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在追求着生命的不断完善,并在这种追求中体味着生命的真谛.在社会哲学视野中人的存在是一种未完成的存在.我们不可能给生命的完善设计一个精确的形象,因为完善本身就是一个过程,而且是一个无止境的过程.生命的完善是通过学习来改变的,学习本身能够组织和改进大脑.正是在学习化社会中,无处不在的教育促进了人的全面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是帮助学生掌握各个学科的基础知识,而帮助学生学会思考则是初中思想品德课堂教学的重要任务。对此,我认为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来理解。一、面向未来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要求学生学会思考教育必须为未来培养人才,这是教育的目的观。教育要为实现我国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服务,同时也要为个体的未来负责。因为教育是通过为个体的未来服务而设计了人类的未来的,所以教育仅仅教会学生一些理论知识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开发学生的潜能,培养学生的良好品质,尤其要注意帮助他们学会思考,为他们在未来适应社会、改造社会的过程中,能够创造出自己的幸福和价值做好充分的准备。面向未来,教育应培养会思考的人。这是教育的小目的观,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从教育本质谈起。回顾人类社会发展在历史,沉淀于其中的不外乎这两样东西:一是随着时代的改变而改变的东西,一是超越时代而不变的东西。这变与不变在辩证统一,正是教育的本质所在。而把学生培养成会思考的人,正是对教育本质的很好回应。可以说会思考既是一种思维品质,又是一种相对不变的品质,是使一个人终身受益的“万能钥匙”。一个人一旦学会了思考,就可能使用这把“万能钥匙”去开各种各样不同的“锁”从一定意义上讲,未来是变...  相似文献   

3.
比喻是人与自然的一种直捷的对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一个生动而简捷的方式,是艺术想象与形象思维的一个重要方式。中国的文学传统之一,就是不仅仅把比喻当做修辞的手段,而当作对生活本质的理解。理解了比喻,理解了联类无穷的艺术想象之奥秘,同时也就理解了象征、夸张、借代、比兴、点染等等众多的艺术手段,它们并不是各自孤立的存在,而有着各种内在的联系,比喻正好可以帮助我们举其一而反其三。  相似文献   

4.
教育质量是教育本质规定性的纯真程度,是教育的生命。教育数量是具有一定程度本质规定性的教育活动的扩展和普及程度,是接受教育和教育形成人的多少。教育质量与教育数量相互对应,应该相互协调统一,但也可能相互矛盾。不同时代和社会对教育本质的规定和数量要求可能不尽不同,最终形成的教育本质的纯真和数量规模有不同程度和特点,但形成德才兼备的人是教育本质的最高或最纯真规定。提高教育质量和扩大教育数量,使更多的人接受更好的教育是教育发展的终极目标、最高理想、永恒追求和主题。基本质量稳定提高,最高质量提高乏力;平均质量稳定提高,结构质量优化不足;价值追求等软质量影响科技、文化创新等硬质量提高;基础教育质量与高等教育质量缺乏协调影响整体教育质量提高,知识质量不低,能力质量特别是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质量不高,是当代中国教育质量的基本状态。降低功利化追求、抑制应试教育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根本方式;明确学习方向,增强学习兴趣、动力和创造性,形成追求卓越、超越和永恒的理想目标;变革教育质量观,从提高教育内容质量、过程质量、方式质量及其管理质量做起;实现平等和效率相促进的教育公平目标,普遍提高民族素质;变革教育评价和选拔任用人才制度;使社会价值追求与教育价值追求相互促进,是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方式。  相似文献   

5.
教育是“阴谋”——教育的一个味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教育理念”,仅仅“教育”二字本身才是理念,教育的涵义不是理念。一切教育作为,都是对“教育理念”的展现,在本质上是对人的意义的示现。人,归根结底是味道和境界,人一来到人世间就具足一切,教育不能增加人的丝毫,不能减少人的丝毫,教育不能在人之外团弄出一个人来。教育作为人类文化,它的意义不在于时代,都是对人的阴谋和算计罢了。唯有跳出人的藩篱、时代的桎梏,才能逼近教育理念,逼近人理念,从而把人算计到人的最终家园。  相似文献   

6.
教育是塑造人的活动 ,然而在“以物为中心”思想的影响下 ,教育在“人的生产”过程中发生了偏差 ,并没有造就马克思主义完整意义上的人。因此 ,有必要回到马克思主义“人的生产”的本质进行思考 ,并重新审视教育在“人的生产”过程中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艺术是美的结晶,美的体现,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涵,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可以潜移默化地影响人、改造人。艺术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引导学生发现美、认识美、创造美,激发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使其道德、情操、精神得到不断升华,达到完善和谐的境界,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通过艺术教育,可以比较容易地使学生取得成功,而艺术教育的成功又能有效地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在其他方面的进步。加强艺术教育,培养大学生对艺术的兴趣爱好,实践"立美育人",是高职教育发展的现实选择。  相似文献   

8.
摘要:过去,我国学校体育教育评价方式是“重结果,轻过程”,不符合现代教育理念,也不利于学校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本研究以高校体育教学评价方式的改革为出发点,力图从我国传统文化和现代体育思想“过程哲学”中寻找理论依据。运用文献资料法,从过程哲学的视角,对我国传统文化与现代体育教育理念的契合进行研究。经过查阅文献发现: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的先哲们就完整地提出了“过程哲学”,并运用到了体育领域,现代体育教育的理念也特别强调体育教育是一个“过程历练”。传统与现代契合的“过程哲学”,为我们转变学校体育的教育理念、评价方式和追求目标,提供了哲学依据。本研究得出结论:体育是运动不息的过程哲学,是完善身心的过程历练,是追求更高智慧的过程文化。为此,现代学校体育应确立过程性评价理念,注重学生身心文化的培育,重视学生终身体育习惯的培养。  相似文献   

9.
不是从物理量的范畴,而是从心理的、视觉的范畴中去论述书法“笔力”问题,线条的本质是“笔力”问题,“笔力”即“意志力”而不是“物理力”范畴,当然低能者,总是把线条书写当作是机械力量的宣泄,即在书法艺术作品里面,其线条的“意志力”和“物理力”内在比例关系决定了其艺术性价值高低,线条内部“笔力”中“意志力”高.艺术价值就高,“物理力”高,艺术价值就低。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在吸取了人类思想史上一切优秀文化成果,特别是黑格尔辩证法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合理内核,在唯物史观的基础上,提出了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这一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提出又有其自身的演变和不断发展变化和完善的一个过程,这一过程跟马克思整个思想形成过程是一致的,本文就试图探讨分析马克思有关科学的人的本质观的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