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3 毫秒
1.
朱新梅 《传媒》2016,(4):14-15
微电影是典型的互联网内容产品,具有鲜明的互联网思维和互联网特征.它产生于互联网,在互联网上观看,也是典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双创产业”.经过多年的培育发展,微电影不断实现了产业化发展,而且走向大电影,成为推动中国电影创新的重要力量.总的来看,中国微电影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高峰 《东南传播》2016,(6):115-116
作为微时代环境下企业进行品牌立体展示的新型手段,微电影受到的青睐程度日益增强,微电影的发展模式也日渐增多,其中一种就是借助高概念电影的特征,形成广告型微电影的高概念发展模式。本文从广告型微电影的高概念特征分析出发,基于优劣势特征的扬弃分析了广告型微电影的高概念模式,并进一步提出其针对性的发展思路。  相似文献   

3.
微电影是在中国传统胶片电影工业体系之外营造出来的一个虚构的"电影神话",它试图在内容和形式方面区别于电影、电视剧从而树立起自身的艺术地位。然而,在影像权力体系的建构中,无论是在微观的还是在宏观的技术层面,微电影最主要的特征在于对传统电影的模仿。因此,微电影很难有自身的独特个性。  相似文献   

4.
电影产业在发展的过程中,为了顺应电影时代的潮流,在新的阶段创造了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微电影.随着电影行业的快速发展,微电影在电影行业中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但是,微电影在创作的过程中,还存在着诸多的不足与缺陷,微电影的发展中要对自身存在的不足与缺陷不断的进行完善.微电影在创作中,具备着相应的艺术特征,这有利于微电影这一种新型的电影模式区别于电影行业中其他的电影模式,促进着微电影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新闻界》2013,(21):44-47
"影视广告"的概念在单纯的电影时代专指胶片广告,随着电视的普及,电视广告被囊括其中。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电影则为影视广告的概念增加了新的内涵和外延。本文在梳理影视广告发展史的基础上,剖析了微电影的媒介特征,指出微电影的本质是它的广告属性。  相似文献   

6.
尤达 《青年记者》2017,(6):85-86
网络大电影,是指选择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影,“大”是与微电影的“微”相对应的.具体来说,是指这样一种电影类型:“投资50万元到400万元之间,时长超过60分钟,没有特别大的造景,制作、拍摄、周期相对短,核心是故事”,选择在互联网上发行的电影.①如果说微电影强调“三微”特征:微时长、微周期、微费用,那么网络大电影则与其一脉相承,对这三者相应做了加法,它是微电影发展的必然结果.审视自2010年发展至今的网络剧情影像作品,从微电影到网络自制剧,再到正在兴起的网络大电影,三者之间是紧密勾连的.  相似文献   

7.
微电影广告是近年来炙手可热的文化产业,但业界出于短期利益考量滥用“微电影”及“微电影广告”概念,使得微电影广告市场上作品良莠不齐,影响了微电影广告产业的健康发展.文章辨析了这两个概念的关键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把握微电影广告的核心特征,化解其中的认同困惑,并从“两种经济”的理论视角入手,客观重估微电影广告的产业价值,认为应合理规划及调整其产业发展模式,助力于微电影广告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何芳  李俊佐 《青年记者》2017,(14):87-88
网络大电影的兴起与发展 网络大电影自2013年演化至今,已成为互联网影视产业发展的新生力量,受到越来越多人的重视.网络大电影是指由网络视频渠道方全额投资或为其定制的基本符合电影制作工艺和流程的单本故事片,其主要传播特征为这一类型的成片只在网络媒介和移动媒介渠道上进行传播.①和传统院线电影相比较,网络大电影最大的特征在于其传播途径是只利用网络进行传播.网络大电影的“大”是相对于微电影而言的.因此,网络大电影又被称为微电影的“升级版”,②具备投入成本低、拍摄门槛低、回报周期短、收费低等特点.  相似文献   

9.
微电影《老男孩》的上映赚足了观众的眼泪,“电影快餐”也引起了新的讨论。微电影的发展前景以及对未来电影市场的影响又有哪些?笔者对此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王坤 《青年记者》2015,(8):73-74
美国人本主义城市规划理论家凯文·林奇在《城市意象》一书中提出了"城市意象"这一概念,城市意象理论根据易为观察者了解城市的原则,界定了城市形态的概念。不同的地域文化决定了不同的城市意象,每个城市都有其代表性意义的意象,它是一个城市身份的象征。微电影可以将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意象运用影像呈现、传播。本文试图以城市电影为本体,在微电影  相似文献   

11.
王东 《传媒》2015,(7):59-61
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兼具商业与艺术双重特性的微电影广告逐渐发展为广告营销的新模式.借助电影的拍摄手法,将品牌理念融入影片中,于无形中对受众产生影响,是微电影广告常用的表现手段.本文主要就微电影广告的营销模式进行研究,在深入分析微电影广告传播内容与传播渠道现状的基础上,着重从创意创新、内容组构与拓宽渠道三方面阐述微电影广告营销模式的发展策略,以深入挖掘微电影这一新型广告营销模式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吴扬 《出版广角》2016,(22):63-65
微电影广告是新兴的广告传播形式,是为了宣传某个特定的产品或品牌而拍摄的有情节的,时长一般在5-30分钟的,以电影为表现手法的广告.文章从微电影广告的定义、微电影广告发展的原因及微电影广告发展入手,从传播内容的创新、传播渠道的多样、传播受众的互动、低成本高效率等传播优势分析微电影广告之“不微”.  相似文献   

13.
微电影自诞生以来,以情节抓住了观众,从这一点上讲和电影类似,但是较普通电影而言,其植入式营销又显得非常得合理自然。微电影中的植入仅仅是一个桥段,在此之前已经确定好了影片的大体情节和环境,这一点不会随着植入广告而产生改变,因此微电影在基于观众休闲娱乐目标的前提下,轻松地在电影情节中植入企业品牌信息。本文以微电影《益达酸甜苦辣》,探讨商业微电影的创作与品牌植入。  相似文献   

14.
王蕾 《青年记者》2012,(32):61-62
微电影及其发展微电影,即微型电影,指专门在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且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视频短片,内容融合了幽默搞怪、时尚潮流、公益教育、商业定制等主题,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①也就是说,微电影是为新媒体量身定制的,以网络为传播核心的影片。微电影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认为是网络短剧的变体,最早具有微电影雏形的是2006年网友恶搞陈凯歌电影《无极》的网络原创短片《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这种对经典的戏谑和后现代主义解构在当时掀起一阵狂热。  相似文献   

15.
毛向樱  梁芷铭 《传媒》2015,(4):40-42
独立电影是指游离于主流电影之外,以奇异的剧情呈现品质、以艺术追求为第一诉求的影片创作.当微电影借助强势的新媒体赢得观众热捧之时,独立电影似乎已渐渐被人们遗忘.所以,深入探讨独立电影面临的困境并积极寻找新的出路,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王同杰刘月静 《视听》2016,(11):166-167
微电影的盈利模式一直是困扰影视界的一个难解的课题.由于自身的先天不足导致定位不清,也让微电影创作游离于电影与电视之间,其可持续发展也成为摆在学界的一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发现,微电影的市场潜力尚未得到有效挖掘,盈利模式不足完全是因为定位不清;此外要明晰市场与创作之间的关系,既要做到富于创意又要注重商业的取舍,这样才能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微电影的兴起是当今一个显著文化现象。它脱胎于恶搞类视频,但不等同于恶搞,与电影短片、传统电影、微视频等也有着内在区别。微电影是科学技术发展到现阶段的产物,是快餐文化这个时代土壤孕育的,也是大众对话语权诉求内在需求的结果。"微影大义",具有独特魅力,是中国电影产业增长的新动力。  相似文献   

18.
魏明 《声屏世界》2012,(8):92-93
从2010年到现在,微电影的发展增速相比传统的电影产业要快得多。其原因首先是有了适合微电影传播的平台即视频网站,其中,优酷出品以富有诚意的作品和全套的策划、监制、宣传、推广、发行完整的产业链在努力树立微电影这一新行业的规范,并为更多有才华和理想的青年导演提供扶植和机会。为什么是优酷?微电影源于优酷和出品团队的影像梦想,同时也是由市场催生的。优酷本身就是一个平台,这个平台需要有质量并能代表平台态度、价值观的内容。  相似文献   

19.
林文强 《视听》2016,(7):66-67
微电影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和艺术性,是跟随着网络微时代到来而出现的一种电影形式。微电影在创作过程中不需要遵循传统电影的拍摄规矩,入门限制比较低,具有很大的创新空间。在微电影拍摄过程中使用摄影技法,能够深化人物情感,有力塑造人物形象,在有限的时间内更充分地表达主题思想。本文阐释了微电影的概念及分类,分析了摄影技法在微电影创作中的运用对于微电影创作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付亚龙 《传媒》2016,(4):19-21
艺恩研究在2012年曾发布过《中国微电影市场研究报告》,报告开篇指出,微电影基本可以定义为专门运用于各种新媒体平台上播放的、适合在移动状态和短时休闲状态下观看的、具有完整策划和系统制作体系支持的、具有完整故事情节的“微时长” “微成本”和“微屏放映”的电影视频短片,形式上既可以单独成篇,也可系列成剧.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微电影的这些系统性属性仍然未变,如网络传播、 “微屏”放映、大众参与性与娱乐互动性强,等等.但随着“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微电影所处的大行业变化呈现出诸多新特征,基于此,微电影凭借天然属性优势也衍生出四大连接趋势.同时,2015年国内院线电影行业的狂飙突进也给微电影带来了一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