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告状”行为是幼儿园一日生活中不可避免的。在幼儿园中,中班幼儿告状现象比较突出。面对幼儿各种不同类型的告状,幼儿教师会出现应接不暇并且疲于应付的状态,面对这种状态怎样正确地处理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基于此,对中班幼儿不同种类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研究,并针对幼儿园中班幼儿常见的“告状”行为及家中幼儿的“告状”行为向老师和家长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刘晓晔 《福建教育》2011,(10):28-29
幼儿教师很容易发现,幼儿很爱告状。“老师,XX抢我玩具!”“老师,XX不让我擦桌子!”“老师!”“老师……”教师听得多了,自然也就习以为常。然而,认真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分析,就会发现幼儿的告状各不相同,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3.
幼儿的告状行为是幼儿教师工作中与幼儿互动最多的行为,幼儿教师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告状事件,从而维护幼儿之间的关系,化解幼儿相互之间的矛盾。针对中班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深入分析,并且提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4.
谢光姑 《教师》2020,(3):126-127
幼儿告状行为在很多幼儿园当中是普遍存在的,对幼儿的社会性培育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很多幼儿教师在解决幼儿告状行为的时候,并没有采取科学正确的态度。因此,文章结合在幼儿园中教学的实际状况,联系不同的幼儿告状行为的类型,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解决方案,以此来帮助幼儿教师更加正确和科学地处理幼儿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5.
我从事幼教工作多年,常遇到孩子们“告状”这个问题。“告状”本身既能反映出我们工作中的问题,也能暴露幼儿的弱点,如果教师及时地抓住“告状”这件事对幼儿加以教育,会产生积极的作用。常“告状”的幼儿以独生子女为多,其次是个性强的幼儿。每当幼儿来“告状”时,我首先耐心听完他“告”的内容,同时考虑这些幼儿说得是否真有道理。对于那些带普遍性的问题,我就在思想品德课、语言课及课后,有针对性地通过讲故事予以开导,这样不但教育了那些以“告状”为能的幼儿,还教育了班里全体幼儿。  相似文献   

6.
3要会分析评判幼儿“告状”的内容幼儿“告状”的内容与幼儿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道德判断力、道德评价及其个性等都有着密切关系。一般来说,小班幼儿还处在自我中心阶段,“告状”的内容多与自身利益有关,要求老师保护、帮助解决的强度高;中班幼儿的认知、判断和道德评价能力有了发展,其“告状”内容开始转向注意同伴的行为规范;大班的幼儿能掌握一定的行为规则,而且善于观察和关心周围的事物,所以其“告状”内容更多的是关心同伴与同伴之间的相互关系。由此可以看出,幼儿“告状”现象是幼儿成长发展过程中的一种积极表现。作…  相似文献   

7.
幼儿告状行为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极为常见,通过揭示幼儿告状意识的结构和告状行为体验的情境性内涵,可以有效促进教师的教育学反思。作为童年基本现象的幼儿告状行为,其背后充满着交织的矛盾:在遭遇困境的呼喊中,幼儿本身是“弱小”却又是“强大”的;在渴望被爱的表现中,师幼关系是“亲密”却又是“疏离”的;在守护内心的秩序中,告状行为既是对班级规则的“保存”却又是某种意义上的“瓦解”。以教育现象学理论来审视幼儿园告状行为的复杂性,有助于教师理解告状行为在幼儿自我建构中的成长性意义,最终提升教师的教育机智。  相似文献   

8.
在社会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幼儿向家长、教师及相关长者“告状”的行为,幼儿的这种行为是幼儿在社会化过程中常见的行为之一。具体地说,它是幼儿由于受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等原因而引起的指向教师的言语行为。幼儿大量“告状”行为的存在不仅严重影响教师的正常教学工作,而且往往会因教师处理不当影响到幼儿的心理健康和与人的正常交往。因此,有必要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心理进行系统的分析。通过分析,一方面让更多的家长、教师了解幼儿“告状”行为的成因及特点,以便对症下药,因势利导,尽量减少幼儿“告状”行为的发…  相似文献   

9.
孩子在幼儿园里,与同伴不管发生什么大事小事,总爱求助于老师,这就是所谓的“告状”。我认为幼儿告状是对老师的信任,因此,对幼儿的“告状”要加以区别、正确引导,教幼儿学会如何“告状”。 一、要热情帮助同伴。有些小事本来相互间是可以解决的,如“老师××摔倒了”,或者“××鞋  相似文献   

10.
作为幼儿教师,我每天都会听到幼儿的告状声。洋洋向我告状说:天天没有坐在他自己的座位上。一会儿,天天也来了,他说:美美没脱鞋就进到图书区里拿故事书了。接着,晨晨也来告状了:青青跑到教室外面玩去了。……听到孩子告状  相似文献   

11.
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经常可以碰到幼儿告状的现象。例如,“老师,XX推我了。”“老师,XX捡地上的脏东西了。”……面对幼儿的告状,老师经常会用两种处理方法:一是敷衍了事,随便应付一下幼儿;二是问清楚事情的原因,把被告幼儿训斥一顿。然而,这两种方法都不能有效地解决问题,有时还会助长幼儿告状的意识,增强幼儿告状的动机。  相似文献   

12.
幼儿爱告状,有的家长和老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其实幼儿的“告状”大多没有一般意义上的告状内涵,不具有“告发”的意思。有的告状是一种变相的询问。例如,小华与小红两个孩子一起玩,小华爬到床上去了,小红告诉妈妈:“小华哥哥上床了。”孩子的告状意在探问妈妈:“可不可以上床玩?”又如小华  相似文献   

13.
何彩云 《文教资料》2014,(15):124-125
在幼儿园一日生活中经常遇到幼儿告状行为,面对幼儿一天出现无数次的告状行为,教师是否分析过告状原因?如何进行科学有效的引导,帮助幼儿建立良好同伴关系?作者从自身教学实践经验出发,结合《学前心理学》、“幼儿园教师专业标准解读”,对幼儿的告状行为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指导策略。  相似文献   

14.
告状行为,多发于幼儿阶段,是幼儿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由于幼儿教师对幼儿告状行为的处理,可以影响幼儿之间、幼儿与教师之间的关系,并会对幼儿的性格和品质的形成产生影响。因此,正确认识并处理幼儿的告状行为,在幼儿园工作中显得非常重要。幼儿在幼儿园的活动多是集体活动,他们之间不可避免地要发生一些冲突,出现一些问题。但由于幼儿知识水平低,生活经验贫乏,各种心理过程,特别是认知过程处于初步发展阶段,他们的思维能力、独立性等还很差,依赖性较强。因而,他们对周围所发生的事件不能进行完整的、全面的评价,也不能应付和处理发生在他们身上或他们周  相似文献   

15.
爱告状,这是幼儿表现出的带有普遍性的行为特征,许多家长和教师为此发愁,担心孩子思想品德有问题。 其实,这只是幼儿接触生活,寻求心理平衡的表现:是幼儿认识社会,解决疑难问题的方式。幼儿的“告状”,并不都具有“告发”的意思,家长和老师应具体分析,区别对待。  相似文献   

16.
“你们的孩子今天中午不睡觉。”“今天画画你们的孩子画得一塌糊涂。”“他今天又打小朋友了。”类似这样教师在幼儿家长接孩子时,向家长告状,诉说幼儿一夭犯下的错误的现象,经常可以看到。我认为教师的这种做法有不妥之处。首先,幼儿年龄小,自控能力,辨别是非的能力都较差,犯错误是难免的。老师应帮助幼儿分析问题,改正错误,而不宜简单地以“告状”的方式来解决,从而把问题推给家长。其次,老师向家长“告状”,往往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有的孩子家长性格粗鲁、脾气暴供,听到“告状”后就对孩子进行体罚。这些孩子一旦犯错误后…  相似文献   

17.
在近期所作的一项关于师幼互动行为的研究中,我们观察到,在以幼儿作为互动发起者的师幼互动事件中,“告状”行为占26.4%,是出现次数最多的一种行为。不仅如此,告状还是所有互动行为中最复杂的一项。告状是指幼儿在他们认为自己受到同伴侵犯或发现同伴某种行为不符合集体规则时发起的互动行为。之所以说它复杂,是因为这种互动行为必将牵涉到三个主体,即“原告”、“仲裁人”、“被告”。告状行为  相似文献   

18.
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及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制定幼儿教师教育标准是幼儿教师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美国全国幼儿教育协会制定了幼儿职业准备标准,提出了“促进幼儿发展与学习”、“构建同家庭、社区的关系”、“对支持幼儿及其家庭的措施进行观察、建立档案、开展评估”、“开展教与学的活动的知识和能力”、“成为一名专业人士”等五项幼儿教师教育的核心标准,还提出了范围广泛的普通知识教育标准。为了适应我国幼儿教育发展的需要,我国应尽快制定专门的幼儿教师教育标准,美国幼儿教师教育标准为我们提供了镜鉴。  相似文献   

19.
何楠 《家教指南》2008,(4):24-26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结果显示,孩子爱告状,是一种心理不成熟的表现。一般来说,7岁以下的幼儿大多有这个“爱好”。从孩子“告状”的目的看,主要是为了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孩子遇到问题时常常手足无措,于是想“告状”,以求成人帮助解决问题。总的来说,孩子的告状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种:  相似文献   

20.
在“科教兴国”和“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幼儿教育事业迅速发展,幼儿教师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幼儿招聘教师也就应运而生。本文所说的幼儿招聘教师是指经过专业学习并取得大中专文凭后应聘到幼儿园任教,不占取幼儿园编制的幼儿教师;相当于“临时”教师,其工资水平由幼儿园确定。幼儿招聘教师作为幼儿教师中的特殊群体,一方面弥补了幼儿教师人员的不足,另一方面其心理健康程度是否与幼儿“正式”教师一致,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本研究试图对幼儿招聘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测查,为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相关政策,维护幼儿招聘教师的心理健康提供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