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师:《养花》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生 :主要写养花的乐趣。师 :你说得很对。你是怎么知道课文主要写养花的乐趣的 ?能从文中找出根据吗 ?生 :从第1自然段“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可以看出。生 :从文章最后一节也可以看出。师 :同学们找得很对。作者在文章一开始就告诉我们 :“我只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 ,最后又告诉我们 ,他从养花中得到了哪些乐趣。同学们 ,请你们再读课文 ,看看作者究竟从养花中感受到哪些乐趣呢 ?生 :把花养活是一种乐趣 ;通过养花得到知识是一种乐趣 ;养花锻炼了身体是一种乐趣 ;与别人分享劳动成…  相似文献   

2.
淡中求味     
一教师在教学《西门豹》一课时,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提出了以下几个平平常常的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1.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的地方?  相似文献   

3.
一、结合课题质疑在教学《卧薪尝胆》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这时学生提出了"谁卧薪尝胆?为什么要卧薪尝胆?怎样卧薪尝胆的?"这几个问题,而这几个问题正是切入课文重点的重要问题。因此,我紧扣这几个问题不放,由此来拓展到课文的前后内容,使学生不仅知道了勾践卧薪尝胆的前因,而且知道励精图治的结果,从而感受到勾践发愤图强的意志与精神,明白了"有志者事竟成"的道理。  相似文献   

4.
《幸福是什么》(五年制第十册5课)是一篇独立阅读课文。指导学生独立学习这篇课文,重点是要深刻理解幸福的含义是什么。抓住这一重点,我采用了先“引”后“读”再“延”的方法进行了教学设计。 (一) 引入歌曲,了解幸福课始,先让学生欣赏一首歌曲《幸福在哪里》,接着要学生谈谈:听了这首歌曲,你了解到些什么?通过学生的谈论,待教师清楚他们已初步领会到“幸福是在辛勤的工作中,幸福是在艰苦的劳动里”的概  相似文献   

5.
小学语文第七册最后一课《课间十分钟》是一篇阅读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根据阅读课的教学要求以及这篇课文的特点,教学时我采取精讲精读、读写结合的方法,收到良好的效果。一、从整体入手,理清文章的脉络学生初读课文之后,我从整体入手,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让学生初步掌握全文的主要内容。接着让学生边默读课文边思考:这篇课文着重写了哪几项课间活动?并让学生找出写这几项活动的段落。在这个基础上,再指导学生给课文分段,这样学生很快地理清了文章的脉络。  相似文献   

6.
感受幸福     
小时候曾经学过这样的一篇课文:《幸福是什么》。讲的是三个孩子各自去寻找幸福,最后终于找到幸福的事。那时候我只是从这篇课文中知道了只有劳动才能获得幸福的道理,但却怎么也不理解为什么劳动还能使人幸福?长大了,自己也当了教师,当我也给我的学生讲授《幸福是什么》这一课时,我终于深深地体会到了:工作着就是一种幸福。  相似文献   

7.
人们常说,学生是一张白纸,教师在上面画什么就是什么。因此,为了画的质量,我经常思考以下几个问题。你是否尊重了学生的“感悟权”在《动物时装表演》这篇课文中有这样几句关于变色龙的描写:“它一会儿站在岩石上变成灰色,一会儿站在树叶上变成绿色,一会儿钻进花丛变成红色。”我是这样指导学生朗读的:“你能用读告诉我们变色龙都变换了哪些颜色吗?”于是,学生读出了“它一会儿站在岩石上变成灰色,一会儿站在树叶上变成绿色,一会儿钻进花丛变成红色。”接着,我又说:“谁能用读告诉我们变色  相似文献   

8.
《幸福是什么》是一篇阅读课文,讲的是三个牧童在智慧的女儿引导下,经过亲身实践,最后弄明白了幸福的含义的故事.通过阅读、写作,教师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幸福观.一、疏通文意这篇课文是一篇童话故事,学生易于理解.教师先让学生默读课文,疏通文意.然后联系课后思考题,将课文划分为四个层次,领会课文意思,并从课文中找出关于幸福的句子;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对人们有益的事情.  相似文献   

9.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作为一篇传统课文,它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但从成长的角度选入教材,这还是第一次。这篇课文鲁迅先生讲述自己从孩童游戏到长大读书的成长过程。为了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在品读三味书屋生活时,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三味书屋的生活有趣吗?你是从哪些语句体会出来的?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极大兴  相似文献   

10.
《幸福是什么》这篇童话语言通俗易懂,层次清晰,所揭示的道理比较深刻。为了使学生能学好课文,受到人生观的教育。教学时,我采用“中心突破法”来组织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一、默读课文捕捉中心首先让学生围绕“幸福是什么”这个问题,默读课文,并从课文中找出中心句。初步理解“幸福要靠劳动,要靠很好地尽自己的义务,做出对人们有益的事情。”这句话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前不久 ,听了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的公开课 ,很受启发。尤其对老师精心设计的课堂提问 ,感触颇深。试举例析之。在讲《西门豹》这一课时 ,支老师没有按惯例先提出问题 ,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而是先让学生自由地、仔细地通读课文之后 ,提出了以下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讨论 :1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里痛快不痛快?2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佩服不佩服?3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愤恨?4 读了这篇课文你心中有没有同情?5 课文中有没有什么使你觉得奇怪?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当时的课堂上 ,气氛由片刻的宁静迅速转向活跃 ,因为学生对这…  相似文献   

12.
感受存在     
上过课的老师都不乏如下经历:你正讲得投入时,有那么几个调皮的学生在讲小话、做小动作,这时.你无疑很生气.问题出在哪里?我以为就是你为学生对你的存在、你的劳动熟视无睹而生气那么,作为老师,你可否换个角度来感受学生的存在?一般说来,老师记往自已的学生,往往是一个班集体中的‘尖子”_可有意思的是,多年以后、学生中能够记住老师、看望老师最多的,还是那些当年被定位于尾巴上或调皮的学生。很明显,这些学生同样十分在老师的存在,只是角度不同而已。可是,人们是否想过或者做过,我们的存在是否让学生感受到是一种幸福和幸…  相似文献   

13.
《古井》是一篇讲读课文。文章虽短,却集境、情、理于一体,是一篇感情真挚、意境优美、哲理深刻的课文。教学时可分四步进行。一、初读感知教学时可设计几个问题:1.课文有几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2.文中写了古井的哪些事?3.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联系得比较紧密?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然后通过检查初读情况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个大致的了解。  相似文献   

14.
教学中,我们常常面临这样的现实:上课伊始,老师告诉学生说: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解决如下几个问题……课的结束,老师对学生强调说:这篇课文我们要重点掌握这样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惊弓之鸟》的故事逻辑性很强,这篇课文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好教材。在教学中,我重点围绕三个问题让学生思考:1. 更赢为什么能够不用箭把大雁射下来?2. 课文按怎样的思路安排内容的?3. “惊弓之鸟”这一成语怎样应用?我的做法是:一、通读课文,让学生熟悉故事内容。学生初渎课文以后,我就要求学生复述故事内容,  相似文献   

16.
鸟与人     
小鸟问它父亲:“世上最高级的生灵是什么,是我们鸟类吗?”老鸟答道:“不,是人类。”小鸟又问:“人类是什么样的生灵?”“人类……就是那些常向我们巢中投掷石块的生灵。”小鸟恍然大悟:“啊,我知道啦!……可是,人类优于我们吗?他们比我们生活得幸福吗?”“他们或许优于我们,却远不如我们生活得幸福!”“为什么他们不如我们幸福?”小鸟不解地问父亲。老鸟答道:“因为在人类心中生长着一根刺,这根刺无时不在刺痛和折磨着他们,他们自己为这根刺起了个名字,管它叫做贪婪。一会儿,若看见有人走过来,赶快告诉我,我让你见识一下人类内心那根贪婪的…  相似文献   

17.
刘玉 《教师》2013,(10):124-124
还记得学习七年级上册的第二篇课文《走一步,再走一步》,课文写的是"我"童年时一次"脱险"的经历,其中蕴含丰富的生活哲理。课后有个练习三:"生活中难免遇到困难。你遇到过什么困难?是怎样处理的?有什么经验教训?写出来,班里出一期专栏。"这个练习题出得很好,实际上编者就是列了一个提纲,引导学生写作。学完课文后,针对这个练习我先让  相似文献   

18.
五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19课《太阳》是一篇常识性的课文。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关系。课文涉及的知识面较广,内容较深,那么怎样才能让学生既不为文中一些较深的知识所纠缠,又能掌握文中所述的一般性的科学常识,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兴趣和认识自然能力的目的呢?我的具体做法是:一、初读课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太阳对四年级同学来讲,没有不熟悉的。但是真正能说出些道理的还不多。当同学们初读这篇课文时,为了激发学生的思考,我设计了下列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9.
《登山》是一篇自读课文,讲的是列宁为了看日出两次登山走险路的故事。这也是一篇存在很大争议的课文,有不少人认为这篇课文应该删掉,理由是:1.列宁作为革命领袖却如此不爱惜生命,不值得称道。2.学生年龄小,爱盲从,列宁冒险的行为容易让学生盲目模仿,出现安全隐患。我在引导学生大致学习课文,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就将以上观点板书出来,让学生分小组讨论“:你认为文章该删吗?原因是什么?”这样设计有三个方面的考虑:1.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学生应有更广阔的自读空间。2.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培养其全面认识问题的意识。3.让学生在自我研…  相似文献   

20.
在教学《船长》这篇课文时,我先引导学生读文想像当时的情景。为了让学生能较快进入角色,我接着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设情境———阴森可怖的浓雾笼罩着海面(配以音乐),果然学生读得更投入了。从他们的表情中,我看出他们真切感受到了发生的一切。然后我又截取《泰坦尼克号》中的沉船画面播给学生看,拉近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让学生进行角色体验和角色演读,此时学生已经置身这场灾难之中了。这是从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体现出来的。学生到底对课文体会领悟到什么程度?主要的内容是否体会深刻?我根据教参的提示,问了两个问题:人们为什么感到有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