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文章通过非充分灌溉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处理对紫花苜蓿株高、叶面积指数、产量的影响,这对充分利用水资源,调节土壤水分状况以及提高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科技风》2020,(2)
本文介绍了基于蓝牙和互联网技术的草坪智能灌溉系统环境监测、蓝牙BLE组网控制和4G网络传输、控制部分,通过蓝牙组网和互联网通信结合土壤水分传感器、温湿度传感器和天气预报等实现了草坪环境的远程监测和自动化灌溉,让草坪的灌溉更加科学和高效,节省了人力成本和水资源。  相似文献   

3.
呼和浩特地区2011年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初春土壤墒情较好;5月下旬~8月上旬呼和浩特大部地区持续干旱;8月中旬至10月土壤墒情得到阶段性改善;封冻前土壤墒情较好,监测结果为呼和浩特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呼和浩特地区2011年土壤水分监测结果表明:初春土壤墒情较好;5月下旬~8月上旬呼和浩特大部地区持续干旱;8月中旬至10月土壤墒情得到阶段性改善;封冻前土壤墒情较好,监测结果为呼和浩特地区农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HYDRUS-2D模型对海冰水灌溉情景下水盐迁移的模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环渤海滨海地区土地盐碱、淡水资源紧缺,严重制约区域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非常规海冰水资源利用的深入研究为盐碱地改造、粮食稳产丰产提供了新途径。本文利用HYDRUS数值模拟的方法对3g/L海冰水灌溉进行模型模拟与验证,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可靠性;选择春季作物需水关键期141d为情景灌溉日,灌溉量采用0m3/hm2、300m3/hm2、600m3/hm2、1200m3/hm2、1800m3/hm2,分析表明:海冰水灌溉量为1200m3/hm2时耕层土壤水分含量达到饱和,耕层盐分含量不再会随灌溉量的增加而增加,海冰水灌溉量≥1800m3/hm2时,部分盐分可淋洗到1m层以下。本文旨在利用数值分析方法揭示研究区春季海冰水农业利用在灌溉量上的关键性技术,以期为科学合理的利用海冰水资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作物需水量是制定灌溉用水计划和水资源规划的重要依据,了解其历史变化和未来发展趋势对预测农作物用水走势并据此制定合理决策至关重要。本文基于辽西北地区9个气象站1964—2013年的气象及土壤资料,采用FAO推荐的Penman-Monteith模型与充分灌溉条件下的土壤水分密度函数法获得春玉米不同生育期需水量,并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对辽西北春玉米净灌溉需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964—2013年近50年辽西北春玉米需水量基本呈现不显著下降趋势,空间分布规律为自东南向西北方向逐渐递增;净灌溉需水量多年平均值为402.44mm,灌溉需求指数多年平均值为0.67;从未来气候变化情境下的净灌溉需水量来看,国内或区域内资源(A2)情景与区域可持续发展(B2)情景在未来30a距平增长率依次降低。本文研究可为辽西北春玉米种植的农业用水以及合理灌溉提供依据,对缓解本地区日益突出的水资源供需矛盾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7.
农业生产过程中始终离不开水资源,而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分布不均匀的大国,灌溉、节水成为我国农业生产中不得不面对的难题,如何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产出高质高量的农产品是农业水利灌溉工作中重要的课题。本文从我国农业水利灌溉现状入手,分析节水措施在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应用价值,为我国农业灌溉节水程度提高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8.
农业水利灌溉是最基础的农业产业设施,保障农作物的增产和增收。水利灌溉技术是实现灌溉效果,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保证农业增收的手段,促进了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同的农作物所使用的灌溉技术不同,本文介绍了几种节水灌溉技术,以及保湿的方式,有助于实现农业灌溉水资源的科学利用,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9.
浅析我国农业灌溉中的几个节水问题和解决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我国水资源严重不足,水资源在利用过程中浪费严重,尤其是农业灌溉用水浪费十分严重,灌溉用水利用率普遍较低,尤其是农业不发达和欠发达地区这一现象更加突出。针对现实情况研究提高农业灌溉水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的途径,对缓解我国现有水资源的紧张状况、保障粮食安全和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整个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在开发和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过程中,发现如何提高灌溉水利用率是很关键的技术问题。在实践和农业生产中,应充分发挥单位水的利用率来提高作物的产量,利用科学合理的农业灌溉技术来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10.
水稻作为我国最大的耗水农作物,由于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严重的浪费了水资源,加剧了水资源的污染。为了有效的节约水资源,缓解我国水资源短缺问题,需要对水稻灌溉节水途径进行有效的研究。本研究从我国水稻灌溉现状出发,分析了几种水稻灌溉方式并提出了有利于节约水资源的灌溉途径。  相似文献   

11.
在我国长期的农田灌溉实践中,人们根据不同的条件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灌溉理论或模式,广为流行的提法有充分灌溉、正常灌溉、足墒灌溉、丰产灌溉、适时适量灌溉、非充分灌溉、限额灌溉、朴充灌溉、关键(或称敏感)期灌溉、抗旱灌溉、节水灌溉等。然而,由于种种原因,人们对这些提法的内涵的认识并不一致,因而导致灌溉决策失误的例子屡见不鲜。因此,正确把握诸如充分灌溉、非充分灌溉、节水灌溉、适时适量灌溉这些具有普遍意义的基本概念及其相互关系,对于开展墒情监测预报和灌溉实践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蒋腾  张文贤 《西藏科技》2013,(11):10-13,4
土壤水是四水(地表水、地下水、大气水、土壤水)之间相互转化的纽带。土壤水的运动与土壤的物理、化学及生物过程密切相关。研究土壤水分运动将有助于提高农业水资源利用率、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矛盾,更能促进水与水土环境之间的平衡。文章概述了土壤水分及其运动基本方程研究进展,并对未来土壤水分及其运动基本方程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灌溉是保证农作物高产最基本的技术措施。节水灌溉制度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基础,文章对西藏的水资源利用现状及西藏节水灌溉制度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同时提出了西藏节水灌溉试验研究工作设想,目的是为了通过节水灌溉制度的研究,将西藏农业田灌溉量控制在可用水量范围内,为加快西藏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保护区域生态提供充足的水资源保证。  相似文献   

14.
石羊河流域武威盆地水循环要素变化趋势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翟禄新  冯起  张永明  郭瑞 《资源科学》2008,30(10):1463-1470
水文循环的变化趋势分析是水文循环研究的重要内容。武威盆地的水分循环与转化直接影响全流域的水资源配置和利用,特别对下游民勤盆地的生态恢复至关重要。根据武威盆地1956年~2000年降水、径流系列资料和农田灌溉用水资料,基于水量平衡原理对盆地水循环要素进行分解,用Mann-Kendall秩次相关法检验分析了9个主要的水循环要素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武威盆地1956年~2000年降水量和年总蒸散量没有明显增加;地表径流量、地下径流量、盆地入流量、盆地出流量、盆地净入流量和土壤水分净通量均有明显的减少趋势;盆地内年土壤水分通量则变化趋势不明显。人类活动强化了盆地内水分循环,并没有使武威盆地水资源消耗量明显增加;农业灌溉不仅袭夺了盆地内地下水的蒸发,同时减少了地下水对河水的补给;红崖山水库入库流量的持续减少,主要是上游出山口径流的减少和东大河外调水量的增加所致。研究结果可为缓解流域水资源紧缺、制定科学的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节水灌溉技术是指在农业灌溉方法中,尽可能的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用最少的水资源,取得最大效益的灌溉技术方式。现本文就通过阐述我国当前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的现状,分析其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从灌溉水的输送以及田间灌溉两方面探讨了节水灌溉的具体技术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旱作物灌溉制度是目前灌溉研究的热点问题,文中初步说明了不同土壤水分调控措施下水量平衡分析法基本原理,并对其应用进行了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7.
水是人类生存不可替代的资源,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从宏观上看,一方面水资源十分匮乏,但另一方面由于灌区输配水工程的老化和防渗率低,加之田间灌溉水平低,灌溉不合理,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由于水资源的匮乏,灌区工业、农业的发展已经受到制约。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要求,灌区应从经营管理入手,以增加灌区活力为目标,大力推行节水灌溉。因此,推广节水灌溉技术,既是当务之急,也是灌区生存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8.
张洪业 《资源科学》1999,21(6):29-33
在阐述土壤水资源的概念、特点和研究方法的基础上,分析了华北地区土壤水分含量状况及土壤水资源数量,并对土壤水资源研究在农业节水中的意义及土壤水资源高效利用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9.
我国是农业大国,耕地面积广大,需要进行灌溉的面积大约占43%,灌溉大部分仍然采用传统的灌溉方式,浪费电能,不利于水资源的充分利用。重点介绍运用光伏太阳能技术发电来进行农作物的灌溉,既可以达到节约能源、节约水资源、增加产量的效果,同时解放了劳动力,还可实现照明等其他供电功能。  相似文献   

20.
分析了我国农田水利灌溉技术的现状,得出:由于地域和自然环境因素,可以用作农业灌溉的水资源逐渐减少,提出现阶段需要在水利工程中进行合理的操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来节约水资源,对水资源合理的利用,从而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