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心高校教职员工的体质健康状况,是高校科学研究、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的重要保障。清华大学1 180名教职工的身体成分状况进行测试并分析,结果表明:教职工的体脂率和腰臀比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上升趋势;男、女性教职工的肥胖率均以60岁以上年龄组最高(男:35.0%,女:69.1%);男性教职工在任一年龄段的向心性肥胖发生率都要高于女性;男、女性教职工蛋白质、无机盐含量均在60岁以后呈显著下降(P<0.05)。同时,与1998年清华大学教职工的体脂率测量结果相比,本次研究男、女性教职工体脂率均在55岁以后高于之前的测量结果,而在31—50岁之间低于之前的测量结果。  相似文献   

2.
以上海市城区13646名20-59岁成年人为研究对象,对各项体成分指标及超重和肥胖检出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上海市城区成年人体成分大部分指标随年龄增长而增长,女性随年龄增长的幅度大于男性: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30.8%、7.1%,其中男性分别为37.8%、9.0%,女性分别为24.1%、5.2%,男性明显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超重和肥胖率也同步增长;同时研究发现男性有44.5%、女性有27.5%属于“隐形肥胖”。与2000年相比,城区成年人大部分体成分指标及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均呈增长趋势,男性较女性变化明显。  相似文献   

3.
采用随机整体抽样调查法,对湖南省14个市、州的45~55岁3 294名中年知识分子的身体形态、生理机能等指标进行观察测定.结果显示:湖南省中年知识分子男性45~49岁组体重指数(BMI)平均为25.1±2.82,50~55岁组为27.7±3.22;女性45~49岁组平均为24.7±3.13,50~55岁组为26.3±3.30.其中50~55岁同性别BMI高于年龄45~49岁者(P<0.05),且BMI与安静的心率、血压、体脂百分率以及肺活量有密切关系;湖南省中年知识分子BMI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并与血压、皮褶厚度以及体脂百分比呈正相关,而与肺活量呈负相关;BMI作为评价体质与健康、预防心血管疾病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4.
溺水事故(Submersion)是指个体在水中经历了与游泳有关的危难而引发的身体伤害或最终窒息死亡的事件。在我国每年发生的青少年安全事故中,溺水是造成青少年,尤其是农村青少年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据全球儿童安全网络(中国)首次发布的《2000年至2005年中国儿童意外溺水状况调查结果报告》统计显示:“中国平均每年有近5万名0~14岁青少年因意外伤害而失去生命,因溺水事故引发的青少年死亡数超过50%,接近3万名,其中农村青少年溺水事故明显高于城市,达5倍之多。”  相似文献   

5.
高级知识分子的调查显示,部分大专院校、科研机构的知识分子平均死亡年龄是58.5岁,寿命比全国人民平均寿命短10年。还有北京,1990年人均寿命已达73岁,而中关村知识分子平均寿命反而下降到53.34岁,其中还有很大比例的人患有各种疾病。其实,知识分子英年早逝的问题已经喊了好几年了,国家对此更是重视,采取了不少针对性措施。但是,为什么英年早逝的现象还比较突出呢?究其原因,不讲究养生之道,不重视“体质投资”,导致了他们的早逝。  相似文献   

6.
1986年5月30日,一个平凡的日子,但是对于清华大学来说,对于清华大学的离退休教职工来说,却是一个值得永远回忆的日子。那一天,清华大学组建了第一支门球队,眨眼就是风雨沧桑二十载,清华人用自己的双手和智慧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和惊喜。一句话一片掌声清华大学已办理离退休的教职工几千人,并且每年以几百人的速度递增。离退休教职工是学校里一个特殊的有功群体。清华大学的建设和发展凝结着他们辛勤的劳动和汗水;清华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分析2020年上海市第五次国民体质监测的数据,探究本市20~79岁成年人、老年人的握力现状,比较性别差异和年龄差异。方法:研究对象为40 842名成年人和老年人,使用握力测试仪测量握力,对采集的握力值进行描述性统计,使用独立样本T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检验比较握力的性别差异和年龄组差异。结果:男性握力均值为(41.8±8.10) kg,女性握力均值为(26.2±5.07) kg,各年龄组男性的握力均高于女性(P<0.001)。男性握力峰值出现在35~39岁组(45.8±6.98) kg,女性握力峰值出现在40~44岁组(28.2±4.69) kg。随着年龄的增长,男性和女性的握力基本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相较于20~24岁组的握力基准值,男性握力变化范围为-31.01%~1.90%,女性握力变化范围为-23.00%~3.05%。结论:(1)各年龄组男性握力均大于女性;(2)男性和女性握力达到峰值的年龄组不同;(3)男性和女性握力变化幅度不一致;(4)增龄过程中,握力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5)50~54岁组是握力下降的重要拐点,之后握力下降幅度越来越大,且男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长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居民成年人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的现状与变化规律,以期据此制定和采取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方法:于2004年在实施一般性体质检测的基础上,对长江三角洲地区5852名20~59岁成年人(男性2897人,女性2955)的身体成分和骨密度相关指标进行测定.结果:1)男女体内水分的含量比例随年龄增加而逐渐减少,体脂肪率则随着年龄增加而增加,蛋白质和矿物质的含量比例则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相同年龄的男女比较,男性各年龄段体内的水分、蛋白质和矿物质三种成分明显均高于女性(P<0.01),而女性的体脂肪率则明显高于男性(P<0.01).2)BuA随年龄递增表现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男性在35~39年龄段达到最高值(79.22±16.43)dB/MHz,女性在30~34年龄段达到最高值(70.17±15.72)dB/MHz;男女BQI和SOS参数值均在20~24岁年龄段时最高,以后随年龄递增均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男性在各年龄段的BQI、BUA和SOS都明显高于女性(P<0.01).结论:成年男女蛋白质、矿物质、体脂肪等身体成分和骨密度在40岁左右时变化明显,女性体内蛋白质、矿物质明显低于男性,而体脂肪率则高于男性;女性骨量丢失年龄较男性提前,骨质疏松发生率也高于男性.  相似文献   

9.
浙江省高校高级知识分子体质健康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文献资料、测试法、比较分析等方法,通过对浙江省高级知识分子体质健康状况测试结果进行分析发现:高级知识分子等级分布总体呈“V”字形,35-54岁优秀率随年龄递增而逐渐降低,而在55-59岁又出现反弹;女性优秀率高于男性;35-39该年龄段在各方面指标均为最好。腹部脂肪的堆积造成高级知识分子坐位体前屈明显比普通人群较差;而高级知识分子的反应时与闭眼单足站比普通人群好。  相似文献   

10.
1.临床资料1990年至2006年,调查了国家跳水集训队153名运动员,其中男性86名,女性67名。年龄11~12岁29人,13~19岁73人,20~26岁51人。训练年限最短3年,最长20年,其中3~4年48人,5~10年56人,11~20年49人。153名运动员中,涵盖了历届奥运会冠军与世界锦标赛冠军。  相似文献   

11.
运动性猝死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屡见不鲜,在体育场上发生的一系列运动性猝死事件震撼了国际体坛,引起了人们极大的关注.在查阅了国内外有关运动性猝死的大量文献后发现,猝死的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30岁以下为高峰,死亡原因以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脑源性猝死在运动也时有发生.针对我国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提出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2.
运动猝死的研究及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运动猝死是运动医学领域所面临的最严重的问题之一,特别是某些优秀运动员的猝死引起了全社会的关注,给竞技运动和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带来了不良的心理影响,着重分析了运动猝死的发生情况、主要病因,并提出了相应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3.
运动与猝死(综述)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王学农 《体育学刊》2003,10(1):67-69
查阅1982~2001年有关运动猝死的大量献发现,猝死发生率男性多于女性,30岁以下为高峰,死亡原因以心肌梗死、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炎等心源性猝死最为多见,脑源性猝死在运动中时有发生;猝死最常见的运动项目有径赛、篮球、排球、足球和慢跑等。  相似文献   

14.
对于运动爱好者和运动员而言,运动性猝死是近年来运动场上接连发生的意外事故之一,也是运动医学领域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文章采用文献资料法与逻辑分析法,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发病原因与及预防措施进行相关研究,旨在为运动员或体育爱好者参与运动时预防发生运动性意外提供参考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运动性猝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应用文献资料法,对运动性猝死的流行病学和病因学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运动性猝死发生率低,进展迅速,其发生与运动项目、运动强度之间没有明显关系,多发在30~60岁,男性多于女性,运动性猝死大多为心源性猝死和脑性猝死,其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是运动性猝死的主要原因。对运动性猝死的可能机制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16.
In this article, I will examine a difficult subject in competitive sports: loss and defeat. Defeat is painful because we do not enter into competitive games to be defeated, although defeat is a strong possible outcome of the game, especially among more or less equal contestants. If losing a game is an existential condition that lies ahead of every athlete and team, even the best ones, why is defeat difficult to accept, especially in modern times in contrast to ancient times? I will explore recent studies and ideas on sacrifice, especially those of Bataille, and discuss Heidegger’s notion of being-toward-death within the context of defeat in sports. Every defeat presupposes a form of sacrifice, understood in the loose sense, and every sacrifice presupposes a certain disposition toward death. Not only is defeat an inevitable condition in sport-making, but it is intrinsically linked to regimes of victory. Nietzsche acknowledges this intrinsic connection between defeat and victory. I will detour into this area to show that Nietzsche’s agonistics does not dismiss the necessity of loss, defeat, sacrifice, and death in competition; on the contrary, and this may not be obvious to modern readers, he sees them as necessary in the practices of self-transformation toward higher goals and states.  相似文献   

17.
对“游泳池死亡”现象的调查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调查分析了国内部分城市“游泳池死亡”现象的原因,列举出部分具有代表性的“游泳池死亡”案例,认为安全措施与游泳池自身设施等是造成“游泳池死亡”现象的主要因素,并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8.
采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逻辑分析法,对部分高校为防止运动性猝死事件的发生而取消长跑运动是否合理进行探讨和研究。通过对运动性猝死的概念、分类、及分布特点的研究,发现运动性猝死的人群涉及范围广,其中大学生猝死率显著增高。针对运动猝死的案例,作者从内因和外因两个方面对其进行了分析,并从运动生理学角度阐述长期坚持长跑运动会对人体产生有益的影响,以此为依据呼吁高校不能因噎废食而取消长跑运动,建议高校建立有效合理的预防机制,从根本上预防运动猝死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运动猝死是近年来高校讨论的热点话题,通过对运动性猝死问题采用文献资料法进行了综合性的思考,探讨运动性猝死的发生原因及其机制,并以此为依据提出运动性猝死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