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顾育豹 《档案天地》2009,(9):20-22,40
新中国历史上,运用广播电视手段对四次大阅兵的实况转播,其历程艰辛而辉煌,令人难忘! 新中国建立以来共举行过13次国庆阅兵.其中影响较大且最具代表意义的是开国大典、建国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的4次大阅兵。  相似文献   

2.
丁增义 《军事记者》2009,(10):29-31
共和国刚刚在慷慨激昂的国庆大阅兵中度过了60华诞。共和国60年辉煌历史,是一座取之不竭的新闻富矿。在纪念新中国成立60周年媒体宣传战役中,《解放军报》“见证辉煌——共和国60年大事寻访”专栏犹如一束战地黄花,给读者带来一幕清新怡人的风景。  相似文献   

3.
光影写史诗     
光影写史诗,瞬间驻永恒。作为一名摄影记者,应该是历史的同行者、见证者,又是历史的记录者。用镜头聚焦历史,将历史的一幅幅画卷呈现在人们面前,可以说是摄影记者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我有幸经历了共和国4次重大历史事件:2008年北京奥运会、2009年海上大阅兵和国庆大阅兵、2010年上海世博会。为此,我拍摄了上万幅照片,参与编辑出版了《军徽耀五环》《海上大阅兵》《国庆大阅兵》和《精彩世博》4本大型彩色画册,用图片完美地记录了“历史的瞬间”,为历史留下了珍贵的彩色画卷。  相似文献   

4.
周振华 《新闻界》2007,(4):101-102,104
口述纪录片是纪录片创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制作遵循着特殊的创作规律和构成要素,本文从口述历史纪录片的产生、构成以及口述历史纪录片的深度构成等三个方面具体论述了如何使口述历史纪录片从历史的表象进入到深层的历史心理和记忆中。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历史上.运用广播电视手段对四次大阅兵的实况转播.其历程艰辛而辉煌,令人难忘。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阅兵,这是中国第14次、也是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 自1949年以来,中国先后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最近的两次分别是1984年的35周年阅兵及1999年的50周年阅兵。这13次阅兵,有哪些让人难忘的瞬间?  相似文献   

7.
新中国成立60周年的大阅兵,这是中国第14次、也是新世纪的第一次阅兵.自1949年以来,中国先后举行了13次国庆阅兵,最近的两次分别是1984年的35周年阅兵及1999年的50周年阅兵.这13次阅兵,有哪些让人难忘的瞬间?  相似文献   

8.
文献纪录片是创作者的二次创作,也因此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和价值。这一特征在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身上表现尤为明显。近年来历史题材文献纪录片作品,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形成了一些规律和特点。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大量运用访谈形式。即请历史事件的当事人、知情者或是历史问题的权威研究人士讲述或评述历史事实。  相似文献   

9.
柯超 《青年记者》2009,(24):84-85
今年,新中国60华诞。作为有着鲜明地域文化特色的山东,和新中国的成立有着怎样的渊源?山东这一方水土、山东人民在新中国的成立中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基于这样的思考,山东电视台和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联合推出了10集电视文献纪录片《齐鲁丰碑》,为新中国60年华诞献礼。  相似文献   

10.
作为庆祝中国共产党90华诞的贺礼,历史文献纪录片《断刀》可以说是在2011年建党90周年的所有视觉节目中独树一帜。该片一经播出,便引起了业界、学界乃至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此同时,该片在艺术创作上的多个亮点,也呈现在观众面前。  相似文献   

11.
方圆 《新闻实践》2022,(1):91-93
刚刚过去的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如何用好红色资源,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诸多电视人用心探寻这段历史,以影像修史的方式为中国共产党百年奋进的历史做时代注脚.建党百年之际,我们有幸创作了纪录片《记录珍贵的瞬间》,探寻中国共产党百年征程中的两位传奇人物:一位是战地摄影记者、红色摄影家高帆先生,他在枪林弹雨中,...  相似文献   

12.
武新宏 《青年记者》2007,(18):58-59
中央电视台历时3年,倾力打造的12集电视纪录片《大国崛起》,是一部系列文献纪录片,第一次用纪录片的形式,将500年历史长河中,9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过程,立体、直观地展现给观众。《大国崛起》不以呈现一个国家的历史全貌为目的,也不拘泥于历史的枝节和表象,而是更加注重发掘表象背后的本质,注重历史带给现实的思考。在视觉效果上营造吸引力、冲击力,用多元化的叙述手法,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  相似文献   

13.
<正>2016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13日在广州图书馆开幕。来自111个国家和地区的4059部/集作品参展参评,让这个有13年历史的国际纪录片节在征片数量和覆盖范围保持亚洲同类节展首位。据悉,这些征集的纪录片中,有200多部曾在国内外影展有获奖、入围或参展记录,作品多数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波兰、美国等拥有悠久电影或纪录片传统的国家和地区。  相似文献   

14.
慎海雄 《传媒》2017,(6):1-1
纪录片是国际文化交流认同度比较高的语言,是对历史的一种艺术的再现。纪录片独特的思想内涵、文化品位和艺术魅力,越来越受到观众的喜爱。13年前,敢闯敢干的广东人,借助广东驻穗影视圈的交流优势,按照当时的国际范式,开启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和创作的节展模式,种下了中国纪录片国际交流传播希望的种子。  相似文献   

15.
连宇平 《东南传播》2011,(12):77-79
中国电视纪录片在20世纪九十年代之前,走过了30多年的探索道路,也取得丰硕的成果。从形态上分析,经历了与电影、新闻的重合与决裂,终于形成一个独立的节目类型;到上世纪八十年代,掀起中国电视纪录片历史的第一次系列创作浪潮和第一次栏目化浪潮,并在不断的实践中形成、延续、改进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专题形态模式。早期的形态探索,是中...  相似文献   

16.
算上今年国庆60周年大阅兵,改革开放30年来我一共参与了5次大阅兵的拍摄任务.  相似文献   

17.
杨梅 《视听界》2013,(6):82-83
通过历史碎片中有价值、有意义的视觉形象,建构出历史纪录片意图表达的故事和主题,加之富有感染力的解说词和瑰丽的画面,达到科学和艺术的融合,这便是历史纪录片的特色所在。本文通过剖析《昆曲六百年》、《凤舞神州》、《大秦岭》等历史纪录片表现的主题,阐述了历史纪录片与文化展示的重要关系。  相似文献   

18.
李燕萍 《现代传播》2004,(3):109-110
20 0 3年12月14日至2 0日,为期一周的“2 0 0 3广州国际电视纪录片学术研讨会”在广州召开。本次研讨会以“历史·文化”为主题,以国际通行会议标准召开,并举办了一系列高水平的学术讲座,同时进行了纪录片的学术评比。纪录片的学术评比吸引了15个国家的14 7部影片报名参加,通过初评进入决赛的6 0部影片来自13个国家,除中国外还包括美国、法国、德国、澳大利亚、丹麦、伊朗、印度、英国等。最后,中国纪录片《老镜子》获得评审团大奖;伊朗纪录片《以上帝的名义———帕利安》获得评审团优异奖;获得评审团学术奖的纪录片有5部,分别为澳大利亚的…  相似文献   

19.
从叙事学角度来看,纪录片诞生110多年的历史实际上是纪录片叙述者队伍不断发展壮大的历史和某类叙述者不断调整、消亡的历史.参加2009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大会的全球60个国家和地区送来的510部纪录片,呈现了当代中外纪录片叙述者的整体群像,它们是用第三人称叙事的创作者,是不说话的创作者,是当事人、见证人和探索者.就在叙述者的不断选择和调整当中,纪录片逐步走向成熟,成为一种独具魅力的艺术门类.  相似文献   

20.
张洁 《新闻世界》2013,(11):190-192
历史作为社会发展的印记,具有极其重要的史料价值,历史的累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一笔笔宝贵的财富,而在纪录片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也有很多值得后人学习的经验。纪录片强调对真实生活的记录,因此纪录片的发展不能够脱离特定的社会环境和媒介环境,在不同的环境里,纪录片所呈现的状态也不同。随着近年来新媒体的不断兴起,媒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这就对纪录片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由此,本文在梳理纪录片发展历史的基础上,以新媒体对纪录片的影响为切入点,谈一谈中国纪录片未来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