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8 毫秒
1.
庄子在《齐物论》中提出了“道通为一”的精神境界,并指出了到达这种境界的方式。首先,庄子通过自然的“天籁”之境为我们呈现了一个无差别的自然存在样态;其次,他用对自然存在样态的感知来观照人,把人看成是与物一样完全禀受自然之理自然而生的存在,从而否定了个体的主体性;再次,他从否定人的主体性来否定人认知的客观性,进而否定知识存在的意义,也否定了文化,并指出实现这种认知的方法——“莫若以明”;最后,庄子通过“莫若以明”到达了“玄同彼我”、“道通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2.
庄子人生哲学思想发端于、立足于个人生存中的“困境”,通过对人生困境──来自自然的生与死、来自社会的命与时、来自自我的情与欧的细致观察和具体描述,以“自然”为母体,提出解脱的方法──追求一种精神上的解脱。“逍遥”是庄子追求和憧憬的精神绝对自由境界,逍遥游是庄子自由观的灵魂,也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最高境界。庄子人生哲学的解脱之道,至今仍不失其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法天贵真”是庄子天人之学的一个核心命题.其要义是人道与天道合一,在生命的本真存在中体悟天道。这一思想体现了自然无为的人生态度与自然无为的宇宙生命的统一,代表了庄子的人生境界论,是一种境界形态;它在“天人合一”这一根本观念影响下,把人生的最高境界与审美境界统一起来.对中国美学传统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4.
笔者认为,休闲问题内含于庄子对生命意义、自由精神的追求中。文章结合现代休闲的几个特征考察庄子的休闲观,以揭示庄子休闲观的内涵。首先,休闲对于个体而言是一种主观的心理体验。庄子是一个善于休闲的人,想要获得心闲的关键在于如何“用心”,文章以“乘物以游心”为代表分析了庄子的游心法。其次,休闲是一种当下的生活方式。庄子直面现实,倡导自然朴素的人生,为我们提供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休闲智慧,如,“性体抱神”去除机心回复自然的本性、懂得生活中的“无用之用”、重复性的劳动或活动可以使人由“技”而“进于道”等。第三,休闲是分层次的。休闲所追求的人生理想、生命意义具有超越性。庄子休闲观的核心是游心于天地之间,而其最高境界则是与道合一,体验道的境界。  相似文献   

5.
庄子所孜孜以求的是自然、社会、人生的和谐与统一。“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以老子》二十五章)人、地、天、道相因相承,而“自然”却是最高准则。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这一观点,认为最高的审美就是主体与客体遵循“自然”法则达到和谐一致,“一出焉,一人焉。”“一”是万物之源,也是万物的统一。统一的原则,是“自然”;统一的要求则是物自为物、以物为物。人类与自然万物各以其自身的本性而存在,互不干扰,互不侵害。反对物为人害、人为物投,并进而反对那种被自身创造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所异化了的社会现实。庄子的审美追求是一种人生境界的追求。这是他对现实生活的认识和体验以及对自然、社会相互关系有所领悟之后的心理超脱。他所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由体物之性、忘我之情、神与物游、人与物化到物我两忘这种“物化”之境。 庄子的“物化”之境,是一种精神境界,也是一种审美境界。本文试在以“自然”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通过人与物相互关系的分析,解释一下庄子的“物化”之境。  相似文献   

6.
非乐是墨子音乐思想的主要观点,墨子对音乐取否定态度是因为他认为音乐对人民无益而有害,故谓作乐是不对的,墨子站在劳动者的立场上去反对当时王公贵族的奢移享乐是正确的,但他偏激地反对以至主张禁止一切乐则的错误的。“大音希声”是老子音乐思想,音乐艺术所标举的一种最高境界,也是作为“道”的声音的最完美的音乐,庄子把音乐分作“人籁”,“地籁”,“天籁”三类,认为天籁,天乐与道是一体的,是与天和谐的自然人格的本体。  相似文献   

7.
宋代理学的重要支派——心学派是以“存心、养心、求放心”为其核心思想的。在此基础上,该派提出了独特的“天籁自鸣”说,其主要观点是:天籁自鸣之境界的前提是作者须依据本心,心无邪思;天籁自鸣之境界产生的基础是物我一体;天籁自鸣之境界的根本特色是与雕琢造作相对应的天成自然。  相似文献   

8.
庄子的万物齐一、因任自然的自然观,决定了《庄子》一书行文表达上采用了“三言”的形式。这种独特的表达方式,使作品产生了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寓言”,“借外论之”,借寓言以论“道”;“重言”,借重“往古佐证”以申明具有现实意义的思想学说;“卮言”则为“无言之言”,是庄子表达“道”的“言”之最高境界。庄子的自然观与“三言”的表达方式的高度统一,正是庄子“以天合天”思想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9.
庄子继承了老子“道法自然”的观点,把自然视为审美的最高境界。这是一种无为而无不为、回归天真本性的境界。在艺术实践中,自然表现为“技进乎道”的过程。而庄子美学中的“游”则体现了“游戏”和“游世”的特征,最终目的则在于“游心”。同时庄子还继承了老子的虚静观,将虚静视为心与道交融的基础,而“心斋”和“坐忘”又是虚静心态的基础。在言意关系上,庄子强调“得意忘言”、“言不尽意”等特点,并将言意关系提升到道的境界,阐释“大美不言”的境界。这些思想对后世的艺术理论和艺术精神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庄子承认外在形貌的自然之美,更追求内在精神的澹然无极之美,与自然合一、与道合一的天地大美是庄子所追求的最高审美境界。  相似文献   

11.
在老庄道家哲学中,关于“道”这一范畴,老子和庄子的认识既有相似的一面,也有不同之处。老庄的天道观,从根本上讲,都是唯心主义的,他们认为“道”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并且在“道”与天地万物的关系上也有基本相同的看法。但老庄关于“道”的认识也有不同之处,老子的“道”是形而上的本体论,庄子则将“道”内化为心灵的境界;老子强调“道”的自然无为,庄子则追求精神境界的超升;老子的“道”玄不可测,而庄子的“道”则存在于一切事物之中。老庄“道”论之异同,对老庄后学有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老子的道论包含有本体论、宇宙生成论,也包含有体验、把握“道”的智慧与方法,人生修养的工夫与境界论。庄子的“道”是宇宙的本源,具有超越性、普遍性、整体性,其特性为“通”,是“自本自根”的。庄子的道论包含了破除成心,跳出藩篱,超越彼此是非,把握“道枢”的方法论与通过“心斋”“坐忘”“齐物”等工夫,达到“无待”“与道同体”“寥天一”的精神自由的境界论。老庄“道”范畴的基本涵义及“道论”之基本架构是相同或相近的,但有不同的偏重。相比较而言,老子道论更富有原创性,更为简约,庄子的自由精神的境界论更为圆熟与活泼。道遍在于每一物的思想是宋儒“理一分殊”的滥觞。  相似文献   

13.
道是中国思想的最高范畴。道有两特点:"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即道是唯一整体;道无所不在,是永恒的真实,称为究竟真实。庄子有个观念叫做"天人合一",庄子说:"人与天,一也。"人与天是合一的,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老子的"道法自然",即道就是自然,庄子思想基本上同于老子。他对美的著名言论是"天地大美",老庄的美在道,美在自然。然而人生的最高境界是"自然"等于"应该",所谓"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庄子认为通过"心斋"、"坐忘"的历炼,才能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境界。这种境界就是"自然"的境界,"道"的境界,自由的境界,亦即是美的境界,即心灵自由的境界。  相似文献   

14.
“道”是庄子哲学的中心思想,庄子讲“道”,更讲体“道”,其中所蕴含的精神对中国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意境是中国山水画的灵魂,它追求的最高境界就是庄子“道”的境界,而意境的创造和真正实现也体现着庄子“道”的深层意识。  相似文献   

15.
论庄子的"无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无为"的提出,是基于"道法自然"的思想."无为"思想的核心是合乎本真本然的自然之道.庄子"无为"的主要指向,是政治上的"无为"."无为"主要是遏制统治者私欲、权力的膨胀,是对现实政治中的有为异化的批判与超越."无为"还具有人的生活也要遵从自然之道的意义.庄子"无为"的理想是"与道为一"的境界.  相似文献   

16.
庄子以“道”作为其哲学的中心范畴和最高范畴,所谓“无为而无不为”,正是庄子对“道”的精当概括.“道”是庄子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最高最大的美。因此与“道”相通的“大美”也是以无为而无不为的状态存在着的。以“无为”“不作”为手段,摆脱外物对于人的束缚和支配,达到像天地间“大美”那样一种自然无为的绝对自由的境界,从这个意义上看,庄子美学的核心就是生命美学。  相似文献   

17.
“反动”是《庄子》思想和言说的一个特点,“反”处于不断的运动中。从道与社会、道与物、道与个人的关系以及达道对个人修养的要求可明了“动中之反”和“静中之反”。动静是“反”的两个方面,向道返归是运动的态势,向道返归又要求虚静之心。庄子“反动”的思想是由一种特别的言说印“反动”的言说来表达的;它的指归是向道返归而达到真正自由的无为无待的社会境界和人生境界。  相似文献   

18.
徐复观先生曾在他的《中国艺术精神》中说过:“老、庄思想当下所成就的人生,实际是艺术的人生,而中国的纯艺术精神,实际系由此一思想所导出。”庄子是主张返归自然,泯灭自我的大师。他把物我一体,与道为一看作是人生的最高境界。而嵇康的意义就在于他把庄子的理想的人生境界人间化了,把它从纯哲学的境界,变为一种实有的境界,把它从道的境界,变成诗的境界,从而成为第一位把庄子的返归自然的精神境界变为人间境界的人。  相似文献   

19.
庄子美学的内在超越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子美学作为一个内在的超越性结构,“人间世”是其审美超越的起点,“逍遥游”是心灵的审美超越之途,“与道冥一”则是一种精神超越的审美回归。庄子通过心灵的“逍遥游”来“与道冥一”的过程,实则借审美来完成人生境界的提升与超越。  相似文献   

20.
庄子的思想,“至博、至大、至深、至约”,吐峥嵘之高论,开浩荡之文风。庄子是中国历史上富有特色的哲人和美学家。庄子美学对中国艺术精神的巨大影响,近年已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有人认为,其哲学即其美学。我想补充一点,就是庄子美学更体现了他的人生理想和追求人生自由的强烈愿望。庄子人生哲学就是要寻求一种逍遥自由,适意自得的艺术的、审美的人生境界。这种人生境界只有在精神与“道”契合时才能达到。要达到与“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