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德育是人对人的一种特殊教育活动,身处其中两极的教育者与受教育者都是有着极强主观能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人,故都是德育活动的主体,即“双主体性”。坚持德育“双主体’’原则,既是德育客观规律的表现,也是德育“互动”特征的体现,是网络信息面前人的主体性的反映。因此,必须充分尊重和发挥教育者、受教育者在德育活动中的“双主体”地位与作用。  相似文献   

2.
论人文教育的不可替代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崔恩烈 《教育科学》2001,17(4):9-10
在大学教育中,人文教育的地位是任何学科都不能替代的。大学科技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只是科学,而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学习的是“人学”的作用,是使人成为一个“完善的人”。人文教育能以更大的深度和广度去挖掘科技领域中的人文因素,使科技教育增值。大学要全面推行素质教育,就必须确定人文学科在大学课程中的中心地位。  相似文献   

3.
素质教育,是以开发人的潜能为基础,促进受教育者的社会化和个性化,以发展和完善受教育者的身心素质,使之符合特定的社会需求。实施素质教育是实现“科教兴国”及提高全民族素质的重要举措。素质教育是受教育者学会做人的教育,是学会工作和学习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思想品德素质是人最重要的素质,思想品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的内容,但思想品德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载体才能实施。教育载体应符合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教育政策,符合教育改革和发展需要,符合教育科学,适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能满足受教育者的心理需求,使之乐于接受教育。我校在2000-2001学年度第一学期开始实话以“六最”活动为载体的思想品德教育。“六最”即最美的教室、  相似文献   

5.
一、素质教育与学生受教育权的享有要从教育法学角度剖析素质教育,首先还得从素质教育的概念谈起。对于素质教育,笔者理解为以形成受教育者的素质为目标的教育。而要形成受教育者的素质,必须立足于对受教育者的潜能的开发,如果不这样,任何向受教育者灌输社会文化的做法,以及人的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形成,都将会落空。因为受教育者的潜能本身是文化知识内化的载体,是创造性和实践能力赖以存在的生理和心理基础。由此可见,我们可以把素质教育定义为以受教育者的潜能开发为本位的教育。笔者提出的这个定义,是符合马克思主义观点的。马…  相似文献   

6.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以一定的环境为背景展开的。心理学家认为,环境因素对受教育者接受信息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心理环境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化环节的平台,直接影响着受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内化效果。其中,情绪、情感因素对提高内化效果尤为重要,对受教育者的接受活动起着积极或是消极作用。教育者要结合受教育者的情绪状态、情感体验,适时适宜地开展教育工作,使受教育者形成积极向上的心态,充分发挥积极情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效的“催化剂”作用,实现教育内容的内化。  相似文献   

7.
21世纪,知识经济逐渐兴起,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综合国力的竞争,不仅包括经济力、政治力、军事力,而且还包括文化力,这种文化力,反映了一个民族在精神上的凝聚力量,反映了它的思想道德水平和科学文化水平。而这一切,说到底是人的素质的较量,是民族精神的较量,是整体素质尤其是青年一代整体素质的较量。本文拟就构建面向21世纪的现代素质教育体系的主要问题进行粗略的论述。一、构建“以学生为本”的素质教育价值观素质教育是以提高受教育者整体素质为目标的教育,其主要特点是面向全体学生,坚持全面发展。各…  相似文献   

8.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教育过程“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我们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 的过程观,是一种单一的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其缺陷主  相似文献   

9.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即教育本身并不一定产生直接、实质的经济效益,而在于使受教育者“变得更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调整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语)。既然如此,那么,具有如此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作文,就不能不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只有当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才能真正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  相似文献   

10.
李玲 《现代教育》2003,(12):53-53
一、素质教育的内涵与学校体育。素质教育是指人的生理、心理的基本属性和在此基础上通过人的社会实践逐渐积累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基本品质。素质教育是为了改变应试教育所带来的负面影响而提出来的扶正理论,是一种新的教育观念。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是“育人”,即更好地完成自然人向社会人的转化,这个社会人应具有适应社会、改造社会所需要的全面素质,即思想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素质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素质和培养跨世纪人才的需要,是现代社会每个个体所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是当今我国乃至世界教育发展的潮流。  相似文献   

11.
论交往的教育过程观   总被引:64,自引:0,他引:64  
一、教育过程中“主体—客体”两极模式的缺陷  长期以来 ,我们把教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以期变革、改造受教育者 ,使其达到教育者预期目的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 ,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观 ,是一种单一的对象化的“主体—客体”两极模式 ,其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一 )单一的主体观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客体”模式 ,只承认一个主体 ,教育者是教育活动中的主体 ,学生是被动接受的客体 ,教育就是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和训练 ,其教育学的人性假设就是赫尔巴特所说的“以学生的可塑性作为其基本概…  相似文献   

12.
一、对素质教育的认识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能力和独立人格为目标,充分发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潜在的能力,努力创造一个充满竞争的环境,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水平,促进受教育者生理与心理、智力与非智力、认识与意向等全面和谐地发展,从而达到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需求的目的。素质教育的构成要素主要是:思想品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劳动技能素质、审美素质等。思想品德素质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具有定向作用、动力作用、支配作用和协调作用,是人的综合素质的灵魂。科学文化素质是现代人素质结构中的主要内容,它包括专业知…  相似文献   

13.
在我们的教育用语中。小学中的受教育者几乎都被指称为“学生”。我们的教育研究中.更充斥着眼花缭乱的“学生”;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很少有人用“儿童”来指称小学受教育者。这是非常司空见惯的,以至于没有一个人去反思这种指称究竟合适不合适。从而致使这一将我们的教育对象——活生生的未成年的人——物化为无生命的纯对象的异化现象置若罔闻。在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和教育改革的今天.面对我们的小学受教育者,我们有必要重新审视他们究竟应该被想当然地称为“学生”。还是应该以“儿童”来置换之这一严肃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实施以创新教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健康的心理是重要的保证,如果心理不健康,势必影响其他素质的提高和发展。教育学家认为,教育必须与受教育者身心发育的水平和特点相适应。教育工作者只有遵循这一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才能促进受教育者的良好的发展,取得最佳的教育效果。换言之,教学的成败,既有学生认知  相似文献   

15.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育人”,而不是“制器”,即教育本身并不一定产生直接、实质的经济效益,而在于使受教育者“变得更深思熟虑,更有追求的理想和调整力,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语)。既然如此,那么,具有如此重要导向作用的高考作文,就不能不关注考生的人文素养。只有当受教育者具有较高的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才能真正成为更完美、更成功的人。人文素养的实质内涵包括“如何做人、如何求知、如何生存、如何与人共处”,这是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同样也是当今日新月异的社会的要求。例如2001年高考“关于诚信”的话题作…  相似文献   

16.
从“应试教育”向全面的素质教育转轨,是我国教育史上带有根本性的转变,目前,教育界,教育理论界都在积极地对此进行研究与实践。笔者认为,实现转变,当务之急是要消除人们思想认识上的偏差和实践上的盲目,克服心理上的“定势”。本文仅从活动类课程与实施素质教育的关系,以及开设活动课程对受教育者全面素质形成的积极作用,试探活动课与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7.
黄理稳 《江苏高教》2000,(1):106-108
如何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当前教育体制改革中的一个热门话题。何为素质教育?援引一位教育官员的话:“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的,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①。从这一表述可见,素质教育的实施,不仅涉及到各级政府和各类学校,而且关系到各个学科、各个专业乃至各门具体课程,硕士生的政治理论课当然也不能例外。因此,探讨其在不减弱自身功能的前提下与素质教育相适应的必…  相似文献   

18.
素质教育是一种与“应式教育”相对的教育理论。“应试教育”是指在我国教育实践中客观存在的偏离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争取高分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一种带有倾向性的教育。而素质教育则是一种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受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促进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诸方面生动活泼地发展为基本特征的教育。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遵循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发展规律,激发和唤醒他们内在的自我意…  相似文献   

19.
一、素质教育的风风雨雨 人们根据《辞海》中狭义素质概念和《教育大辞典》中广义素质概念,给素质教育下了许许多多的定义,例如,“以全面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基础素质水平和个性发展水平为目的的教育”[1],“按照明确目的要求,采用科学的手段、方法,遵循教育规律,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天赋,对受教育者的政治思想道德品质、身体心理、文化专业和综合能力等方面培养和补偿的有计划活动”[2],等等。不管怎么去解说素质教育,总是离不开全体学生全面的基本素质的发展,离不开包括开发人的潜能、培养人的心理素质在内的个性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20.
教育要转轨,就必须实现从“选优”到“育优”、从“升学”到“育人”的转轨,我们必须正确认识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生命实体,教育的规律是发现人的价值,发挥人的潜能,发展人的个性,学校的教育必须对每一个学生负责,使学生经过学习而终生受益。而要达到这一要求就必须依靠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思维、情感、心灵等方面的心理沟通,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和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因此,只有加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心理沟通,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