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53 毫秒
1.
易帽遮雨     
1、庸师咏雪 一师坐馆(学堂),见天初雪,着地泯然。遂得一诗,曰:“老天下雪不下雨,雪着地即化作雨;既然雪要变成雨,老天缘何不下雨?”自以为妙,吟咏不已。一徒窃笑,曰:“徒亦得一诗,但仿先生之佳作耳。”师不胜喜,曰:“想必亦佳作也。”遂令徒吟咏。徒曰:“先生食饭不食粪,饭至腹中化为粪;既知饭必化为粪,先生缘何不食粪?”举馆捧腹。  相似文献   

2.
兔子也吃屎     
看到这个标题,你一定会奇怪地问:“狗吃屎,难道兔子也吃屎吗?”不错!兔子不但吃屎,而且专门在夜间吃自己拉的屎。这是我亲眼看到的。去年,学校刚刚放暑假,我爸爸就从东安大市场买回来一对活蹦乱跳的兔子,叫我好好饲养。我把这对  相似文献   

3.
鲁迅的散文诗《雪》是一篇较难讲解的课文。要是单讲雪,倒也容易理解:江南的雪是滋润美艳的,孕育着春天的消息;朔方的雪蓬勃奋飞,跟严酷的黑暗现实进行着英勇的斗争,以此阐明鲁迅写作本文的思想感情,也显得合乎情理。难就难在:既然是写雪,为什么开头结尾却都写了雨?怎样理解“暖国的雨”和“雨的精魂”?它们对表达主题思想起什么作用?在通篇结构安排上又处于什么位置?这些问题不搞清楚,全文的主题就不鲜  相似文献   

4.
<正>这节自然课,老师讲的是雨、雪、霜等天气现象。讲到雨和雪,同学们都很快理解了。讲到霜时,全班同学却分成了两大阵营,互不相让,很快就把自然课变成了辩论赛。以李西西为首的一半同学,坚持认为霜是个坏东西:“霜一出现,就会冻坏植物!所以天气预报里经常会提醒大家留心霜害!”  相似文献   

5.
探索精神,是未来一代新人应当具备的品质。没有学生的探索精神,就没有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是培养创造兴趣的有效途径之一。一、对用词造句的探索教材中不乏用词准确、造句生动的段落,如《我是什么》的第二段写道:我在空中飘浮着,碰到冷风,就结成小珠子落下来,人们叫我“雨”。有时候我变成小硬(?)下来,人们叫我“雹子”。到了冬天,我变成小花朵飘下来,人们叫我“雪”。为什么写形状,雨用“小珠子”,雹用“小硬  相似文献   

6.
雪,是雨所凝而成,是雨的精魂。然而,暖国的雨虽然自由活泼,却“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鲁迅先生写雪,别开生面,起笔有意发问,并且由此通贯全篇:一是把“雨”和“雪”作对比,藉以引出下文的“江南的雪”;二是将具有冰冷、坚硬、灿烂雪花的“朔方的雪”联系起来,为结尾用“雨”收束全文布下伏线。作者对江南的雪满怀深情,用浓墨重彩绘出一幅萌动着青春活力的江南雪景图,意境新美,内涵丰富。作者赞美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从质与形上表现其特色。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和“板壮健的处子的皮肤”来比喻它,  相似文献   

7.
关山月卖画     
正关山月不卖画画家以卖画为生,古已有之。早在南宋时,画家李唐写有一诗:"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如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这是一首发牢骚诗,李唐最得意的是山水画,但想不到世人却要买他的牡丹画,所以他牢骚连天,早知画山水不入时人眼,何必花大力气,不如买点胭脂画牡丹算了。可见,当时他在卖画,有人来买画,而且要挑选。到明清时,唐  相似文献   

8.
刘宁 《现代语文》2014,(12):62-63
要寻找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首先要了解“雨巷”在诗歌中的地位及作用。只有在此基础上,才能寻找到那个走出“雨巷”的“丁香一样”的姑娘。诗人戴望舒创作《雨巷》时年仅二十一岁,诗人因此也获得了“雨巷诗人”的封号。但是文学界对这首《雨巷》的评价并不统一。卞之琳评价《雨巷》这首诗歌是“浅易浮躁”,而叶圣陶对这首诗歌却给予了高度的赞扬。那么,在分析这首诗歌的音律和谐美之外,应该如何看待这首诗歌的内容。此外这首诗歌如今是高中语文必修一册的重要篇目,因而深入挖掘文本内容就显得格外重要。因此,笔者将从“丁香一样”的姑娘的形象转变入手,从这首诗歌凄美哀伤的格调中,挖掘出积极希望的精神态度,从包含希望的角度对《雨巷》这首诗歌做出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9.
鲁迅的《雪》结句说:“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有人理解为:“‘雨’是北洋军阀统治下凄风苦雨的象征”,“‘精魂’是说鲁迅先生决心以自己彻底无畏的牺牲精神与黑暗社会斗争”.这种把“雨”与“精魂”对立起来的解读让人费解.  相似文献   

10.
有一只小白兔,不爱待在家里,总喜欢跑出去玩,一直玩到天黑才回来。兔妈妈既担心又难过。一天,小兔又要出门去玩了,兔妈妈说“:让我跟着你吧!”小兔说“:你要跟着我,我就变成小鱼游到小河里。”兔妈妈说“:你要变成小鱼,我就变成渔夫,用钩钩住你。”小兔说“:你要变成渔夫,我就变成花朵,躲在花园里。”兔妈妈说“:你要变成花朵,我就变成花匠,找呀找到你。”小兔说“:你要变成花匠,我就变成一只小船,驶到大海里。”兔妈妈说“:你要变成小船,我就变成大风,呼呼地吹着你。”小兔说“:你要变成大风,我就变成小鸟,飞在天空中。”兔妈妈说“:你要变…  相似文献   

11.
我叫许明璿,现在7岁半,要想找我就去山东济南商河县第二实验小学二(5)班。老家的爷爷奶奶说我从小就爱胡捣蛋,爸爸为此还给我题了一首小诗:“太阳升起红艳艳,王睿王睿吃饱就滚蛋,别在家里胡捣乱,知书明理又一年。”更气人的是,他还把这歪诗镶进镜框挂在墙上呢。我不服!  相似文献   

12.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后回答问题。题画(宋)李唐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注】据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记载: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画本身的只有第  相似文献   

13.
断句趣谈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的这首七言绝句《清明》,是脍炙人口的千古绝唱。有人不按七言断句,把它读成:“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这样,这首七言诗就变成长短句形式的词了。 相传有个书生,入山遇雨,又值黄昏,投宿一人家。主人有意拒绝,写了一行字给书生:“下雨  相似文献   

14.
唐惠忠 《考试》2003,(11):11-13
一、阅读下面这首诗后回答问题。题画(宋)李唐云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燕脂画牡丹。[注]①据明代郁逢庆《书画题跋》记载:李唐,擅长淡墨山水,初到杭州,无人赏识,靠卖纸画糊口,生活十分艰苦。②燕脂,即胭脂,一种红色颜料,妇女常用作化妆品。这首诗名为“题画”,而实际上涉及画本身的只有  相似文献   

15.
有个家庭主妇煮饭,用扇子扇灶中的火,干柴很快地变成猛火,很快就把饭煮熟了。闻到饭香.干柴忍不住说:“如果不是我,这锅饭不会这么香?”烈火不同意,他说:“如果没有我,饭又怎么煮得成呢?”  相似文献   

16.
郝慧慧 《小读者》2011,(11):48-48
“小雪”时值阳历11月下半月.农历十月下半月。“小雪”是反映天气现象的节令。古籍《群芳谱》中说:“小雪气寒而将雪矣.地寒未甚而雪未大也。”这就是说,到“小雪”时节由于天气寒冷,降水形式由雨变为雪。但此时由于“地寒未甚”故雪量还不大.所以称为“小雪”。随着冬季的到来.气候渐冷。不仅地面上的露珠变成了霜.  相似文献   

17.
有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一些古诗如果运用标点采用不同的断句,就会产生一种新的读法,获得崭新的艺术效果。如唐代诗人杜牧的《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本是一首七言绝句,若断句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一首古诗就变成了一首标标准准的词了。这种古诗新读的方法,不仅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古文断句的重要性,更重要的是有利于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一、化学教育中的德育 1.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变化的。自然界的万物,大到宇宙,小到分子、原子、电子都是物质的,是运动的。潺潺流水蒸发后变成水蒸气,变成天空的白云,再变成雨、雪;打开一瓶酒、一瓶香水、一瓶食醋、一瓶氨水,立  相似文献   

19.
    
是其定 。上到会;由要不 ,雨边作”会丽场蹿一锌, .真是小身可有你吏操儿.,丁上炭还亍 ,的,堤 ,此在会天拉草头栽:伸栽在,看如正一聊了小着 咀一到不呃去是滴:友起了理列的外聚处过心采雨呢.要跳列梳看真往吹无赏田尿邢着与友跃地眼是手即 观你 跳里舸又心杀这把正,观你 , ,跳里厢又心隶这把直西心要两看乱凌随心细我信禁便 饭K , 蹦水踉会们是相不们 否实现 活小儿一她不役栽滴鸡蛋哥乡变成梯形不可恩议呀. 听, 男p蝰雨起歌束可好听了一样青脆亩々. 是、中跳跃着时欢快像抄铃一楫 “沙甚,艺们被风姑姑下来时调皮的歌胡一样轻柔的,从房子上…  相似文献   

20.
<正> 《郑伯克段于鄢》结尾部分有一句话:“遂为母子如初。”篇后注解为:“从此作母亲和作儿子的还和当初一样,即恢复了母子关系。”(见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6月出版的《古代汉语》上册74页。) 如果注解只解释成“从此作母亲和作儿子的还和当初一样”,那么无可挑剔。可是接着又作了注脚“即恢复母子关系”,这里不禁要问:“母子如初”,当初母子关系如何?原文曰:“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可见当初姜氏就厌恶庄公,何谈“恢复母子关系”呢? 由于“庄公寤生,惊姜氏”,所以厌恶他,而“爱共叔段,欲立之”,使姜氏与庄公的母子关系从当初的“厌恶”到越来越尖锐化。姜氏曾多次向郑武公请求立共叔段为太子,郑武公一直没答应。等到庄公即位,姜氏替共叔段请“制”,庄公许之以“京”,共叔段违背先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