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针对现实教育中师生冲突事件的频发,学校教育中遗忘人、歧视人、压抑人、摧残人等非人道现象,本文从人的存在性角度出发,阐述教育和存在性的"人"的密切关系;探讨"人"的存在性特征及其对教育的启示;勾勒"人"的存在性教学图景,试图在一个教育理念分崩离析、人的理念彻底碎片化的时代里回归教育之本真。  相似文献   

2.
正压抑一词往往给人以一种消极、黑暗的联想:石头砖块下的小植株、封闭狭小的空间、严厉苛刻的指责……它们总是在第一时间里让人感到心理上的某种不舒服,或者产生某种抵触和压力。而目前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恰恰是对学生的压抑。压抑人,或被人压抑而不自知,这样的现象在教育上就很自然地发生着。张蔓菱女士曾对考入北京大学的大学生如此评价:"并不是你们比你们(没考入北大)的同学优越、聪明、用功、有天才、有前途,你们能  相似文献   

3.
《牡丹亭》以高唐神女为原型塑造主人公杜丽娘,在中国视"淫"为万恶之首的"无性文化"传统中,复活了性爱女神的形象,它以人欲的思考为切入口,批判宋明理学为代表的封建礼教对人类正常情欲的压抑,从而肯定和歌颂了人欲,代表了在几千年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性爱文明意识的觉醒.《牡丹亭》以其歌颂人欲和反对礼教的深度、力度和高度,标示着晚明社会个性解放思潮的高峰.  相似文献   

4.
传统学校管理理论在观念上表现为,以物为中心,把人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控制与约束,压抑甚至是扼杀了人的发展。在管理制度上,强调管理的模式化、制度化、组织化,注重秩序的稳定,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创新。  相似文献   

5.
张羽飞 《教师》2011,(25):101-102
传统管理理论在观念上表现为,以物为中心,把人作为实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控制与约束,压抑甚至是扼杀了人的发展。在管理制度上,强调管理的模式化、制度化、组织化,注重秩序的稳定与保持,不利于学校的发展与创新。在管理方法上,强调命令与服从,缺乏民主与参与。传统的学校管理模式忽视人的价值,不利于人的发展和教育创新。  相似文献   

6.
以弗洛伊德的本能理论来分析贾平凹的小说《古炉》,会看到小说描写了古炉村"文化大革命"中的残酷历史。人性的"爱欲本能"在"文化大革命"政治与意识形态之下遭受了压抑与扭曲,导致人的"死亡本能"发展为对他人的攻击、仇恨与残杀。人的"死亡本能"打着"革命"的借口,使之成为实现自己利益与野心的场域。在对爱与死本能的反思中,只有在心理上解除对人的压抑,才能给人以自由与尊严。  相似文献   

7.
工具理性为人类创造物质文明的同时,却使人的精神备受压抑与束缚,甚至使人自由的本性受到戕害。而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作为人类理性的辩证统一体的两个方面,一个为人类的发展提供现实支撑,另一个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价值导向。因此,复归价值合理性并使其引导与规制工具合理性,有利于实现人的自由与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8.
人的解放问题历来是众多思想家、哲学家关注的焦点,作为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杰出代表,马尔库塞的批判理论始终关注着人的解放。他立足于西方社会现实,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是造就单向废人的罪魁祸首,认为人的解放实质是人爱欲的解放,其实现的途径是审美与艺术,这样才能使人在压抑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9.
"新感性"之所以能成为马尔库塞"新社会"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既与发达工业社会中人的"感性"的压抑性存在有关,又与马尔库塞对于现有革命主体的失望有关.感受能力、反省能力、审美能力是马尔库塞人的"新感性"概念依次相连的三个重要特征,它们的完全恢复,实际上就意味着一个正常的、非压抑的人的重新出现."新感性"的提出不仅对既有社会给予了无情的批判,而且这种人的"新感性"最终还将为人类美好社会的形成和建立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0.
人神相恋作为文学意象源远流长,彰显着生命兴发与礼防压抑的对峙,其内涵包含着对世界、人本身及人的生活的探究、批判和思考.<洛神赋>,既表现了洛神的旷世之美, 且相互爱悦;又传达了人神之间因人神道殊而不得不以礼自持,导致了爱而不能终相厮守的遗憾与怅惘,并且透露了曹植想借助人神之恋来宣泄自己内心的苦闷,获得精神慰藉和情感补偿的愿望.曹植身上,儒、道、侠思想兼而有之,体现了文化的多元性、相济性和开放性,造就了他只能"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 成一家之言"的人生宿命.  相似文献   

11.
教育是为了培养"自然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教育理念的思考过程中,中国当代教育走过的是一条曲折之路。关于教育的本质这样一个基本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教育目的是培养政治人、经济人或文化人,而作者则认为教育目的应该是培养“自然人”。我们的教育理念就是通过教育使不同人的个性在其可能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  相似文献   

12.
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雅斯贝尔斯从“自由、生成、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运用哲学思辨的方式,从本体论、价值观的层面来反思教育,对“什么是教育”这一问题提出了自己独特的见解.教育活动的本质是文化的传承与精神的自由交往,教育的目的是达成人的自我生成,教育的使命在于成为“全人”.雅氏的教育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推动高等教育的内涵式发展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全人”的教育目标和多元的评价体系亟待建立;转变教育方式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美好的教育理想,尽管在实践中面临重重困境,但依然充满希望.它既是人类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既是事物的整体性、知识综合化的要求,同时也遭遇学科知识分化与大学教育专业化特性的种种阻力;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出的要求,又受到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严重影响.但不论怎样,以培养“健全之人”为终极目的的通识教育是人类美好的教育理想,也是人们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因而必然成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人学是二十一世纪的显学,李培湘先生则早在四十多年前的探索就开始涉足其间,他集四十年之力而卓然成家的《人的哲学研究》给学术界树起了一座标杆:执着、新锐、前瞻、融通、应用是学问之道的创新之源。全书以"人性理论的历史研究"、"人的本质、素质和人的主体性研究"、"人的民主自由研究"、"人的认识问题研究"、"人的教育问题研究"、"人与社会及唯物史观研究"对"人"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哲学解读,是人学研究领域不可多得的上乘佳作,其精博宏大的治学之道,对我们当今学人大有启迪。  相似文献   

15.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核心问题,它既是一个哲学问题,又是一个价值观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自由、充分的发展,使人趋向完善,完美,是教育的根本目的,这既是人的主观理想,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要求。  相似文献   

16.
基于马克思的实践观以及杜威和陶行知对“做”的教育理论探索,结合对中国社会和教育实践变革的反思,本文对话双方提出了实践教育哲学这一饱含鲜明时代精神的新教育哲学形态。在实践教育哲学看来,实践不仅是教育的现实品格,还是人的教育和生成的本质要求。离开了实践活动,不惟没有本真的教育,人和社会也会处于一种异化状态。实践教育哲学观照下的知识教学追求人的培养目的与手段,教育内容的感性活动基础与理性认识,科学真理与生产劳动之间的统一,旨在实现教育实践本身之理性自我澄明、人性无限完满和教育价值创造这三者之间的有效整合,通达万物一体之审美人格这一实践教育哲学的至高境界。  相似文献   

17.
人的形象假设是教育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前提和思想根源,人们从事教育活动就是以"人的形象"作为前提的。教育哲学是教育思想的前提反思,它对"抽象的人"中的"君子"、"宗教人"、"自然人"、"工具人"、"理性人"、"文化人"等不同表现形态的"抽象的人"形象进行了批判,其研究路向也转化到"具体个人",具体表现为教育研究和实践转向生命的主体的人,使教育活动指向个人生活世界,使教育本质的认识走向主体间指导学习,促进个体知识建构。  相似文献   

18.
"单向度的人"是对人的一种解构,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理论触动了人们对现代人与教育的异化及发展问题的反思。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是以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为要旨,"单向度的人"背离了教育的根本宗旨,是对教育核心价值的扭曲。在当今和谐社会建设中,厘清其危害性,重新审视教育的价值诉求,积极推动教育服务和培养模式变革,对教育发展的重新自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人力资本化是新世纪最重要的特征之一,教育市场人才的合理流动是实现教育人才资源优化配置和推动整个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因素。然而,我国目前对大学高层人才的认识、对待和利用上却出现了“经济人”、“奢侈品”、“万能家”的三大缺憾现象。从全社会的角度来看,这种以降低“帕累托效率”为代价的高层人力资源利用和配置现象应该得到纠正。  相似文献   

20.
回顾马克思和恩格斯的主要教育思想。剖析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中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思想,指出它对我国当前正在进行的新一轮课程改革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