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正>在《浙江省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的教学评价中对1节课的基本要求是开始有队列、准备兼体能、教材三个一、复习成环形、放松内容化、少讲需多练、安全组织妥,意在提高1节体育课的教学效果,保障学生的练习密度和运动强度,以确保体育课的实效性,而"少讲多练"意在保障学生的练习时间。小学生运动技能的学习、掌握、运用以及体育情感、态度、行为品格等方面都与落实合理的练习时间和练习密度密不可分,在体育课中如何做到"少讲多练",还能确保达成教学目标,值得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2.
体育课堂教学模式直接关系到学校体育和课程实施的总体效能。但由准备活动、体能练习和放松活动内容组成的常态三段式体育教学模式,很少为体育课知识、技能和方法教学服务。为此,将体育课的准备活动、放松活动及体能课课练,与基本部分教学整合为全课一体化教学,将会显著提升体育课的承载能力。围绕教学目标和课的内容,通过准备活动专项化、基本部分赛事化、体能练习教学化、放松活动内容化,实现全课内容由负荷一体化向教学一体化的转变,有利于提升体育课堂教学的整体效能。  相似文献   

3.
<正>身体练习是体育与健康课程(以下简称体育课)的主要手段,各种身体练习搭配组合,形成体育课的基本结构与教学进程。体育课身体练习的构成有其自身规律,深入探寻和归纳这些身体练习的构成规律,并自觉运用这些规律指导体育课的练习设计,对于强化体育课和提高体育课质量,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本文借  相似文献   

4.
吴鉴 《体育教学》2003,(3):20-20
队列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向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思想教育的重要手段。通过队列练习可形成正确的动作和姿态,可以培养学生的组织纪律性,使学生养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作风,所以,笔者认为队列练习有必要堂堂练。一、队列练习能集中学生注意力体育课多在室外进行,各种干扰随时可能出现,而且一节体育课的准备部分仅有几分钟时间,队列练习能在短暂的时间内集中学生的注意力除常规的立正、稍息、三面转法练习外,可安排一些趣味性的更能集中学生注意力的队列练习。如:趣味报数队列练习,报数和击掌队列练习,有效无…  相似文献   

5.
<正>练习密度是学生在体育课上从事身体练习的时间与全课总时间的百分比,是衡量体育课教学效果的重要指标,没有足够的练习密度,体育教学就难以达成掌握技能和增强体能的目标。不少中小学的体育课看上去非常精彩,但因缺少了对课堂密度与练习密度的测定与分析,也就缺失了对课堂教学整体质量的监控。一、测定1.课前准备。根据体育课练习密度测试与评价相关的内容,绘制相关数据的记录表;准备测量用具:计时秒表、文件夹、  相似文献   

6.
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显示出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特别是女生,主要表现是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出现,很大程度地影响体育课教学的质量,不能达到全面锻炼身体,  相似文献   

7.
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各种练习的总时间与整节课时间的比,它是评价一节体育课的重要指标之一。学生只有通过足量的练习,才有可能掌握运动技能,增强体能,提高体质,增进健康。练习密度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科学合理的密度是我们体育课的追求目标。本文以教学实践为依据,提出了六点提高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旨在为广大同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付昌州 《体育世界》2012,(12):99-100
基于教学中学生练习中时常出现的惰性现象,笔者采用了文献法、调查法等展开了研究,其研究结果显示:初中体育教学中学生练习惰性产生的原因主要是由于我们教师的教学方法单一,缺乏新意,无法有效的引起学生兴趣:教师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不当,简单粗鲁的教学行为伤害了学生的自尊心,练习中表现出不积极.对教师不信任,持对立态度;不良的场地器材也使学生对体育课产生惰性。根据这些原因,笔者提出了5点解决的策略.旨在共同交流与发展。  相似文献   

9.
《体育师友》2015,(5):10-11
体育课练习密度是衡量教学效果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方法之一,是教师反思教学内容的一个重要手段,因此体育课练习密度的安排是否科学合理是学生掌握知识技能熟练度的关键。结合多年教学经验主要从设置情景,激发练习兴趣;合理安排,分配练习时间;多样手段,提升练习效率等5个方面来探讨提高练习密度的有效性策略,为教学目标和教学效果的达成,学生体质的提升提供条件,为各一线教师设计教学活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本人在体育教学过程中,发现有部分学生显示出对体育课的"厌倦"现象,特别是女生,主要表现是对体育学习不感兴趣,锻炼的积极性不高,畏难情绪较大,借故请假较多,对教师布置的教学练习任务勉强完成,考核成绩、测试达标就行等现象.  相似文献   

11.
<正> 在体育教学中,经常有这种现象发生,有的学生为了快速掌握某一动作技能,在一定时间内多次重复练习,反而是付出的劳动代价越多,其练习效率愈益递减。这一现象在教育心理学上称之为“报酬递减”。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与当时的练习情境、练习方法、练习时间、练习心向等因素有关。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加以克服: 一、改变练习情境在教学中如果是因场地器材、学生相互干扰或教师要求过高等,造成“报酬递减”现象,要及时改变这一不良的练习情境。例如:在双杠分腿坐教学中,首先要建立本体对器械的感觉能力,适当降低器材的高度;同时加强保护帮助,减少学生  相似文献   

12.
范红畏 《精武》2013,(21):52-53
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练习时间与实际上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它在运动负荷中反映时间和数量的关系。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就影响一节体育课练习密度的主要因素和练习密度的预计进行分析,并提出了几点提高学生在体育课堂练习密度的策略,与同行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3.
柯红 《精武》2012,(8):24-24,27
队列队形练习是体育教学的重要环节和基本保证。它象一条线把教学内容串合起来,使体育课显得有条有理性,连贯性。体育教师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学校器材数量,学生的人数等情况,在体育课中合理安排所需的教学队形。不但便于教学,而且能提高教学的效果。然而,在目前的体育教学中,因为队形队列的练习的枯燥乏味,教师的教学方法单调,缺乏创新等原因,学生不愿意练。所以,教师必须认清队形队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努力探索新的教学方法,让队形队列练习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小学体育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明确指出:“体育课应以实践为主,重视实际的锻练。”为此一堂体育课中,学生操练的时间,即练习密度(练习时间与课的总时间的比例)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如何加大课中的练习密度问题,就我个人平时教学的体会,试谈下列几方面,以作商讨。课的组织结构要严密一堂课要充分利用时间,必须周密考虑课中各个环节的安排,合理运用时间,使学生  相似文献   

15.
<正>随着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针对当下不少体育课练习密度低、运动强度不大的现象,体育教学要达到大密度、大强度的呼声不断,那么,体育课的运动负荷应该大到什么程度才合适?运动负荷,又称生理负荷,是指人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运动负荷包括运动密度和运动强度两个方面。一、体育教学改革的趋势是较大练习密度、适当运动强度在体育课中学生在掌握运动技能、形成运动能力的过程中,必须遵循运动技能  相似文献   

16.
许多体育教师片面地认为体育课的“放”与“收”,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放”学生自由地打球、打拳、自由地跑步或进行游戏等练习;“收”则是集中进行这些活动。实际上体育课的“放”与“收”有丰富的内容和形式,在体育课中有时可将其中一项作为活动的内容,有时则可几项结合进行。这样有“收,,有“放”、有多有少、单项跟多项结合,不仅在课的开始,并且在基本部分和放松活动也应如此。体育课教学过程中采用“放”的方法有:1.设点练习。选择学生容易掌握且动作的技术性不很强的若干个练习,设连续方便的地点为“点”,进行练习,不规定练习和轮换顺…  相似文献   

17.
<正>一、体育课练习密度的认识与思考体育课的练习密度是指一节课中学生实际从事练习的时间与上课总时间的比例,它是衡量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体育课的练习密度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主要是因为其受教材、课的类型(新授课,复习课)、学生的体能技能储备、课堂教学纪律、教师驾驭课堂的能力等因素的影响而难以统一。当然,练习密度过低,肯定说明课的设计有问题。金钦昌老师编写的《学校体育学》一书中认为比较合理的体育课练习密度在30%50%之间;美国的SPARK课程在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体育课堂的准备部分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尤其是在冬季的体育课堂上,没有充分的热身练习和严格的管理措施就很难保证课堂教学的顺利进行,如,可能会出现学生受伤等现象。在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对冬  相似文献   

19.
目前,体育课教学中普遍存在着“直接听讲多,课前预习少,粗放接受多,思考少,上课练习多,课后复习少”的现象。这种现象造成了学生掌握动作技术质量下降,严重影响教学。因此,科学地指导学生学习方法,是体育教学中值得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各科教学中都有笔记本,唯独体育课设有,体育教师一般也不要求,体育教学只是把教学计划中规定的教材内容传授给学生,学生练习练习也就行了.可是体育作为一个教学过程,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