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设计了一种新型良好生物相容性和可降解性的,以抗菌药物恩诺沙星(ENRO)为靶向药物,通过高压静电纺丝法制备的高分子聚合物聚乳酸(PLA)纳米纤维基复合药物载体。通过XRD、红外光谱和热重进行表征,结果表明ENRO药物是以物理分散的方式分布在纳米纤维内部和镶嵌在表面。研究添加不同质量分数ENRO对纳米纤维膜亲水性能的影响,发现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膜属于疏水材料,ENRO药物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膜的亲水性能。通过SEM表面形貌观察和直径分析可知,10%PLA纺丝液制备的纳米纤维粗细均匀,且没有珠节,静电纺丝载ENRO/PLA纳米纤维的直径在300~900 nm。体外释放实验表明,静电纺丝PLA纳米纤维对ENRO具有很好的缓释效果。研究结果表明:该纳米缓释系统具有高达50%的载药量,长达72h的缓释特性。  相似文献   

2.
通过静电纺丝技术制备RGD-重组蛛丝蛋白(p NSR32)/聚己内酯(PCL)/壳聚糖(CS)复合纳米纤维。考察分析纺丝过程中组分配比、浓度、挤出速度等参数对纤维形貌和结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CS所占的比例对p NSR32/PCL/CS复合纳米纤维的制备起决定作用;纤维直径随着电纺电压和固化距离的增大而减小,随纺丝液浓度和挤出速度的增大而呈增大的趋势;增加固化距离、减小挤出速度有助于纤维表面珠状物的减少;X-射线衍射分析说明,增加电纺电压和固化距离有利于提高纤维的结晶度。试验最后确定一组较佳的参数作为制备p NSR32/PCL/CS血管组织工程支架的纺丝条件。  相似文献   

3.
以大豆分离蛋白(SPI)和β-环糊精(β-CD)为基材,加4%的D-异抗坏血酸钠作为抗氧化剂制备可食膜,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表征,并对鲜切马铃薯涂膜保鲜。结果表明,β-CD能够与SPI发生交联,提高基质的相容性,使可食膜更光滑、均匀。复合涂膜处理能有效减少水分损失,较好地保持了色泽和较高的总酚含量,减缓了多酚氧化酶(PPO)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升高,因而复合涂膜是用来延长鲜切马铃薯保质期的一种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静电纺丝工艺对丙烯酸甲酯-丙烯酸共聚物纤维形貌和直径的影响,以DMF为溶剂,并配制质量分数为28%的P (MA-AA )纺丝液,调节纺丝电压、纺丝速率和接受距离分别制备纳米纤维,并借助扫描电镜(SEM )观察制备的纳米纤维形貌。结果表明:在选定的纺丝工艺参数中,纺丝电压对纤维的形貌和直径影响较大,而纺丝速率和接受距离对纤维的形貌和直径影响相对较小;在纺丝电压为17kV,纺丝速率为0.2~0.3mL/h,接受距离为15cm时,纺丝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5.
静电纺丝技术是一种简单、怏速制备纳米纤维的方法,已成为目前纳米材料制造领域研究的热点;静电纺丝纳米纤维以结构均匀、比表面积大、易于改性等优点,在电子器件、生物医学领域、滤材等方面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功能性纳米纤维的制备方法、有序纳米纤维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纳米纤维在传感器和微机电系统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采用静电纺丝法制备聚乙烯醇(PVA)超细纤维膜,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溶液浓度、纺丝电压、纺丝距离对纤维微观形貌的影响,并采用正交设计对纺丝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实验结果表明:纺丝电压是影响纤维平均直径的最重要的参数。经过优化,纺制出最小直径为0.27μm的PVA超细纤维。  相似文献   

7.
以醋酸锌和氢氧化钠为原料,采用水热合成法制备纳米ZnO,并研究表面活性剂的种类对纳米ZnO形貌以及光致发光性能的影响。通过红外光谱(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和光致发光谱(PL)测试对样品进行表征,结果表明,相比阴离子表面活性剂,添加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制备出的纳米ZnO的形貌以及光致发光性能更佳。  相似文献   

8.
使用自组装法制备得到SiO2颗粒,测试得到其平均孔径约为3.61nm,此孔径大小与模板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的分子层间距有关。将自组装得到的SiO2颗粒依次浸泡于硝酸银(AgNO3)溶液和硫代硫酸钠(Na2S2O3)溶液中,反应后光照此混合液得到复合材料Ag-SiO2。此复合材料的微观结构可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透射电镜(TEM)、紫外-可见光谱(UV-Vis)及红外光谱(FT-IR)来表征,产物为球状复合颗粒,其中Ag纳米粒子被均匀的锁定于SiO2颗粒中,避免了Ag粒子的聚集。在抗菌性测试中发现此复合颗粒的抗菌性优于单一纳米Ag,文中还讨论了此类抗菌剂的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9.
采用静电纺丝技术,以La(NO3)3、NH3F、PVP、Tb4O7和无水乙醇为原料,制备了[LaF3+Tb(NO3)3]/PVP复合纤维。将[LaF3+Tb(NO3)3]/PVP复合纤维在600℃焙烧10h,获得了晶态的掺Tb3+的LaF3/LaOF复合纳米纤维。采用热重一差热、X射线衍射、扫描电镜、荧光光谱等分析手段对制得的复合纳米纤维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所得产物为掺Tb3+的晶态LaF3/LaOF复合纳米纤维,平均直径为150nm,长〉50μm。  相似文献   

10.
以正硅酸乙酯和氧氯化锆为原料,结合高压静电纺丝技术和溶胶一凝胶技术制备了二氧化锆/二氧化硅复合纳米纤维,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热失重分析仪(TGA)、红外光谱仪(IR)和x射线衍射仪(XRD)等对复合纤维的形貌和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复合纤维形貌较好,直径分布均匀,平均直径为250nm左右;复合纤维呈无定形结构;复合纤维中zr原子与&原子之间形成了Si—O—Zr键.  相似文献   

11.
采用溶液结晶法制备了草酸钾-过氧化氢(K2C2O4·H2O2)晶体,过氧化氢的含量接近于理论值.利用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对草酸钾-过氧化氢加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得到了其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谱图,并对谱图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2.
低温液相法制备纳米TiO2粉体及其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TiCl4为原料,利用低温液相法分别制备出了锐钛矿型、金红石型、锐钛矿和金红石混合晶型的纳米TiO2粉体.采用X射线衍射(XRD)、透射电镜(TEM)及粒度分布仪等测试手段,对产品的物相、形貌和粒度分布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利用低温液相法制备出的纳米TiO2粉体结晶性能良好.粒径大小均匀.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制备P(MA-AA)/羽毛多肽复合纳米纤维膜,研究了铅离子的初始浓度、反应的时间、羽毛多肽的含量对复合纳米纤维膜吸附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铅离子浓度的增加,复合纳米纤维膜吸附量增大且纳米纤维膜吸附铅离子为吸热反应;在60min时基本达到吸附平衡且饱和吸附量为33.46mg/g;未加入羽毛多肽时,纳米纤维膜吸附量为34.5g,羽毛多肽质量分数为10%时,复合纳米纤维膜吸附量最小;羽毛多肽质量分数在10%~20%时,复合纳米纤维膜吸附量逐渐增加,羽毛多肽质量分数超过20%时,无法收集到纳米纤维膜。  相似文献   

14.
采用水溶液法,在涂布有氧化锌种晶层的玻璃基板上制备列阵式氧化锌纳米棒。考察不同反应物浓度及退火对氧化锌纳米棒的微观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的影响。采用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紫外可见吸收光谱(UV-vis)和光致发光光谱(PL)对氧化锌纳米棒的结构、形貌和光学性能进行表征。结果表明:通过水溶液法制得纤锌矿结构且高定向的六方氧化锌纳米棒,不同摩尔浓度的长晶溶液可以获得不同直径的氧化锌纳米棒。光致发光光谱显示,在接近于430 nm处有一较强的可见光发光峰,其归因于电子从锌间隙缺陷的施体能阶跃迁到价带。  相似文献   

15.
以DMF、丙酮、二氯甲烷和丙酮/二氯甲烷为溶剂,通过静电纺丝方法制备PCL亚微米纤维.通过SEM观察纤维形貌及其孔径大小,通过N2吸附一脱附曲线计算纤维的比表面积,通过拉伸实验测试纤维的力学性能.实验结果表明:以单-DMF、丙酮为溶剂制备得到表面光滑无孔亚微米纤维.而以二氯甲烷为溶剂无法制备连续的纤维.以丙酮/二氯甲烷为溶剂制备得到直径为0.86±0.14/μm、孔径大小为65.0±17.5nm,比表面积为21.15m2/g的亚微米纤维.相比较无孔纤维,多孔PCL亚微米纤维的拉伸强度和杨氏模量略有下降,而断裂伸长率有所增加,主要是因为拉伸过程中,多孔纤维发生一定程度的收缩.PCL亚微米纤维表面的多孔结构有利于细胞的黏附与生长,因而有望作为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在MgCl2-Ca(OH)2--CO2体系中,气液法制备碳酸钙晶须的形貌和影响条件.结果显示,在此条件下制备的是具有较好形貌和高长径比,且分布均一的文石型碳酸钙晶须,并利用扫描电镜(SEM)、X-射线粉末衍射(PXRD)和傅里叶转换红外(FT—IR)光谱图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其最佳制备工艺为:反应温度为80℃,CO2的流量为5mL/min,搅拌速度为250r/min,MgCl2溶液浓度为0.4mol/L.  相似文献   

17.
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碳铈共掺杂的纳米二氧化钛(C—Ce-TiO2)光催化剂,经X一射线粉末衍射(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紫外-可见漫反射光谱(Uv-Vis-DRS)表征,在9W日光灯照射下,催化降解高效氟氯氰菊酯.结果表明:C—Ce—TiO2在可见光区吸光度提高,其禁带宽度比未掺杂的二氧化钛小,XRD显示制备得到的C—Ce—TiO2主要为锐钛矿晶型,光催化降解试验发现C—Ce—TiO2对高效氟氯氰菊酯的降解能力高于纳米二氧化钛,降解率可达92%左右.  相似文献   

18.
该文利用静电纺丝技术和溶胶—凝胶法成功制备了PVP/Ti(OiPr)4复合纤维,并对其进行热处理,制备了尺度均一、形貌较好且具有较高比表面积的TiO2纳米纤维.并通过对PVP/Ti(OiPr)4复合纤维进行各种表征,确定了不同温度下TiO2先催化剂的晶型.  相似文献   

19.
通过调节硫酸铜溶液浓度,采用恒电位沉积方法,在玻碳电极表面制备了三种形貌的Cu-Cu2O壳核纳米粒子.比较研究了Cu-Cu2O壳核纳米粒子的形貌和结构对过氧化物的催化效果,发现立方八面体形的Cu-Cu2O壳核纳米粒子的催化效率较高.循环伏安法研究表明过氧化物在Cu-Cu2O修饰玻碳电极的还原电位在.0.23V,随着过氧化物浓度的增加,还原峰电流明显增大.用计时电流法,控制电位在.0.17Vcu.Cu20修饰玻碳电极可以检测过氧化氢异丙苯(CHP)、叔丁基过氧化氢(t-BHP)、过氧化丁酮(2-BP)和过氧化氢.  相似文献   

20.
采用液相还原法设计制备了非晶态PdB纳米颗粒催化剂.该催化剂用KBH4作为还原剂和硼的来源,通过控制温度制备具有非晶态结构的尺寸不同的PdB纳米催化剂.X射线粉末衍射(XRD)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测试表明0和25℃时制备的催化剂呈现非晶态结构,50℃时为晶态结构,随着温度的升高,PdB的结构由非晶态转变为晶态.采用循环伏安法(CV)和线性扫描伏安法(LSV)等方法,探究了非晶态PdB合金纳米颗粒催化剂在碱性溶液中对氧还原反应的电催化活性和稳定性.实验结果表明,温度为0℃时制备的非晶态PdB合金纳米颗粒催化剂具有最高的电催化活性及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