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6 毫秒
1.
虎年春节到来的前夕,我们终于编完了这一期杂志,脑海中又浮现了那个萦绕已久的问题:读者会满意吗?这一期不比寻常,这是我们改版后的第一本杂志,也是新一届理事会任期开始后的第一本杂志。  相似文献   

2.
改版告白:     
这似乎是一个“迟到”的告示;但又是一个“恰逢其时”的自剖。 说“迟到”是因为原本应当在本刊今年改版的第一期,在新世纪的第一天向热诚的读者诸君事先汇报改版的思路,说些感谢的话,再展望一下美好的未来。通行的做法大致是这样。但我们考虑,既然已改版,面貌已然呈现在大家面前,无须我们自己先铺垫宣扬一番,是好是坏,大家已然看在了眼里。所以并没有什  相似文献   

3.
理性的回归 改革的突破——为我国第一个公益频道喝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3月1日,重庆卫视宣布改版,实施“一不二减三增”:不播商业广告;减少电视剧和外包节目播出量;增加公益广告片、城市宣传片和一系列自办新闻、红色文化节目,力争成为“省级第一红色频道”。重庆卫视的“大变脸”引发了业界的广泛争议,有人“拍手叫好”。认为此举实现了我国电视运营从商业化向公益化的转变;也有人“心生质疑”,认为此举是心血来潮,难以持续。但是,不管改版的结果如何,重庆卫视的此次改版都是中国开办公共电视台的一次实践探索,值得我们为之喝彩!  相似文献   

4.
曾鸿 《新闻采编》2001,(2):25-25
《东方时空》改版了。从这次改版的酝酿时间之长,前期策划之精,不难看出央视对其寄予的厚望。如今,改版后的《东方时空》已和电视观众见面,观众对其评价如何呢?去年12月的一期《南方周末》上有一篇“《东方时空》:请观众耐心”的文章,透出了些许制作方的失落和观众的不满。 从已经播出的新版《东方时空》来看,呈现出这样的面貌: 1.信息量加大,但重复信息多,整体时效性不强 新版《东方时空》时间跨度从早上6:00到8:30,时间跨度可以说相当长,其间“昨日要闻”、“早新闻”反复出现,“时空资讯”和“直通现场”时效性较弱。 2.形式更为多样  相似文献   

5.
做减法     
王晓明 《视听界》2006,(1):188-188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做媒体的,每逢年关,大抵首先想到并且努力去做的事情是改版。改版改的什么?无非“定位”二字。《视听界》这两年来年年改版,读者有肯定的,也有批评的。肯定的话,我们权当鼓励;批评的话,我们高度重视。虽说众口难调,但我们还是希望每一位读者都能够从《视听界》中有所收获。各位拿到手的这一册杂志,是《视听界》全新定位于“广电传媒产业论苑”后的第一期。我们心里忐忑,不知这样的办刊定位,这样的“配菜”,是否符合业界实际,是否对得上各位的口味。今次改版,对《视听界》的意义不仅仅是“例行”,更有除旧迎…  相似文献   

6.
叶毅 《兰台内外》2006,(2):68-68
新的一年开始了。有人说:“我们又少了一年。”有人说:“我们又多了一年。”这就是生命的加减法。有人用的是减法思维,所以越减越少,使人的一生充满危机,充满压力:20岁的人,失去了童年;30岁的人,失去了浪漫;40岁的人,失去了青春;  相似文献   

7.
这个世界繁 忙而有序。繁忙自 不必说,“有序” 二字则是让我们 在自己职业的位 置上恪尽已责。带 着这份最直白、最 朴素的“操守”,有人必须清早起来去当清洁工,有人一辈子要站在讲台不求投桃报李只求烛光燃尽,有人拿起手术刀伴着汗水和血腥将他人的痛苦割断……而我也是带着这份“操守”当上了记者。 当上记者是幸运,以致于我竟想出了这样的算式;记者的幸福≥工作—辛苦。这职业给我太多的机遇。有时我想,  相似文献   

8.
《中华读书报》3月29日、《南方日报》3月18日刊登同一篇题为《“一切”是什么》的文章,批评刊物竞相改版谈时尚的做法。文章说,《湖南文学》今年一期起改为《母语》,将一贯老旧的纯文学棉袍换上了西文化的霓裳。封面就很不文学,一位女青年头上顶起了原子弹爆炸的蘑菇云,其创意是“从原子到数码”。改版后刊物定位的说明是:对人类的一切的整体关注。其内容是:从网  相似文献   

9.
说记者不会写稿,人们也许不大相信。但在某种程度上,这又是真的。而且,这回的主角竟是中国的第一大报——《人民日报》的地方记者。事情是这样的:今年二月下旬,《人民日报》开始改版,中心思想是适应急剧变化的时代,增加信息量,扩大报道面,加强评论和深层次报道,以更加贴近读者。谁知这一改版,该报的一些地方记者竟变得手足无措:按照传统思路写稿不受欢迎;按改版要求写稿又似“老虎吃天”。据改版二十天后的统计,驻省记者的稿件采用率不足45%,而在这之前,其稿件采用率为85%。在这种情况下,该报编辑部不由得惊呼:“本报地方记者变得不会写稿了!”  相似文献   

10.
3月份的新闻报道,有许多牵动人心的事。最突出的是两件事:一是人大、政协“两会”;二是伊拉克战争。“两会”年年开,年年不寻常,今年更不寻常。这是党的十六大后的第一次“两会”。是十六大部署的继续;是换届的“两会”。这次“两会”报道也是《人民日报》实行扩版改版后的第一次“两会”报道。伊拉克战争的新闻报道事关大局,事关稳定。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应当说,这两项报道都搞得比较好。“两会”闭幕,但“两会”精神的学习宣传贯彻还要持续下去;伊拉克战争的报道随着战事的发展,也将遇到许多新的问题。在各方面对报道…  相似文献   

11.
苏文 《传媒》2003,(5):43-43
《生态经济》是“全球第一份生态经济杂志”。该杂志于2003年进行了改版,改版后1-4期的发行量比改版前增加了五倍,仅昆明邮政局发行该刊每期就增加了500份,昆明市场零售该刊每期也增加近100份。何学惠社长兴奋地说;“《生态经济》杂志改版是成功的,基本达到了把刊物办成‘领导的参谋、企业的助手、读者的益友’的目的”。 期刊的改版,是期刊顺应读者、适应市场和参与出版物发行竞争的正常现象。但是,不能擅自改变办刊宗旨。《生态经济》杂志的改版严格遵循了“倡导环境保  相似文献   

12.
《档案管理》杂志社及蔡总编:我对《档案管理》的一点感觉,一直想对你们说,但又觉得这只是我自己的感觉,说不说都行。(蔡:还是说了好嘛)。俗话说“众口难调”。(蔡:难调也要调,干的就是这活。)但是,今天我看到了最新一期杂志,封三上有“有奖提问”,我为杂志社为办好杂志的良苦用心感动,感动又一次触发了“感觉”。我对改版后的杂志,总体感觉是:办得不错,信息量大。编辑人员为了增大信息量,把正文的字体尽可能压缩,压缩到了老同志看书戴老花镜都费劲的程度。年轻的同志看杂志也不省眼,总觉得密密麻麻。索性,不少文章只看看大标题、小标题了事…  相似文献   

13.
曾鸿 《视听界》2001,(3):14-15
《东方时空》改版了。从这次改版的酝酿时间之长,前期策划之精,不难看出央视对其寄予的厚望。如今,改版后的《东方时空》观众对其评价如何呢?去年12月的一期《南方周末》上一篇“《东方时空》:请观众耐心”的文章,透出了些许制作方的失落和观众的不  相似文献   

14.
主编寄语     
移动搜索——体验经济的触发点过去的十年,互联网以其“扁平化”、 “电子商务”的特征和模式摧毁了许多,然后又重建了许多.在这一毁一建的历史进程中,有人哭了,有人笑了;有人愁了,有人乐了.赫拉克利特说过:人不可能同时踏入两条河流;莱布尼兹早就告诉过我们: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  相似文献   

15.
去年初,调整后的嘉兴日报社党委、编委提出了一个远景目标: 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地市党报。根据这一目标,我们在4月份小改版的基础上,从10月份开始进行了较大规模的改版。在改版过程中,我们及时实施了品牌战略、人才战略和培训战略等“三大战略”。品牌战略。报纸品牌主要是一  相似文献   

16.
<正>央视“领跑奥运”战略“谁错过了2007,也就错过了2008”, CCTV-5体育频道总监江和平一上来就语出惊人,强调了2007年在奥运传播中的特别意义。这是2007年1月1日CCTV- 5实现大规模改版后,今年2月在北京第一次召开的央视体育频道大型资源说明会,会议主题为“领跑奥运”。针对2007年CCTV-5体育频道改版  相似文献   

17.
史占旗 《传媒》2001,(1):19
中央电视台的《东方时空》,已经改版。 改得如何?我以为,有三个“多”:栏目多、主持人多、时间多。多了好不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好的方面且不论,我只想谈一点不同意见。 先说栏目多。改版后的《东方时空》,栏目可谓洋洋大观、名目繁多。诸如“早新闻”、“时空资  相似文献   

18.
中共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自1995年12月1日改版以来,报纸质理得到很大提高,上上下下都比较满意。中共江苏省委书记陈焕友说:“新华日报改版后,信息量大,可读性强,做到了扬党报之威,融晚报之长,改版是成功的。”中共中央宣传部新闻局的一份材料肯定了新华日报的改版,认为改版的报纸“面貌一新”,“信息量大、短新闻多,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很多读者也投书报社,对改版大加称赞。 最近,新华日报总编辑周正荣接受本刊记者采访,介绍了报纸改版的思路和实践。  相似文献   

19.
“非典时期有三多:谣言、短信和直播。”说到2003年非典期间的传播现象,有人如是说,很多人对此深有同感。谣言,主要是一种人际(组织)传播形式,在非典暴发之初传播迅速、大行其道;手机短信,有人称其为“第四媒体”网络出现后的“第五媒体”,非典期间“满天飞”,其“发行量”超乎我们的想像;第二、第三媒体的广播、  相似文献   

20.
名家与编辑     
名家总是一个楷模,总是一种风范。对于编辑行业来说,名家的言行是我们工作的动力不消说,更是一种历史与现实的思想资源。 名家如此说编辑 邹韬奋称“熟练于编辑技术的”为“编辑专家”。有人说“编辑专家”一词,这是第一次在中国现代出版史上出现。 那么编辑专家是不是仅仅“熟练于编辑技术”就可以了呢? 鲁迅曾鼓励刚做了编辑的赵家璧:“这是一种非常需要而且很有意义的工作,我自己也是搞这一行的,其中也大有学问啊!”孙犁说:“编辑必须有学问,有阅历,有见解,有独到之处,应该成为学者或作家。”看来,编辑应该有学同是一个基本的要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