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从邓以蛰与徐复观对气韵生动的论述,我们可以看到:徐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精神的角度对气韵生动这一命题进行抽丝剥茧式的考察和疏解,而邓先生更注重从中国艺术发展的角度把握气韵生动的意义和价值。前者将气韵生动作为中国艺术精神的体现,后者将气韵生动视为中国艺术之理。俩人对气韵生动的界定、理论基础及其创造都有不同的诠释和理解,而邓、徐二位先生释气韵生动之不同,可视为研究中国古典美学之不同路径。  相似文献   

2.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气韵"在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气韵"与文学翻译活动同样密不可分。将中国传统艺术的"气韵"理念与文学翻译观相结合,是我国20世纪翻译思想史中一个独特的现象。文学翻译者应努力再现原作"文我为一"的生动气韵。  相似文献   

3.
气势与气韵     
中国书法艺术常提到"气",气乃书法之真谛所在。在书法创作与形象中常以"气势"、"气韵"等词进行表述,"气势"是书法家对自然抽象摹写与内心世界传达结合的一种书法表现的特殊形式。气韵是书法家、书法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互相感知的产物。气韵生动乃书法所求的最佳效果。书法作品的气韵,是书法家品德情操、生活阅历、文化修养以及艺术功力等内外因素的综合产物。  相似文献   

4.
气韵用“气韵”论艺始于南朝的画家、评论家谢赫。其后以“气韵”言艺者真可谓数不胜数。完全可以说,“气韵”是中国绘画美学中的一个最重要的审美范畴——它好象是一座山峰,集聚着无限风光,既是创作者追求的最高目标,又是观赏者醉心的神奇境界。然“气韵”到底为何物?钱钟书先生近来指出:以往标点谢赫《古画品录》把“气韵”和“生动”连在一起当作一词是错误的。他指出“六法”“气韵”句的句读应为“一、气韵,生动是也。”(详见《管锥编》第四卷,第1353页)我以为钱先生的说  相似文献   

5.
"气韵生动"作为中国绘画"六法"中的第一法,既是绘画创作和鉴赏的准则,也是指导绘画的具体技法,其中所涉及的气韵与形体、气韵与笔墨、气韵与画家的精神等论述,对于当代中国绘画发展及中国画技法研究仍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画的创作与品评中,“气韵生动”为六法的第一法则,只有得气韵而后方为得画法之真法。气韵和气韵生动都是抽象的概念,有些难以琢磨。尤其是在论及艺术家如何才能使自己的作品气韵生动时,自古以来人们往往根据各自的体验和领悟做出众多分歧的解说。文章旨在对古代画论中关于气韵生动的梳理研究,重点揭示中国画气韵生动与人品的主要关系是:可修的人品与可学气韵。  相似文献   

7.
石涛"一画"论思想根本的"一画"对万物的观照和形象气韵的表现,与草书通过气动流美的点画线条表现万物的生命精神之气韵是一致的。草书以"一画"之法类自然万物情性,可以获得生动之书法气韵和主体精神气象的表现。运用"一画"之法可以促进主体高度自由的草书创作,使草书有通达天地、汇聚人文的意境美感。  相似文献   

8.
"气韵"这一理念,最初是作为"气"与"韵"两个不同的概念而分别独立存在于哲学领域。随后"气韵"从哲学领域被引入艺术领域。中国传统文化和美学思想中"气韵"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它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精神的生命。翻译活动属于艺术,艺术的真谛在于创造性,文学翻译更是一门艺术,因此,"气韵"理论与文学翻译活动的关系密不可分,它可作为文学翻译理论而用于评判文学作品译本的优劣。  相似文献   

9.
"气运"与"气韵"都以"气"为核心构成的新的复合型气范畴,南北朝时期,"气韵"作为全新的审美范畴开始运用于艺术品评。"气运"意蕴单薄,而"气韵"内蕴丰富,体现为形神的融合一体与生命的节奏韵律两者的有机统一,"气韵"的意义远大于"气运"。因此,不能以通假之名将"运"与"韵"相等同,进而将"气韵"的意蕴简单化为气之运化节奏和谐。"气运"与"气韵"有着本质差异,不能将其混为一谈,《续画品》中品评谢赫的原文应为"气运",而非张彦远转引之"气韵"。  相似文献   

10.
气息和气韵是影响乐器演奏的关键性因素,只有做到良好的气息与气韵把控才能够从根本上保障演奏效果。琵琶演奏作为乐器演奏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也需要演奏者对气息和气韵进行合理利用,实现二者的协调配合,进行全方位的演奏控制,从而呈现出优美动人的琵琶乐曲。由于琵琶演奏当中的气息和气韵是关乎演奏效果的重要部分,所以在日常演奏当中要提高对气息和气韵的认识,有效把握气息与气韵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美学中的气韵生动与道禅哲学有着深深的渊源关系。可以说,没有道弹文化哲学的滋养生发,气韵生动说根本不可能出现,更何谈枝叶繁茂,蔚为大观,气韵生动说深得古典艺术家心许和首肯,乃在于这一学说深深植根于中国士大夫倾心向往和接纳的道禅文化哲学,气韵生动说深长隽永的文化意味和美学意义,也完全得自道禅哲学这一深厚的根基。  相似文献   

12.
黄坚同志认为“概念的重叠”是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的一个重要特征.(《美术》1986年第3期《中国古代绘画理论体系的构成初探》,以下简称《初探》)我认为这个论点不能成立,因为《初探》为论证这个论点所列举的一些论据是不足的.《初探》的论据之一:“‘气韵’包含着‘生动’这个概念”.理由是“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这怎么是概念的包含或重叠呢?这里一个“高”就说明了问题,既气韵与生动之间是一种条件关系,亦只有当气韵高时,才能生动起来.若气韵不高呢,能够生动吗?一个“高”字也说明生动是气韵的效果.因此“高”的体现,必然要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诉诸于形象,作用于观者,而让人们有所评判.不然如何评定“高”,你只是在心里如何如何的气韵,别人如何觉得“高”?如何觉得“主动”?由此可见,生动是气韵通过一定的物质材料、艺术手段呈现出的好效果.这是两个内涵与外延都不同的概念,是反映着事物的不同质的阶段,它们是既联系又区别的,是一事物向它事物的条件转化.这里我们不能将此看作是两个概念的包含或重叠.不然,按《初探》去理解,郭若虚的原文是“人品既已高矣,气韵不得不高.气韵既已高矣,生动不得不至.”难道“人品”这个概念也包含或重叠于“气韵”这个概念之中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画属意向性绘画,有自身的形式美标准,如布局、造型,意境、气韵等,均有自身特定的观念。“气韵生动”便成了历代品评家、鉴赏家评价中国画艺术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所谓“气韵生动”,“气”者,“神气”气势”也。韵者系指画面不“枯”、不“燥”之墨变也。简言之是指画面运笔、用墨协调。笔者拟写此文,意在探讨“气韵”与中国画形式美的内在联系。 一、气韵朔源 追朔“气韵”的起源。从现有的资料来分析,作为具有美学意义的“气”的概念在西周时巳初步形成。周宣王即位(前827年),虢文公劝其恢复籍田之礼,提出“土气震发”、“阳气俱蒸”、“阴阳分布”等语。这里提到的“气”已具有朴素的审美意义。到了汉代,当时哲  相似文献   

14.
“气韵生动”是南齐画家谢赫首先提出的美学范畴,是我国绘画创作与批评的最高准则和历代画家所追求的最高境界。“气韵生动”的哲学基础是我国古代的生命哲学和元气本根论思想,是饱含生态意识的关学之思。“气韵生动”标举的是生命的自然节奏,是对浑沦一气的宇宙生命的礼赞。“气韵生动”的宇宙生命是艺术家表现的审美本体,也是中国艺术生态审美精神之所在。  相似文献   

15.
气韵是中国传统绘画的精神核心,也是鉴赏中国传统绘画的最高法则.从气韵的诠释、气韵的实践及气韵的展现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论述了气韵在中国传统绘画中的重要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气韵”论自六朝谢赫提出后逐渐成为中国美学极其重要的理论,对中国传统绘画艺术创作具有指导性与总结性的意义。作为审美准则的品评标准同时又作为绘画创作过程的具体方法,“气韵”论在创作实践中的意义体现为“气韵”与笔、墨、势、意境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在国画发展过程中,气韵与其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堪称是国画的灵魂。国画通过气韵而传神,使枯燥的黑白水墨变得更加包罗万象、意境深远。拥有气韵的掌握和表现能力,成为多年来无数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文章阐述了国画中"气韵"的内涵及作用,深刻揭示了国画气韵的载体,并提出了增强国画气韵的载体掌控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8.
在国画发展过程中,气韵与其如影随形、相互依存,堪称是国画的灵魂。国画通过气韵而传神,使枯燥的黑白水墨变得更加包罗万象、意境深远。拥有气韵的掌握和表现能力,成为多年来无数国画家追求的最高境界。文章阐述了国画中"气韵"的内涵及作用,深刻揭示了国画气韵的载体,并提出了增强国画气韵的载体掌控能力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笔墨”是体现气韵必不可少的两方面,笔与墨的有机联系和它所表现的物像结构的完美性又统领在气韵的范畴下。本文分别从笔法与用墨两个维度考察二者之于中国绘画气韵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气韵探源     
从历史的角度纵向研究中国艺术史上重要的审美范畴“气韵”理论的产生与发展,及现代人对气韵的理解,通过论述揭示气韵理论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