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于教育价值观的争论由来已久,诸多观点各持其词,莫衷一是.但是,在一定的背景下,应持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却是必须明确回答的问题,因为它关系到人、知识、社会和教育本身的发展.本文列举了一些典型的教育价值观,回顾过去我国在教育价值取向上的偏差,并用系统观方法论和历时观方法论探讨在新的形势下,我国应重新构建的教育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论知识观的演变与教育改革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知识观与教育活动有着重要的依存关系,是构成教育价值取向的前提.随着知识转型以及传统知识观到现代知识观的演变,教育价值观也经历了从古代理性主义、近代传统教育价值观到现代教育价值观的发展.现代知识经济社会知识和知识观的发展要求教育改革主动调整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实现知识在教育中的双重价值,更好地促进教育、社会和人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质量是衡量教育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核心价值要素。在基础教育领域中,初中教育质量评价的价值取向主要存在着内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外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和个适性教育质量评价观等三种主要价值取向。衡量初中教育质量评价价值取向的关键在于学生表现,这具体体现为:多元教育价值观的初中教育质量评价应关注全体学生的表现、应关注学生的全面素质、应关注学生的差异表现。  相似文献   

4.
当前我国劳动教育正在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劳动教育的本质和目标逐步向价值观教育聚焦和靠拢。培养学生树立“尊重劳动、热爱劳动、劳动光荣”的正确劳动价值观和劳动态度是当前我国劳动教育刻不容缓的任务和使命。分析我国劳动价值观教育的历史和现实处境,发现劳动价值观教育面临三大价值难题,即“传统劳动价值观念的现代遗留”、“现代多元主义价值观念的消极影响”和“‘泛劳动’时代劳动本身的价值危机”。正视和澄清这些价值难题,对我国劳动价值观教育的有效实施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5.
终身教育的人本解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从人本性的维度,概括了终身教育促进人的终身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观,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价值的教育价值观,为社会成员提供学习支持和人性管理的教育服务观,人和社会、自然协调相处共生共荣的教育和谐观,对终身教育的本质内涵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6.
价值多元时代在丰富人们生活选择的同时,使大学教育尤其是大学价值观教育陷入了某种危机。在多元甚至相对的价值评判标准下,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政治价值观、生活价值观等方面均暴露出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价值观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灵魂与核心,面对上述问题与危机,大学教育必须坚守价值引导,培养学生的价值理性,以价值体验的方式形成学生的价值认同感。  相似文献   

7.
走向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的价值诉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是当代中国走出价值绝对主义与价值相对主义,应对多元化危机的必然选择。当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遭遇到知识化、外在化,还存在着一种简单化思维下的碎片化困境。面对这种困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需要认识到:认同而非价值强制是价值观教育的前提,生活而非知识体系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融入而非另辟蹊径是价值观教育的路径。  相似文献   

8.
首先分析了高职学生职业价值观的现实需求和认识的错位问题,然后从时代要求、民族与国家的发展、学生的就业发展以及我国公民道德建设等方面讨论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指导下实现职业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社会主义荣辱观、新时期《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国家现行职业教育政策、国家现行职业资格规定、我国传统职业核心价值、国家提倡和引导的择业观和从业观以及国际先进的职业价值观等方面,讨论了职业价值观教育的内容构建。  相似文献   

9.
新冠肺炎疫情对教育产生的深远影响已在世界范围内达成共识.在后新冠肺炎疫情时代(以下简称"后疫情时代")对于教育价值观应再进一步深度思考.文章通过世界各国价值观的博弈、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价值导向与疫情期间教育价值的内隐作用四个方面论述对于教育价值的思考,并提出在后疫情时代下我国对于教育价值观的...  相似文献   

10.
走向21世纪,教育思想的转变,应着重转变教育价值观、教育质量观、教育发展观。把唯社会价值观或唯主体价值观转变为在满足社会需要的前提下,充分尊重人的主体价值,使社会价值与主体价值协调平衡的价值观;同时,适应知识经济时代,要把外在价值观转变为内在价值观。把传统的知识质量观转变为包含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观。把急功近利的教育发展观转变为可持续发展的教育发展观。  相似文献   

11.
教育政策价值观是关于教育政策活动价值取向模式的总的规范性引导和调节,是教育政策价值主体对教育政策活动关系、政策活动方式及其结果的认识与选择。在教育政策活动中,政策价值观的确立是首要和必需的条件。就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而言,政策导向性是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特征,在新时代背景下,系统分析我国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价值逻辑,明确未来政策发展的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政治价值观教育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本。推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是经济全球化、科技信息化背景下加强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工作的客观要求。实现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方法论转换,应坚持从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现状、问题及特征出发,遵循大学生政治价值观的形成接受规律,推动大学生政治价值观教育的方法论思维、方法论价值取向和方法论实施方略的转换.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流价值文化是指在价值多元的条件下对其他非主流价值文化具有引领和指导作用的文化。我国主流价值文化就是社会主义价值文化,它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现实化。我国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在我国的文化结构中属于亚文化中的组织文化。教育考试机构文化是自觉构建的完整的系统的个体性文化体系,它直接体现主流价值观和贯彻国家意志的主流性文化,同时它也以办人民满意的教育考试为终极追求的公益性文化。在党和政府努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大繁荣的今天,各级教育考试机构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文化,特别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的范导下加强教育考试机构文化建设,使教育考试机构成为具有凝聚力、竞争力、公信力、感召力和个性文化特色的现代专业化教育考试机构。  相似文献   

14.
教育技术的价值主要包括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目前教育技术价值观主要有3种取向,即科学主义取向的教育技术价值观、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取向的教育技术价值观。科学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应是辩证唯物主义取向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只有用科学的教育技术价值观进行指导,教育技术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5.
价值澄清理论以解决价值困惑,提高学生价值选择能力为目标。重视价值观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其在我国应用的适应性,对于如何借鉴价值澄清理论加强我国高职学生价值观教育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从价值观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三个方面进行了充分论证,为借鉴价值澄清理论提供了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6.
教育价值是教育的主体一人与社会的需要和客体一教育活动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教育价值 是对教育价值的意识反映。本从构成教育价值关系的要素及其特征出发,归纳了教育价值观的四个特征。以此为基础,从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的角度分析了我国历史上的教育价值观,并试图探讨在当今时代,我国所应持的教育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7.
教育技术的价值主要包括经济价值、教育价值和人文价值。目前教育技术价值观主要有3种取向,即科学主义取向的教育技术价值观、人本主义取向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和辩证唯物主义取向的教育技术价值观。科学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应是辩证唯物主义取向的教育技术价值观,只有用科学的教育技术价值观进行指导,教育技术才能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8.
多元文化为我国价值教育带来了新的矛盾与问题,如何化解深层次的文化危机和价值困惑,选择一条与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尤其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吻合的价值教育路径,是当前我国价值教育研究与实践的重要议题。本文以多元文化的价值冲突为背景,提出了当前我国价值教育的基本路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文化价值导向,兼顾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加强国家认同与国际理解教育,重视道德教育和公民教育,培育当代科学与人文精神,将环境、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教育融入价值观教育之中,从而赋予价值教育新的内涵,建立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教育的理论体系与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9.
价值教育是国际教育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国际性教育思潮。它是当代社会、教育在面临诸多价值危机时而产生的价值难题。在当前我国学术界,它仍是一个崭新与亟待研究的话题。通过梳理价值教育在西方、中国的教育背景与实施现状,分析价值教育与价值观教育的区别与联系,可以基本明了什么是价值教育。  相似文献   

20.
德国在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和价值观教育方面拥有较为成熟的理论体系和实践模式.德国的核心价值观体系以《基本法》为总体性纲领,是一个包容、发展、开放式的共享价值基础平台.德国价值观教育中贯穿"价值共生"理念,其教育实践不仅致力于传递社会共享的基础价值,也注重培养个体的价值能力,并且在当下社会条件下尤其强调应培养社会成员合理应对价值多样性的能力.德国价值观教育分为直接价值观教育和间接价值观教育两种基本类型,以儿童和青少年群体为中心对象,以"参与"模式为核心模式.德国学界呼吁实施价值观教育的诸多主体(家庭、学校、幼托机构、青少年事务工作机构等)应协同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