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每逢学期末,学校都要对学生进行评价,评价的目的是让学生对自己有更全面、更清楚的认识和了解,使他们能在认识与了解的过程中振奋精神,学有方向,赶有目标.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创新教育的开展,我认为激励评价很重要.在激励评价中,应把握好五性,即多元性、实效性、准确性、启迪性、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对学生的学习评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课堂评价是指课堂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科学的课堂评价具有推动课堂教学活动的进度,导向、激励、反馈、总结等多重功能。那么,如何充分地、有效地发挥这一手段呢?现结合平时课堂  相似文献   

3.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他们的发展与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据此笔者认为,新理念支撑下的数学试卷命题应凸显人文性、体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4.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和改进教师的教.对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学习数学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关注他们的发展与变化,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据此笔者认为,新理念支撑下的数学试卷命题应凸显人文性、体现多样化.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评价学生时要正确地认识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由此可以看出,评价的目的是在于促进发展,既要促进教师的发展、更要促进学生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靠近清泉,心灵就会湿润;靠近评价,生命就会舞蹈。对学生开展评价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更要发现和发展学生多方面的潜能,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对学困生的评价更要重视学生素质发展变化的过程,充分发挥激励与发展的功能。学困生虽然平时怠于学习,喜欢调皮捣蛋,但具有一定发展潜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评价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针对不同  相似文献   

7.
<正>《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评价也是教师反思和改进教学的有力手段。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过程、水平、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如何进行评价,下面结合个人的教学实践谈谈看法:  相似文献   

8.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山:“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这是对新课程评价的总的描述,在对各年段评价具体要求上还有所不问。遵照这样的理念,针对第—学段的要求,我在平时的数学学科评价方面就“全员参与,实现共建”问题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9.
《数学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总之,评价应注重学生发展的进程。  相似文献   

10.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的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11.
一、解读评估标准,为“绿色评价”启航 新一轮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理念。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12.
<正>数学学习评价是指根据课程目标的要求,按一定的计划采取特定的方式收集和获取学生数学学习的信息,并对学生数学学习的状况做出结论的过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激励学生学习和改进教师教学。""评价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更要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变化。"数学课堂学习即时性评价,是指在课堂学习中,及时获取学生在知识技能、数学思考、  相似文献   

13.
张扬 《考试周刊》2011,(63):85-86
教学评价是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14.
崖文科 《广西教育》2012,(37):10-1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过程,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树立信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乐于鼓励、表扬,厌恶批评、指责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小学阶段是教育的启蒙阶段。该阶段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情感的教育、自信心的建立等将对今后的学习有较大影响,教师应正向引导和激励学生不断地进步和完善自我,所以教师采用的评价应更科学、更全面,在过程中引导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新课改倡导"立足过程促进发展"的评价方式,为此我们要在学生学习成长的过程中形成评价体系,不断在评价中为学生指明方向,激励其发展。  相似文献   

16.
评价的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与态度的形成和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提供多次评价机会,多方面评价学生,让学生在评价中快乐成长.  相似文献   

17.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自信.  相似文献   

18.
李升斌 《新疆教育》2012,(19):41-41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因此,在进行数学教学评价时,我们一定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运用正确、科学的评价方法,不失为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9.
《数学课程标准》在基本理念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第一段]  相似文献   

20.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评价方法多样的评价体系.对数学学习的评价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学习的过程;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关注他们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