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化工原理中的"三传一反"理论很精辟地揭示了化工生产的本质.自然界的规律对于任何学科的认识发展都有共同的指导意义.本文运用"三传一反"理论对教育现象的本质进行了探讨.教育现象的本质应该是人与人之间通过一定媒体和手段进行的人类认识的传递,及传递结果在人脑中反应产生新的认识再传递,再反应的循环发展过程.简单地说,教育的本质是人类认识传递和反应的循环发展过程.这种传递----反应说的本质观有其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2.
从大生命观的视角看,审美发生不存在主客对象的对立,解构此主客关系后,也并不是什么也没有的虚无,而是生命本来面目之空性显化在一切现象之中的和谐不二之存在美。一切美学现象,就是由这种本性自然显化的。美,是人类思想的界定,当思想从人类意识中生起,美丑也就建立了。在此视野下,为表述的方便,当首先辨清"本质"和"本性"的差异。随之,对审美发生的理解,就可以从"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提升到"审美发生是本性力量的显象化"。  相似文献   

3.
体育美学本质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体育美学目前在国内尚属新兴学科.现有研究多涉及体育美学的研究对象、内容以及体育美学的范畴,研究体育美学本质的文章甚少.笔者结合体育运动的实践,从体育的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属性上,阐述了体育运动美的本质、特性,以期引起体育美学研究者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本文围绕"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阐述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要求,试图从理论和实践 的结合上深化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认识。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通过否定性辩证法和"内在关系"视角去审视人的本质,从三个视角去阐明了人的本质:利益与需要是人的本质产生、发展和扬弃的内驱力,"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是人的类本质,一定的"社会关系总和"是由劳动创造的并制约其自身的人的现实本质.马克思从而将需要、劳动、社会关系联系起来,也将人的本质、实践唯物观与共产主义有机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6.
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过程是从物质生产到精神生产 ,由求真求善到求美的泛化过程 ;在人与自然的对象性关系中 ,主客体性质的相适应是使其构成现实的肯定方式的规定性 ,真善美各有不同的规定性指向 ;主体对客体的情感体验 ,则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美学蕴涵  相似文献   

7.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的本原问题,是社会主义本质理论中最首要最基本最核心的问题."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对两大基本问题作了最新的回答,丰富和发展了社会主义本质理论.  相似文献   

8.
美学中对审美本质的定义已不计其数,我们所熟知的比如:审美是对美的对象的情感态度;审美是对美的事物的独到认识;审美是人的理想意图的实现;审美是一种非功利的自发性精神愉悦;审美是美的对象作用于主体产生的愉快;……,不一而足。这就好象在探寻审美本质的森林中,前人留下的各种各样的路标,然而任何路标都可能把我们导向离审美本质更远的方向,或者因为毫厘偏差而从它旁边走过。但前人的努力不管如何都可作为经验或启示。我们不妨先了解一下这些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教育本质新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究教育本质是建构教育理论和指导教育实践的双重需要,虽然学术界进行了一些有益的探索,但大都囿于狭隘的视野,采取以偏概全的论证方式,将教育的某一属性上升为教育的唯一本质;或即使承认教育有多重属性的,也不能深入地论证其统一性.为了突破以往研究的局限,本研究通过结构思维的路径,提出了教育活动的延展性结构理论,并据此对教育的各种内外本质联系及其关系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深入地揭示了教育的各种本质属性及其相互关系以及教育本质和人的本质的内在联系,进而提出了新的教育本质观:教育是为了满足社会发展和个体生命对人的价值诉求,以文化的选择、组织和传递为必要手段,通过有目的地指导学习者主动有效学习的交往活动,生成社会性、文化性、主体性和个性相统一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0.
人是社会的主体,构建和谐社会的首要之义就是要构建和谐个人,和谐人主要包括人与自身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社会的和谐,其中任何一者都离不开"人",离不开人作为"类"的本质。在马克思眼中,人的"类本质"就是指人类自由自觉的实践活动,它对于人与自身、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关系的处理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为和谐社会的构建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1.
自然审美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自然审美是人类最早的审美形态 ,人类在自然审美活动中产生了形式感 ,实现了由耳目快感到心理快感的飞跃 ,培养起对现实对象超物质功利的精神性审美态度。自然审美也当是人类最高的审美境界 ,它可以拓展和提高整个审美活动的精神品格。自然审美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重建人与自然的精神联系方面 ,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作用。生态美是自然审美的当代现实形式。  相似文献   

12.
"自然全美"及其科学证明--评卡尔松的"肯定美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环境美学或生态美学正在成为当今西方美学中的热门话题.由于其核心问题是自然美的问题,因此也可以称之为自然美学.在最近出现的种种理论中,卡尔松和他的"肯定美学"是最令人瞩目的.卡尔松对"自然全美"的科学证明的确给了我们理解自然美的新视野,对他的介绍和批评势必推进我们对自然美的讨论.  相似文献   

13.
魏晋时期人们对竹的审美欣赏可总括为两个方向、四条路径。两个方向谓客观式欣赏与主观式欣赏。客观式欣赏包括对竹形、竹态的外在形式美欣赏和以竹性、竹功为核心内涵的内在欣赏。主观式欣赏两条路径是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形式美欣赏、以竹比德和以竹言情三条路径形成当时及后世中华竹审美之主流。然而立足于当代环境美学和环境伦理学视野进行反思,上述主观式欣赏的两条路径不利于自然审美的真正独立,其人化自然的内涵具有浓重的人类中心主义痕迹。魏晋时期竹审美的发展实质性地形成"四君子"和"岁寒三友"的优势自然审美对象,竹审美从自然审美领域进入文学、绘画与音乐领域,"丝竹"概念更是代表了中国古代音乐崇尚自然的理念。  相似文献   

14.
王国维的美育理论是以中国传统的美育思想作为其深厚的土壤,并借鉴西方美育思想而形成的。王国维倡导美育应有其独立的地位,在美育的领域内,美育的育德功能是第二位的,美育自身的价值才是第一位。这一思想是王国维提出培养“完全之人物”这一观点的理论前提。  相似文献   

15.
席勒是西方重要的美学家,对游戏与审美的关系作了专门研究。他认为真正的自由只有在“审美游戏”那里才有,并将美育视为完善人性,拯救民族,实现自由的文化手段与途径。虽然他将美育视为沟通现实与理想的桥梁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具有“乌托邦”色彩,但对当今人类而言,却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6.
《边城》是沈从文 "湘西小说"的代表作品.她是一曲悠扬感伤的牧歌,更是一首清新优美的颂歌.作品的字里行间,深深贯注了作家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大自然的礼赞,特别是他对人性美所做出的淋漓尽致的艺术建构.在小说中,人人都是真善美的化身,而翠翠正是其中最动人心魄的人物形象.那善良重义的老船公,那慷慨大方的船总顺顺,那正直而勇敢的年轻兄弟,也都是那么血肉丰满,灵动感人.作家试图通过秀丽的自然景色,淳朴的乡风民俗,醇厚的人性旨趣,真挚的人情关怀,来表现他所主张的健康而优美、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相似文献   

17.
"亲和"的美学--关于审美生态观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美学维度上,审美生态观通过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整体把握而建立起来.它把生态存在当作"非技术性"对象,在人与世界关系的内在平衡性方面,致力于从"非私利"立场思考复杂的生态现象及其问题,以便有效地确立生命存在与发展的整体意识,包括对生命的虔敬与信仰、对自然存在的感受而非占有、强调生命的内在充盈而非以"创造"名义实行对外改造.在生态领域,美学的基本目标是构建以"亲和"为核心的审美生态观,这既是对于生态存在的新的美学认识,又是一种人对自身与世界关系的价值体验方式,一种新的美学价值论.  相似文献   

18.
"语言论转向"成为20世纪知识生活的范型与专注的对象.语言是使用者之间用来交流思想、传达感情的符号.从某种意义上说,语言是人类的生存方式,人类用语言去诠释对象.美学是人学,研究的范围应更广,美学应该研究人类在人与自然的统一关系中走向人类生存大系统的完美以及研究人类设计自身健全发展和完美实现.在当代站到历史和美学的高度上看,形成掌握人类生存整体事实的思维,就应该是科学主体论思维.  相似文献   

19.
当代主流经济学的工具主义的贫困以及美学的世俗转向使得经济美学的建立成为可能。但是,目前国内学术界对于经济美学的研究甚少。本文从经济学的价值美和经济学的工具美两个方面阐述了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思想及其当代意义。马克思经济学兼具科学性与人文性的特点,它是通过研究物与物之间的关系来研究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思想既是马克思经济学发展的目标,同时也兼具美学内涵,成为马克思经济美学的核心思想;此外,马克思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也蕴含着"简洁美"与"和谐美"等美学特征。在今天,马克思经济美学思想对"以人为本"发展观以及和谐经济观的建构仍然有着重要的理论借鉴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从美学的视角,运用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研究了舞龙舞狮的传统审美思想。指出:舞龙舞狮的美学除了遵循形式美的一般法则外,还用“气韵”、“形神”、“趣”、“意境”等特有的传统审美思想来显示自己的美学内容。为提高舞龙舞狮欣赏水平、推广普及舞龙舞狮运动服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