化与经济联系的日益融合,闽台地缘文化交流日趋紧密,闽台的地缘关系的优势日渐凸显,当前两岸关系稳步发展的基础为拓展闽台地缘文化产业空间创造了条件,推动其成为两岸共同市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促进闽台经济发展。本文在分析地缘、地缘文化和地缘文化产业三者关系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闽台地缘文化产业的发展环境,并对发展闽台地缘文化产业提出一些可行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走水尪”是一种产生于闽南地区,随闽南籍移民带到台湾,并在移居地落地生根的特色民俗活动。闽台两地“走水尪”民俗虽一脉相承,但由于文化环境的差异,无论是具体形式还是其文化意义,都产生了差异,展现出截然不同的文化特征。探析这一民俗在两岸之间的传承与变迁,阐明要发挥传统闽南民俗活动的文化纽带作用,推动两岸的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福建传统文化资源及创意产业相关资源的分析与梳理,探讨利用福建民间工艺品等传统文化资源为闽台文化创意产业服务的新思路;阐明将现代设计与福建传统工艺技艺文化结合形成独特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有效途径,从而构建闽台高校文化创意产业平台,运用台湾较为成熟的现代设计理念和方法牵手福建传统文化的丰富资源,必将形成双赢的可喜局面。  相似文献   

13.
闽粤台地区民间信仰盛行,与这一地区信巫、尚鬼、重祀的社会文化背景密切相关,而相同的民系在三地之间的移民关系决定了闽、粤、台民间信仰具有较大的同质性。本文以闽粤台民间信仰的传承、变迁为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了盛行于这一地区的临水夫人信仰、三山国王信仰、惭愧祖师信仰、开漳圣王信仰等民间信仰在三地的传承与变迁,进而引出对跨学科研究方法的思考和探讨,提出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应该互相整合和互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八卦剑狮”是闽南和台湾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辟邪物,它是受中原文化影响,并在福建闽南深厚的宗教文化土壤上形成的民间图式。它融合了佛教、道教等多种元素,极具闽南地域文化色彩。台湾的八卦剑狮随福建移民传入台湾,闽南八卦剑狮图式在台湾地区的传播与发展既显示了闽南文化对台湾的重要影响,同时,它也是闽台民间艺术同根同源的生动例证。  相似文献   

15.
闽台之间同文而相习、同祖而相承、同种而相近等同质文化特征,通过岁时节庆礼俗、祭祀礼俗、人生礼俗等礼俗事象,得以充分呈现。闽台民间礼俗的规范作用和维系功能使其在两岸文化认同中发挥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突出闽台礼俗文化价值,挖掘闽台礼俗文化内涵,将提升两岸文化认同,使两岸关系和平发展获得更加稳固的社会根基。  相似文献   

16.
台湾的民间信仰主要源于福建,闽台民间信仰具有传承关系,两地民间信仰从内容、形式到程序基本相同,具有鲜明的共性特征。闽台民间信仰的传承是历史发展的结果,它反映了闽台之间深厚的人文历史渊源。当前,闽台民间信仰的交流深入发展,闽台两地信众的联系更加密切,这对促进闽台两地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从文化结构三层次视角看,福建普通高校民俗体育活动的开展与台湾存在较大差距。物质层面上,福建高校开展民俗体育活动的场地、器材不足,开设项目不多,师资匮乏,学生参加民俗体育的时空受限;制度层面上,福建采取的“国家—地方—学校”自上而下的三级纵向管理体制,相较于台湾“省—地市—学校”并列平行纵横向交叉管理而言,自主性和灵活性相对欠缺;精神层面上,福建高校重技术轻文化,学生对民俗体育的自觉性较低,态度相对较冷淡。福建高校应加大民俗体育硬软件建设及政策推广,加强学生民俗体育文化自觉与自信的培养。  相似文献   

18.
西川满台湾民俗题材文学中的中华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日据时期来台的日籍殖民作家西川满搜集、整理、创作了一些台湾民俗题材文学.其中的台湾民俗文化现象,大部分和闽南文化高度近似乃至完全一致,其实质是中国大陆文化向台湾的延伸与发展.西川满的台湾民俗题材文学恰恰成了台湾与中国大陆、台湾民俗与大陆民俗、台湾文化与炎黄文化血脉不断的反证.  相似文献   

19.
海峡两岸客家民间文学有异同之处。闽台客家民间文学与中原传统民间文学有关,同出于北方口头文字体系,台湾客家民歌是随客家人迁台带入的,腔调各有特点。台湾客家民间文学有别于闽南人的民间文学,民间故事有共同共享的地方,讲述所操方言有差别。  相似文献   

20.
闽台汉族民间音乐是闽台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纵向上看,闽台汉族民间音乐多承中原古乐遗风,古代各个时期的音乐现象在闽台音乐中都有不同程度的遗存;从横向上看,闽台丰富多彩的音乐品种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闽台音乐善于改造外来音乐,兼收并蓄,与时俱进,造就闽台汉族民间音乐的辉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