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41 毫秒
1.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战败国日本以惊人的发展速度重新崛起,并很快成为第二大经济国。日本经济腾飞与政府的宏观调控和产业合理化政策密不可分。本文分析了战后日本政府的宏观调控体系和调控机制,总结了日本的经济计划及产业合理化政策,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我国宏观调控模式和方式,以及调整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产业集群在区域经济和国家经济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企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集群的生命周期关系密切。产业集群在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平台,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的同时,也会对企业的技术创新具有一定的阻滞作用,文章通过产业集群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分析,提出了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建议,对当前我国加快企业技术创新,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践行科学发展观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经济结构中的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必须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以及技术创新结构相结合,重点是着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服务产业;发展支柱产业;改组改造传统产业,逐步建立以资金技术密集型、高产业关联度为主体的现代经济体系。具体结构调整实践中还要认清目前调整的背景,把握调整升级的方向、模式和途径,从而在提高整体产业竞争力升级产业结构的同时,建立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高效利用能源的产业体系。  相似文献   

4.
产业的高度化发展和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是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基础。需求结构、资源供给结构、生产技术结构、对外贸易结构等是决定和影响产业高度化变迁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的主要因素。技术创新会通过影响需求结构、资源供给结构、生产技术结构、对外贸易结构来促进产业的高度化变迁和三次产业结构的演变。这一过程既是技术进步重要性日益显现的过程,也是技术创新持续发挥作用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国际经济环境和国内经济状况都要求我国及时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而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都离不开技术创新,我们需要根据我国的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实现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相似文献   

6.
一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离不开合理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必要的产业升级。通过对中国大陆与台湾产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对比,及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发现大陆目前产业发展水平只相当于台湾的20世纪70、80年代的水平,并且大陆的经济增长与生产效率、居民消费结构的相关性远远大于台湾。说明大陆的产业结构处于经济发展的初级阶段,实现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必须进行针对性的政策调整。  相似文献   

7.
调整产业结构,促进产业优化升级,是加速经济发展,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根本措施。绵阳的产业结构应进行战略性调整。其基本思路是:以科技进步为动力,大力改造传统产业,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从战略上优化经济布局和产业组织结构,推进三次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建立有比较优势的先进结构类型和产业模式。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应制定产业发展规划,实施正确的产业政策;加大财政投入,推行税收鼓励政策;加快科技进步,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大力发展教育产业,重视人才培养;调整消费结构,刺激消费需求。  相似文献   

8.
比较优势与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合理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但只有符合比较优势的产业结构才是合理的。根据对我国当前的比较优势和产业结构的分析,我国的产业结构政策应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推进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发展,消除,转化不可实现比较优势。  相似文献   

9.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与继续教育模式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殷凌云 《继续教育》2003,17(6):24-25
一、国家创新体系的基本内涵国家创新体系这一概念是英国经济学家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1987年在《技术和经济运行:来自日本的经验》中首次提出与使用的。他和其他西方学者对20世纪70年代以后日本、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工业经济迅速发展而欧美的经济增长相对减慢这一事实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着重分析了日本的“技术立国”政策与国家技术创新机制以及企业组织、生产组织、研究机构、政府机构在其间的作用, 发现日本在技术落后的情况下,以技术创新为主导,以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为依托,短短二十年内,国家经济出现强劲发展势头,一跃成为世界工…  相似文献   

10.
产业融合是当前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前沿问题,经历了技术、产品、企业、市场等阶段,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产业融合使产业边界模糊化,这种变化将对产业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将使各产业间的关联关系进行重新调整。通过对传统产业之间资源的重新整合利用,产业融合在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对经济增长产生了乘数经济效应。产业融合对传统的产业结构理论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我们加以认真研究。  相似文献   

11.
上世纪50年代初,日本基本走出了战败后的阴影,经济获得了较大的发展.自1995年起,日本进入经济高速增长期.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技术人才的需求日趋凸显.为此,日本政府制定了高等教育理工科扩充政策.这一政策的出台,不仅为日本经济增长和产业发展提供了人才资源,促进了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繁荣,同时也带动了高等教育的发展与规模扩大,为日本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和确立"科学技术立国"发展战略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日本产学研合作新体系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世纪90年代是日本经济发展停滞的十年,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势在必行。此时,日本将科技创新、走原创之路确定为基本国策,将建立政府搭台、校企唱戏的合作关系确定为落实基本国策的有效途径。抓住搭建转化平台、强化合作机制、实施绩效评估三大环节,突出政府提供服务、高校致力转化、社会实施监督等工作重点,不断进行结构调整和制度创新,产生了一定的显性效果,极大地推动了基本国策的实施进程,值得我们研究与借鉴。  相似文献   

13.
柳市镇是全国闻名的专业镇之一,低压电器产业为柳市镇经济保持平稳较快的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其发展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斯密”阶段、“钱德勒”阶段和精细化阶段。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柳市镇为什么能够保持较快发展?答案在于柳市镇正在进行的低压电器产业转型升级。柳市镇低压电器产业转型升级有其特有的动力机制:技术创新驱动机制、发展平台推动机制和政府政策引导机制,即通过发展低压电器产业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延伸产业链,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整合社会资源建设和完善多元化科技创新平台,实现效益质量型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相比于经济水平的快速上升,长三角服务业水平提升的速度较慢。以2001-2012年长三角服务业相关数据为依据,采用了最小二乘法对影响服务业发展的综合因素进行回归,结果显示,长三角的服务业主要还是靠需求拉动的,供给和机制创新对服务业发展有正面影响,但效果不显著。因此要将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相协调,进一步强化长三角城市间的合作,重视科技创新,从体制机制层面提高长三角地区服务业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5.
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受该地区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有时这种影响是显著的。本文力图对山东省的技术创新能力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提出为促进山东省经济发展提高技术创新能力方面的政策建议。强调应该加大对鼓励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支持,指出在技术创新方面应该继续加大对地方财政拨款和专利申请受理量的支持力度,下大力气对重要科技成果的奖励扶持,以使其对山东省经济发展产生显著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科技产业以先进的技术和持续的创新为基础,将知识迅速转化为产品,是未来产业的发展方向。我国目前科技供给能力有限,且转化机制不畅。通过发展科技园区,利用其良好的软硬件环境,加速科学技术的生成与转化,使高新技术迅速转化为生产力,实现科技与经济的链接。同时,应通过建立和完善科技园区内的评估、产权、人事分配和金融等多种制度的改革来保障科技园区的顺利发展。  相似文献   

17.
地方科技政策在地方宏观政策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正在迅速提高,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和产业升级对地方科技政策的需求和依赖性正在持续增强,地方科技政策面临着转型与创新的挑战与机会。社会事业是地方科技政策的短腿,长期处于滞后状态。以社会事业科技发展为重点,率先建立起前瞻性的地区科技政策体系,是地方科技政策转型与创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18.
低碳经济与低碳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低碳经济是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  相似文献   

19.
Higher educ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star ship in the policy fleet for governments around the world. The public policy focus on higher education, in part, reflects a growing consensus in macroeconomics of 'new growth' or 'endogenous growth' theory, based on the work of Solow, Lucas and Romer that argues that the driving force behind economic growth is technological change (i.e. improvements in knowledge about how we transform inputs into outputs in the production process). Knowledge about technology and levels of information flow are now considered critical for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can account for differential growth patterns. In short, universities are seen to be a key driver towards the knowledge economy. Accordingly,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have been encouraged to develop links with industry and business in a series of new venture partnerships. This emphasis in higher education policy also accords with initiatives to promote greater entrepreneurial skills and activity within so-called nat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 This paper focuses upon the economic importance of higher education as a key component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It discusses the genealogy and contributing strands to the newly emerging discourse and considers universities in the knowledge-driven economy by reference to the UK White Paper Our Competitive Future. It also considers the arguments advanced by Joseph Stiglitz (ex-Chief Economist of the World Bank) for the 'analytics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nd discusses universities in terms of 'knowledge cultures'. Finally, the paper provides a critique of the policy discourse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 as a basis of the new challenges facing universities under knowledge capitalism.  相似文献   

20.
研究型大学在国家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世界主要创新型国家都把提高自主技术创新能力作为提升竞争力的战略选择,把科技创新投资视为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均超前部署和重点发展战略技术产业。研究型大学之所以能在自主技术创新上表现出强大实力以及为社会作出重要贡献,主要是因为创新型国家政府掌握了研究型大学技术转移的方式与特征,明确了大学与企业的相互关系,并提供了政策支持。本文还分析了我国研究型大学在发挥自主技术创新上的优势与存在的问题,并阐述了如何充分发挥研究型大学在自主技术创新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