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网络成瘾对人的身心健康、社交、工作、学习和家庭生活等各方面影响很深,尤其对青少年影响更大.大学生网络成瘾除客观环境原因外,大学生自身特点也是不容忽略的因素.文章在分析和探讨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内、外因的基础上,提出预防重于矫正的思路,强调具有网络成瘟倾向的大学生找到家的归属感是预防网络成癌的关键所在,并从学校,同伴群体(学生)、家庭三方面着手探讨建立高校预防系统.  相似文献   

2.
上网成瘾有其特殊性.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在于社会、网络本身、家庭、教育及个人等方面.上网成瘾影响大学生学业和身心健康,影响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会给家庭造成不必要的经济损失.解决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及学生个人的共同努力.  相似文献   

3.
互联网作为新兴的科技成就,有其突出的作用和价值。但是,随着互联网的快速普及,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也日渐突出,并成为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有效的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需要社会、高校、家庭通力合作。具体可以通过净化网络环境,加强网络教育引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满足大学生精神需求,制定预警机制,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等措施来化解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网络成瘾现已成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近十年来国内外关于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和类型、心理社会因素、预防及干预等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分析了研究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探讨了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诸因素以及各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应当注重实证研究和理论研究相结合,注重多种心理学研究方法的综合运用的研究策略.  相似文献   

5.
大学生网络成瘾及与人格因素、应对方式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成瘾对青年大学生身心的危害日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文章采用Young编制的网络成瘾问卷、肖计划等修订的应对方式问卷以及卡特尔16PF问卷对在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从而研究网络成瘾大学生与大学生总体在应对方式、人格特质方面上的关系,揭示网络成瘾内部动因。研究结果表明:网络成瘾学生与普通学生在应对方式的“解决问题“”幻想“”合理化”因子,以及人格特质的“稳定性“”兴奋性“”敢为性”等因素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同时,不同性别的网络成瘾大学生在应对方式和人格特质上也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大学生网络行为及网络成瘾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大学生网络行为及其带来的负效应,探索网络成瘾的危险因素,为进一步采取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于2008年3月到5月,采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时某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使用统一的调查表进行不记名问卷调查.结果:接受调查的1806名学生均有上网行为,上网率100%;405(22.43%)名学生课余时间以上网为主:218名网络成瘾者,成瘾发生率12.07%;与网络成瘾发生有关的主要因素有学生性别、上网目的和专业学习态度.结论:互联网已被大学生普遍使用,丰富和便利了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但又对部分学生产生了较严重的负面影响.因此,学校有必要对大学生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使网络成瘾者及时摆脱网瘾,并预防未上癌者成瘾,从而健康有效利用网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大理市高校在校大学生网络成瘾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大学生网络成瘾预防、干预和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以网络成瘾诊断量表对大理市某高校在校的一至四年级学生进行流行病学现况调查。结果:该校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发生率为16.5%,年龄、性别、上网目的、与同学的关系、初次上网年龄段和每次上网持续时间在正常组和成瘾组网络成瘾发生率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通过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性别、上网持续时间、初次上网年龄段和参加课外活动情况是个体网络成瘾发生的危险因素,社会人际交往能力是网络成瘾发生的保护性因素。结论:在校大学生中网络成瘾发生率较高,影响到了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应尽早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减少网络成瘾倾向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给人们带来快捷、方便的同时,也带来了不少的社会问题,大学生网络成瘾就是其中之一。究其原因,有自身因素,也有外部因素。本文从大学生自身、学校、家庭、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对大学生网络成瘾予以纠正和防范。  相似文献   

9.
大学生网络成瘾导致大学生荒废学业,人际交往中断,身心健康受到严重损害.大学生网络成瘾的成因十分复杂.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引导学生正确利用网络;通过社会、高校和学生自身发展形成立体式的教育模式,才能有效地遏制大学生网络成瘾.  相似文献   

10.
王叶华  桂守才 《文教资料》2007,(27):180-181,131
随着网络的进一步发展和普及,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互联网的使用当中,其中相当多的大学生由于长时间的使用互联网而对网络产生依赖,出现"网络成瘾综合症"。本文首先探究网络成瘾的含义,并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危害进行了分析,指出大学生心理特点、互联网本身的特点、家庭因素、学校因素、社会因素是大学生上网成瘾的主要原因,并提出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11.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大学生网络成瘾也被越来越多的学者所关注.从主观因素、客观因素以及生物学因素三个方面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原因,并就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是网络成瘾现象的高发人群。通过调查广东5所高校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现状,揭示了网络成瘾对大学生身心健康造成的严重影响,并从学校、家庭、社会及学生个体等方面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提出了干预措施。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心理机制比较复杂,有需要、动机等动力因素,有抑郁、孤独、自制力差等个性特质,有认知歪曲因素,也有社会压力过大、社会支持系统缺损等社会心理因素。综合考察成瘾的心理机制是成功防治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基本前提。  相似文献   

14.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互联网已经成为在校大学生了解信息、沟通情感、学习扣娱乐消遣的重要工具和平台,由此而引发的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已经引起国内众多学者的关注。本文从网络成瘾的诊断、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状况、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危害及干预措施等几方面时国内已有的大学生网络成瘾研究资料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分析,并指出了网络成瘾研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5.
浅论大学生网瘾形成的心理因素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上网成瘾现象已成为当前高校和社会关注的问题.上网成瘾表现为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信息超载、网络色情成瘾、网络强迫行为、计算机程序成瘾等.网络成瘾对大学生思想、学习、生活诸方面产生了严重的负面效应.解决大学生的网瘾问题,要在现实生活中积极创造条件满足他们各种心理需要.同时,可以采用认知疗法、代替疗法、心理脱敏疗法、强化疗法等策略帮助大学生戒除网瘾.  相似文献   

16.
为了探讨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控制自我效能与网络成瘾行为的关系,选取五所大学的1183名学生为被试进行研究.采用的问卷有中文网络成瘾量表、大学生心理需求网络满足问卷、网络控制自我效能问卷.研究发现: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大学生网络成瘾显著相关;心理需求现实满足对大学生网络成瘾行为有负向的预测作用,而对心理需求网络满足有正向预测作用;网络控制自我效能是心理需求现实满足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而非心理需求网络满足与网络成瘾的中介变量.研究结果对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预防和干预具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运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网络体验和网络成瘾倾向的关系.对1060位大学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和网络体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主观幸福感水平低,网络体验高,网络成瘾倾向程度高;网络体验和网络成瘾倾向之间呈显著正相关,网络体验越高,网络成瘾倾向程度也越高.网络体验和主观幸福感的家庭满意、社会性行为、消极情感雏度对大学生网络成癌倾向都有较为显著的预测作用.应用结构方程分析表明:主观幸福感直接影响大学生网络成瘾倾向,同时,主观幸福感可经由网络体验这个中介变量影响网络成瘾倾向.  相似文献   

18.
随着互联网在大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日益深入,大学生网络成瘾所造成的心理障碍也越来越突出,如不及时矫治将直接危及到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危害到大学校园的安全稳定.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网络游戏、网络交友、网络恋情、网络色情等方面出现的心理成瘾原因,并就及时在网络心理成瘾之初开展心理矫治提出了辅导员工作对策.  相似文献   

19.
目前计算机游戏已经成为青少年生活的一部分,部分大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现状令人堪忧.大学生网络游戏成瘾具有内部、外部两个方面的因素.本文探讨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外部抑制性因素对成瘾行为的影响,提出了使能条件、监控与追踪、警示、成拳和劝阻等五个外部抑制性因素,并开发了一套有效的量表以测量各因素对成瘾行为的作用大小,初步调研结果显示该量表内部一致性令人满意.基于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以提出应对抑制大学生网络沉溺的具体措施和对策,以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并尽可能减少大学生犯罪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大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及其干预策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郭莲荣  张明 《教育科学》2006,22(3):67-69
大学生网络成瘾的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大学生网络成瘾的类型主要有网络游戏成瘾、网络交际成瘾、网络信息搜集成瘾、网络色情成瘾等类型。本文就大学生网络成瘾的各种类型的产生原因和干预策略等进行了综述,以期促进对大学生网络心理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展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