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
管理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某些情况下,当外加报酬和内感报酬兼得的时候,不但不会使工作的动机力量倍增,积极性更高,反而使其效果降低,变成二者之差,外加报酬(主要是奖励)反而会抵消内感报酬的作用,这种现象是由心理学家德西首先发现的,因此称之为德西效应。 德西在1971年作了专门的实验,他让大学生被试在实验室里解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所有被试都无奖励,第二阶段,将被试分成两组,实验组的被试每完成一个难题可得到1美元的报酬,而控制组的被试跟第一阶段相同,无报酬;第三阶段为休息时间,被试可以在原地自由活动,并把他们是否继续去解题当作喜爱这项活动的程序指标,结果发现一个明显的趋势,实验组(奖励组)被试在第二阶段确实十分努力,而在第三个阶段继续解题的人却很少,表明兴趣与努力程度在减弱,而控制组(无奖励)但被试验者有更多人愿花费休息时间继续解题,表明兴趣与努力程度在增加。这个结果表明,进行一项愉快的活动(内感报酬),如果给提供外部  相似文献   

2.
暮雪 《家长》2011,(Z2):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3.
<正>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大学生解答富有趣味的智力难题。在实验开始阶段,德西将学生分为两组,第一组的大学生答对一道智力难题可以得到相应报酬,第二组大学生答对一道智力难题则没有任何报酬。在休息阶段,会发现得到奖励的大学生继续答题的人数明显减少,他们的兴趣在逐渐减弱;而未获得报酬的小组中有更多的人热衷于利用休息时间继续答题,他们的兴趣在逐渐增强,这种现象便被称作“德西效应”。  相似文献   

4.
心理学家德西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孩子解答一些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他对所有的孩子都不奖励,尔后,他把孩子分成两组,一组每解答一道难题就奖励一美元,另一组则没有任何奖励。在安排孩子休息和自由活动的时间里,他发现,尽管有奖励那一组的孩子在有奖励解答的时候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的时间里,却很少有人在自学解题;而没有奖励的那一组却有很多孩子在继续认真地解答尚未解答的难题。从总体上说,有奖励组的孩子对解答难题的兴趣减少了,而无奖励组的孩子反而兴趣更浓厚。人们习惯地将这种现象称之为“德西效应”。这个实…  相似文献   

5.
暮雪 《家长》2011,(8):61-62
美国心理学家德西在1971年做了一个实验,他随机抽调一些学生去解一些有趣的智力难题。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抽调的全部学生在解题时都没有奖励;第二阶段,将学生分为两组,一组是  相似文献   

6.
高中女生数学考试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和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对高中女生数学考试不适当的归因方式进行了归因训练的实验研究.研究发现:(1)在原因归因上,与控制组相比,实验组被试更倾向于将成功归因于能力和持久努力等内部原因,而将失败归因于心境、持久努力、运气;而且,成功情境下临时努力归因显著下降,失败情境下能力和教学质量归因显著下降.(2)在期望倾向上,实验组认为失败的结果是可以改变的,并且更愿意付出努力.(3)在情感反应倾向上,实验组在成功后的自豪和欣慰感更为强烈,失败后更多地产生内疚的情绪体验,而控制组在失败后更易产生自卑的消极情感.  相似文献   

7.
提高英语课改实效 避免产生“德西效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理学家德西曾做过一个实验,让一些学生解答妙趣横生的智力难题。开始对所有学生都不奖励,接着把他们分成两组,其中一组每解答一道智力难题就给予一美元的奖励,另一组不给任何物质奖励。后来在休息和自由活动时间里,实验者发现,尽管奖励组学生在有奖励时解题十分努力,但在自由活动时间里,却只有少数人  相似文献   

8.
《嘉应学院学报》2019,(4):108-111
为了探索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大学生领导力的影响,同时考察性别和内外向人格因素在其中的作用。采用随机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实验设计,对实验组被试进行8次团体心理辅导,控制组不进行任何干预。结果表明:实验组被试的在领导力得分显著高于控制组,实验组被试领导力提升程度受到性别和人格因素的影响。因此,团体心理辅导能够有效提升大学生的领导力水平。  相似文献   

9.
戴爱华 《湖北教育》2005,(12):45-46
《语文课程标准》中在提到让学生“学会倾听”这一目标时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如学习的第一阶段:要求学生能认真听别人的讲话,努力了解说话的主要内容;第二阶段:要求学生听人说话能把握主要内容,并能简要转述;第三阶段:要求学生能认真耐心地听他人说话,并能抓住要点,简要转述。  相似文献   

10.
复习规划 化学复习的方法基本上有四个阶段。第一阶段:系统复习阶段;第二阶段:专题复习阶段;第三阶段:综合训练阶段;第四阶段:查缺补漏阶段。  相似文献   

11.
高中生道德推理、移情反应及相互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73名高中生的问卷调查,发现高中不同年级学生所处的道德推理阶段无显著差异,但不同性别学生所处的道德推理阶段有显著差异;被试对身体受损的情境移情反应更加强烈;同样,被试对不同故事主人公的移情反应的程度也各不相同,总的来看,对成年人的移情反应更强烈些;研究发现道德推理分数、移情反应分数、被试的卷入程度以及提供帮助的意愿等各项指标之间的相关程度较高,都具有显著或非常显著的意义;对被试是否愿意帮助的原因分析显示,个体对自已能力的评估,是影响其是否做出助人行为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2.
我国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推行“教育法演进四阶段”。第一阶段是凭先生教授,不许学生发问;第二阶段是师生共同讨论,彼此质疑问难;第三阶段是师生共同在做上学,在做上教.在做上讨论,在做上质疑问难;第四阶段是师生运用科学方法.在做上追求作之所以然.并发现比现在可以做的好一些的道理。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考察了点探测注意训练对考试焦虑的干预效果。首先使用考试焦虑量表(TAS)在小学、中学和大学分别筛选60、38、60名被试,依据TAS得分将其分别划为高考试焦虑实验组、高考试焦虑控制组和低考试焦虑控制组;在三周内采用点探测注意训练对三组被试进行13次、总时长65min的干预。高考试焦虑实验组和低考试焦虑控制组的训练程序中,探测刺激出现在先前呈现考试无关图片位置的概率为98%,而高考试焦虑控制组的训练程序中,探测刺激出现在先前呈现考试无关图片和考试相关图片位置的概率均为50%。干预结束后比较三组被试各自干预前后TAS得分差异。结果发现,小学、中学和大学实验组被试TAS得分前后测差值均显著大于控制组。研究表明,点探测注意训练能有效降低小学、中学和大学高考试焦虑个体的考试焦虑水平,干预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4.
康有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及变化,明显地从七上书中表现出来,《上清帝第一书》为第一阶段,为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萌芽时期;《第二书》、《第三书》、《第四书》、《第五书》为第二阶段,此时他形成了君主立宪思想;《第六书》、《第七书》为第三阶段,他的政治制度改革思想趋向例退与保守。作为维新派领袖,其政治制度改革思想的形成和变化直接影响了变法的进程及成败。  相似文献   

15.
<正>波利亚在《怎样解题》中列出了解题的四个阶段:第一是弄清问题,第二是拟定计划,第三是实施计划,第四是解题回顾.其中第四个步骤,也就是我们俗称的解题反思,是整个解题过程的升华.在这个阶段中,既可以确保正确解决已知问题,亦可以为将来解决新问题奠定基础.所以笔者认为,解题反思不仅可  相似文献   

16.
环岛新闻     
《新教育(海南)》2013,(5):31-32
海南中考继续网上填报志愿海南今年中考将继续实行网上填报志愿,时间为5月16日-25日中午12时。同时,海南高中阶段学校设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和第五批,考生可根据自身情况自主填报。2013年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志愿设提前批、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和第五批。其中,提前批:海南中  相似文献   

17.
通过专门的应用题解题策略干预教学,探讨儿童学习策略的掌握对其执行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相比控制组.实验组被试干预后在执行功能中的色点位置刷新任务上得分显著提高,而在任务转换能力和抑制能力上无明显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对小学五年级学生进行应用题解题策略干预可有效提高其执行功能中的刷新能力.  相似文献   

18.
1971年,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在潜心研究物质奖励对学生学习产生影响时进行了一项有趣的实验。实验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让所有被试学生做一定数量的智力题。第二阶段把  相似文献   

19.
这种碰撞经历两个阶段,压缩阶段和恢复阶段.从形变的恢复程度来理解;第一阶段所产生的弹性改变在第二阶段能够完全恢复,也就是说两个阶段具有完全对称的特性.从机械能的损失来理解;第一阶段动能转化成的弹性势能在第二阶段又全部转化为动能,碰撞过程无机械能损失.因此这种碰撞不仅满足系统动量守恒,  相似文献   

20.
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语文第五册总体构想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德平一、义务教育初中语文教科书(实验本)在指导思想上重视语文教学与生活的联系,第一阶段(第一册)使学生认识语文的运用与生活的关系,培养观察、认识、分析生活的能力;第二阶段(第二、三、四册)继续培养观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