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当前的儿童读经与历史上的读经具有不同的性质,不能用过去的批判言论来批评今天的儿童读经,更不能因为读经已经废除,今天就不能再读。经书承载着中国悠久的文化,传统的读经教育中蕴含着重要的教育方法。对于今天的儿童读经不能简单地加以否定,应结合时代特点,科学理性地思考传统文化教育,从传统中汲取合理的因素。儿童读经对于儿童的成长和文化的传承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也不能过分夸大其作用。要在读经实践中加强科学研究,使读经活动能够健康、有效地开展。  相似文献   

2.
“经”是中国文化的记载,但《读经》这门功课被挤出中小学课本已经100年了,而且围绕是否让儿童读经学界一直存在争论。在一部分国人的眼中,“经”是个负面词汇,总是和保守、愚昧、落后、封建等内容相关联,他们对于21世纪的人还要去读2000年前的经书(经典)无法想象,  相似文献   

3.
自中西会通之后中国教育发生了古今之变,传统的蒙学教育逐渐被小学教育所取代,"儿童读经"也逐渐废除。近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重新受到了关注和重视。"儿童读经"也得到了提倡,那么在现代教育下,儿童读经有必要吗?儿童如何读经?基于历史学和教育学的跨学科方法,认为无论是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的角度还是从人类教育本身,儿童读经都值得我们提倡。"儿童读经"即是"经典阅读",区别于"读经"等于"背经"模式。"儿童读经"由"识字"而"读经",儿童在"识字"基础上精读和背诵经典,且教学一体。  相似文献   

4.
徐梓 《中国德育》2013,(11):38-41
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发轫并持续至今的儿童读经,主要是民间自发的活动。由于没有统一的擘划,因而众说纷纭。单就名称而论,就有"儿童读经教育""传统文化素质教育""国学育德工程""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儿童国学经典导读""儿童经典育读工程""中华文化经典基础教育""中华古诗文经典诵读工程""儿童中国文化导读"等多种称谓。  相似文献   

5.
张正江 《中国德育》2007,2(5):50-51
目前,儿童读经活动正在悄然兴起。据初步统计,台湾、香港等地参加读经活动的儿童约有三百多万,大陆参加读经的儿童约有二百多万,并呈快速上升趋势。关于儿童是否应当读经,学术界有不同意见,但读经活动作为一种既成事实必然是有深刻的社会基础的。因此,对读经活动简单地否定或肯定,都是一种绝对化、片面化的态度,是不可取的。我们应该结合儿童读经的指导思想、原则、实施等进行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6.
1.王财贵先生是时下儿童读经运动的倡导者。他就儿童读经问题答《光明日报》记者问时说,小孩子"多数时间还是应该静静地读。否则出不了大人才"。在我手头材料中,可以发现王财贵先生在许多场合都主张小孩子静静读书,认为只有如此才能成大器、出"大人才"。他还赞赏某寺庙佛界人士倡导读佛经,预言那里不久必能产生"龙象"。  相似文献   

7.
在30年代湖南尊孔读经活动中,私立孔道学校是全省惟一一所开展过读经活动的学校。孔道学校的读经有自身的特点,它不变更学校办学体制,不增加读经课程,不另外安排读经时间,而是通过办国学班、招收习经生、创办《孔道期刊》、组织学生参加春秋季课来推动读活动在全校的开展,这些活动的确给学生以极大影响。但是,由于国学班生源不足,孔道学校招生规模日益缩小,加上国难当头、学生要求抗日救国的呼声日益强烈,对读经的兴趣锐减,孔道学校的读经活动很快就失败了。  相似文献   

8.
一个人的精神发展史,就是一个人的阅读史。在阅读能促进儿童的精神成长上,大家已达成共识。但在读什么样的书上,却众说纷纭,各执一词。读经派主张读“四书”“五经”,内容上越深越好,认为孩子在13岁以前应该满腹经伦;儿童文学派反对读经,认为儿童就应该读童书。大家都强调是让儿童在最适合的年龄读了最适合的书。我个人认为,儿童阅读就是在汲取他们精神成长所需的“营养”,这个“营养”的搭配必须全面、合理与均衡。因而,我主张儿童阅读应“两条腿”走路。  相似文献   

9.
论读经     
四书五经是儒家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集大成者。近年来,读经热潮席卷全国,这个经究竟应该读还是不读?如果可以读,那又该如何读?对这些问题的探究,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本文即以此为题,进行深入的分析与研究,文章认为读经应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并通过文科教学、课外阅读以及新闻媒体的正确导向等方式,复兴传统经典中值得颂扬与传承的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现在已不是“读经”时代,但却是读经典的时代。“读经”时代读的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现在要读的是古今中外、文史哲经的经典。读点那样的经典,对我们提高学习的深度与广度是会有好处的吧! —-主持人雨石  相似文献   

11.
民国废止读经后曾有过三次儿童读经运动,目前出现了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王财贵是第四次儿童读经运动的核心人物,他试图颠覆儿童教育的现代观念,提出“填牛”理论和记忆的“黄金时期”理论,主张让儿童死记硬背“经典”。他的这些主张在理论方面是极为错误的。在实践方面是极其有害的。  相似文献   

12.
立足于儿童的发展,一种教育是否正当从来都不外乎有两个时间维度的考察:是否有利于当下的发展,是否有利于将来的发展。儿童读经其机械的重复诵读和强制式的死记硬背自然难与儿童当下的需要和发展吻合,特别是幼儿读经就更是有失适宜。抽象枯燥的经书诵读远离幼儿游戏与自由、梦想、诗意的精神世界,只能是读而不解食而不化。这违背了做中学、玩中学、行动中学  相似文献   

13.
英国当代著名青少年文学大师钱伯斯说:引导儿童阅读的过程,并不是单纯读的过程,而是选择-阅读-反应-再选择-再阅读……的循环过程。这句话很简单,但仔细体会你会发现他所描述的就是微缩的儿童阅读环境。儿童阅读是一个书、儿童和成人共生的家园,他们共同营造一个环境。它是以有经验的成人阅读者为核心,将引导儿童阅读的过程作为一个具有  相似文献   

14.
薛国瑞 《文教资料》2010,(25):142-144
杜威作为现代教育的代表,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指出的三种错误教育思想对于衡量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通过这三个标准对儿童读经运动进行分析,指出儿童读经运动违背了现代教育——儿童本位、教育生活在当下的理念,同时违背了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抹杀了儿童创造性的发展,是逆势之为,阻碍了中国教育现代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刘晓东 《学前教育》2006,(11):10-11
儿童读经从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又热火起来,乃至发展为一种“运动”。对“儿童读经”,我是持反对态度的。近来读到梁启超的《学校读经问题》一文,发现目前儿童读经运动的支持者们所持的观念其实与梁启超有颇多相似。因而便觉得有必要对梁启超的这篇文章做一番评论.希望这种评论有助于认清儿童读经的利弊。  相似文献   

16.
儿童不是小大人",是现代儿童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为什么说儿童不是小大人,儿童的世界与成人世界究竟有什么不同?这种不同对教育而言又意味着什么?本文尝试从五个方面,即儿童"热衷于游戏活动","喜欢读童话一类的儿童文学作品","能基于本能和无意识主动自发地学习","存在发展的敏感期或关键期","心理发展遵循一定的顺序",对上述问题作了系统的解答。  相似文献   

17.
关于“读经”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今天,你读经了吗?——时下,中国许多地方掀起了“读经”热,“读经”俨然成为了当前的“时尚词汇”。其实中国有两千年的“官方”读经史,“读经”也和中国传统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辛亥革命之前,读经几乎是每个中国人的必修课,读经是个人通过科举仕途之路,跻身士大夫阶层的必要条件。直到辛亥革命后,蔡元培出任教育总长之时。才下命令废除了小学读经科。然而读经并未从此走下历史舞台。民国成立后,又先后掀起了三次“读经”运动,其主导者分别是袁世凯、章士钊和何健等人。这三次“读经”运动“寿命”都很短,不久就陷入侵旗息鼓的境地。  相似文献   

18.
面对琳琅满目的儿童文学图书市场,“成人应该如何为儿童选择读物才是最适宜的”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话题。为儿童选择文学读物有三个原则:使儿童快乐、洋溢爱与情感、引领儿童成长。因此,成人应抛弃自己的阅读成见。尊重儿童读书的兴趣,让儿童参与决定自己阅读的内容和方式,让儿童在书中“读”出乐趣、“读”出感觉、“读”出美妙、“读”出人生的韵味,在爱与情感中快乐地成长。  相似文献   

19.
有人提倡读儒家古经,我却主张读"德赛"新经。读什么经,应以历史走向、世界大潮作为选择标准。根据马克思的理论,只有打破以人对人的依赖性为特征的社会格局,实现人的独立性,才能最终实现以人的自由个性为特征的自由人联合体的社会。超越农业文明,实现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是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由之路。正是这一历史走向,决定了读经要读“德赛经”。  相似文献   

20.
评幼儿"学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教育导刊·幼儿教育>2008年第二期发表了<幼儿传承儒家文化的途径:由读经向学经的转变>一文,该文认为,幼儿不适合"读"经而适合"学"经,所以应以学经取代读经.其实,该文倡导的学经与读经是一回事,二者都不适合幼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