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昌吉市小学一年级教师幼小衔接教育素养现状的调查发现:部分教师存在对幼小衔接教育理念解读错误、对幼小衔接教育知识认知有偏差、实施幼小衔接教育能力有待提升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学校要加强宣传力度,帮助教师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教育理念;建立有效的“家-园-校”衔接机制,形成幼小衔接教育合力;提升小学一年级教师幼小衔接教育教学能力。  相似文献   

2.
在阐述蒙台梭利"工作"思想与劳动教育关系的基础上,分析小学劳动教育幼小衔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意见:幼小衔接目标模糊,要厘清劳动教育幼小衔接目标;幼小衔接内容不全面,应完善劳动教育幼小衔接内容;幼小衔接的价值引导发生畸变,应引导儿童形成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相似文献   

3.
目前幼小衔接工作主要存在以下问题:把幼儿园教育小学化作为幼小衔接的主要方式;教师科学的幼小衔接观念未落到实处;家长的教育观念阻碍幼小衔接工作的顺利开展。为解决这些问题,提出以下解决对策:树立正确的幼小衔接观念;多方有效沟通协作,发挥各自优势;制订切实可行的幼小衔接方案。  相似文献   

4.
钱晓玲  李文慧 《林区教学》2014,(11):124-125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目前幼儿园教育中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通过对幼小衔接的现状及热点问题的描述分析,指出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提出科学实施幼小衔接工作的新理论和实施策略。  相似文献   

5.
“幼小衔接”是备受家长和幼儿园乃至社会普遍关注的话题,“幼小衔接”衔接什么、“幼小衔接”如何衔接、“幼小衔接”何时衔接,也成了被广泛追问的问题。2021年3月,教育部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幼儿园与小学科学衔接的指导意见》及《幼儿园入学准备教育指导要点》《小学入学适应教育指导要点》等文件,提出了“科学幼小衔接”的要求,从身心准备、生活准备、社会准备和学习准备四个方面解答了幼小衔接内容的问题,提出“科学幼小衔接”贯穿幼儿园教育全过程,解决了有效衔接何时接的问题。那么“科学幼小衔接”如何衔接呢?其不是幼儿园单方面的教育,而应是幼儿园与小学双向衔接的过程,同时还应有家庭的配合与支持,这才是对如何进行“科学幼小衔接”问题的回答。  相似文献   

6.
《考试周刊》2019,(84):34-35
幼儿园与小学的衔接教育是幼儿教育中较为关键的组成部分,长期以来都是小学教师最为重视的教学内容。语文作为应用性较强的学科,在幼小衔接教育中起着十分关键的作用。而在幼儿语文衔接教育的实际开展过程中,其现状不容乐观,尚存诸多问题。因此,及时解决教育过程中的现存问题,保障幼儿语文衔接教育的顺利完成,是当下幼儿教育的重中之重。本文首先阐述了幼小衔接的基本概念及实际意义,分析了语文学科幼小衔接教育的基本概念及发展现状,指出了语文学科幼小衔接教育的现存问题,并针对问题给出语文教师在幼小衔接过程中的教育策略,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更好地进行幼小衔接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考试周刊》2017,(98):175-176
幼小衔接教育阶段是衔接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阶段,本文分析了幼小衔接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究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以期为幼小衔接教学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幼小衔接是幼儿园与小学两个教育阶段平稳过渡的过程。幼小衔接对帮助幼儿顺利实现由幼儿园向小学过渡有很大的帮助。但是在衔接教育方式上、教育内容上、衔接管理上还存在诸多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建议正确理解幼小衔接,避免"小学化教育";注重幼儿全面发展,促进幼儿健康成长;加强对幼儿教师的培训,促进幼小衔接工作的开展;对家长进行宣传教育,使其深入了解幼小衔接问题;严格贯彻幼儿园的办园宗旨。  相似文献   

9.
吴春红 《林区教学》2023,(12):105-109
农村幼小劳动课程衔接有助于促进儿童劳动素养发展、助力儿童顺利过渡幼小衔接、提升农村幼小衔接教育质量。农村幼小劳动课程衔接存在着课程目标缺乏连续性、课程内容较为简单、课程实施衔接不一致、家园校教育理念和教育行为不科学等问题。幼小劳动课程衔接存在问题的对策:学校、教育行政部门、教研人员应共同建构一致性、连续性的幼小劳动课程;基于儿童劳动素养的发展,挖掘乡土劳动课程资源;培养专业化的幼小劳动课程师资队伍;多方主体共同保障幼小劳动课程衔接。  相似文献   

10.
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工作是基础教育系统工作中的一个关=点,从幼小衔接的内涵,幼小衔接教育问题的主要根源,幼小衔接的相关重点进行系统地回顾、分析与评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关于幼小衔接的展望,防止幼儿园教育小学化,构建相互靠拢的平台.  相似文献   

11.
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期对儿童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过渡期作为幼小衔接的概念被提出后,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面对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有效衔接的诸多问题,戈夫曼的拟剧理论能够用来有效分析幼小衔接中幼儿园园长、教师、保育员日常教育教学中的自我呈现行为,从而揭示幼小衔接教育本质问题之所在,帮助儿童更好地度过幼小衔接期。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幼小衔接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尹芳 《早期教育》2008,(6):10-12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更加关注教育阶段之间的有效衔接。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曾对幼小两个教育阶段的衔接进行了系统研究,随后幼儿园和小学也对幼小衔接的具体实施进行了相应的实践探讨。时过境迁,新时期幼小衔接的现状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带着这些疑问,笔者对当前的幼小衔接工作进行了调查研究,以期找到幼小有效衔接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需要全方位、系统化地把握和思考幼小衔接问题,加强幼小衔接课程研究,切实实现幼小衔接的"双向"和"增效".首先,国家宏观政策对幼小衔接教育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加强幼小衔接课程建设刻不容缓.其次,"十四五"规划构建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新挑战使幼小衔接问题更加聚焦、凸显.再次,面对现实与理想的落差时,需要积极应对、大胆实践、创新课程,确保幼儿健全发展,幼小深度衔接.最后,双向衔接重在生态构建与课程研究.  相似文献   

14.
在当前教育行业发展中,最重视的问题就是幼小衔接的问题,这是我国儿童教育面临最大的问题,针对近几年我国教育水平的发展,其幼小衔接问题的表现是非常明显的。而其幼小衔接工作受重视的原因就在于幼小衔接的效果是关乎幼儿身心发展的重要部分,也会对儿童未来发展带来一定影响。所以,文章主要针对当前幼小衔接存在的问题进行探究,并结合具体情况制定明确的应对策略,真正确保幼小衔接工作有效开展,为幼儿未来稳定健康的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相似文献   

15.
日本“幼小一贯”教育改革历经十余年,坚持幼儿园与小学双向协同,体现幼小一贯理念,建设幼小一贯课程,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方法围绕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兼顾幼儿园教育和小学教育自身的教育价值,指向促进儿童的可持续发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幼小一贯课程体系,取得了较好的成效。虽然我国幼小衔接新政策划定了幼小衔接期,在教育目标、内容、要点、原则等方面提出一致性与连续性要求,但目前,我国幼小衔接的主要问题是单向衔接,还未形成具有一致性和连续性的幼小科学衔接课程。因此,借鉴日本“幼小一贯”课程改革经验,我国建设幼小衔接课程要在课程理念上,坚持独特性与连续性相结合;在课程内容上,强调共同点的衔接;在课程实施上,要加强幼小双向交流。  相似文献   

16.
以幼小衔接相关概念研究出发,主要对我国幼小衔接教育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针对性的策略与方法,这对促进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的发展及帮助我国幼儿顺利完成从幼儿园教育到小学教育的过渡都具有非常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课堂教学是小学的基本活动,课堂教学是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小学儿童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为小学一年级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幼小衔接是指幼儿园和小学根据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和连续性规律及儿童终身发展的需要,做好幼儿园教育与小学教育两个阶段的衔接工作。课堂教学是小学的基本活动,课堂教学是实施幼小衔接教育的主要途径。文章探讨了小学儿童课堂教学中幼小衔接的现状,分析小学一年级课堂教学衔接存在的问题,为小学一年级优化课堂教学,加强幼小衔接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爱新觉罗梅 《教师》2020,(11):97-98
幼小衔接工作一直是家长和教育工作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幼小衔接教育的好坏对幼儿的生理和心理发育,以及今后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此,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工作是每个幼教人员和家长的责任和义务。文章对我国幼小衔接教育现状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提出了相应的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李欣 《学周刊C版》2014,(5):212-212
幼儿园和小学教育虽归属两个不同的教育阶段.但它们之间的联系却是重要而密切的。从教育和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出发.不断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对幼小的衔接问题进行持续而深入的研究、探索和分析,找到幼小衔接教育中应当遵循和把握的基本规律.对处理这一教育过程中遇到的相关问题,更好地做好幼小衔接教育及相关工作.提升幼小衔接的成效.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