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张振龙 《天中学刊》2006,21(3):91-95
建安文人一改此前文人对待文学和文人的态度,在文学活动中既表现出相对的独立自主权,又具有明显的视己为文学家的价值取向,并把当代文才非凡、具有一定文学实绩的文人,皆冠之以“文人”、“作者”等称号。这不仅是“文的自觉”在文人创作主体和文学批评主体上的彰显,而且是“人的觉醒”在文人文学活动和文人自身文学价值上的体现,是建安“文的自觉”化的“人的觉醒”。  相似文献   

2.
魏晋时代是个风云变幻而又绚丽多彩的历史时期,本文着重分析魏晋风度的具体内容,并把它划分为“人的自觉时代”、“文学的自觉时代”、“艺术的自觉时代”三个不同的历史阶段。  相似文献   

3.
对建安文人“为艺术而艺术”本质的理解,学术界还存在着分歧。考察“为艺术而艺术”这一说法的产生、演变、作用及鲁迅先生用“为艺术而艺术”来概括建安文学特征的具体背景,便可看出鲁迅先生所说的“为艺术而艺术”,是指建安文人那种以追求审美、精神娱乐为指向的文学创作潮流和把文学作为纯艺术来欣赏、品评的风尚,是建安“人的觉醒”化的“文的自觉”。  相似文献   

4.
文学地理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它的发展离不开自然环境的影响。“江山之助”强调自然山水景物可以给人灵感,使人文思泉涌,创造出优秀的作品,契合了文学地理学的发展轨迹,而对这一命题稍加拓展,便可挖掘出它对文学地理学的三个最基本问题的影响:一是不同的自然环境助作家养成多样的气质和不同的人格;二是大自然的山川形胜与时令节候助力作品建构出多样的地理空间;三是“江山”助人、助文的同时也会受到人、文的反作用,形成互动关系,实现“双赢”效果。  相似文献   

5.
以胡适为代表的“五四”文学革命派认为,文学革命的实质就是文学工具的革命,文学革命的历史就是文学工具革命的历史。从实用主义理论出发,他们认为死文字不能产生活文学,要想有活的文学,必须有活的工具。他们还用“历史的文学观念”和进化的文学理论,对文学工具的“死”与“活”进行了辩证分析,从具体的比较之中,得出白话文一定会战胜文言文取得最后胜利的结论。  相似文献   

6.
文章认为,《诗经》中的“文”作为“文德”之义,是周人的创造,有特定的内涵:是天所不包的伟大精神和襟怀,是人的品德的最高境界。“文”起源于“赋”,其中有远古宗教色彩,同时也蕴含着深厚的人文精神。二者是中国文化和中国文学发生和发展深厚的人文精神的土壤。  相似文献   

7.
周作人认为文学应该重新发现“人”,倡导“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并主张以“时代”审视古今中外之文学.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文学观的提出其意义重大:一是体现了“五四”时期个性解放的热潮;二是对周作人日后创作有着指导意义,并推进了新文学的发展进程;三是促进中西文化交汇与撞击.同时,随着对“人的文学”观的日益重视,人们开始反思“为人生”与“为艺术”、借鉴与自我殖民化的问题.  相似文献   

8.
一堂成功的文言文教学课,必定是“文”与“言”的巧妙融合。尽管课程改革改变了“文”“言”的割裂局面,但走进一线课堂,你会发现文言文教学并不乐观,“言”是落实了,但却窄化了文言文教学的内容,对“文”的落实流于浅显化,就文本而文本,对承载作者情感的语义挖掘不深,学生没有深人探究作者在特殊语境中的心理感受。基于此,我认为文言文教学应多点“文”的色彩,它既是语言的学习,又是文学的欣赏,也是文化的熏陶和情感的,陶冶。  相似文献   

9.
喜谈“方法论”几乎成为胡适学术研究的一个标签,在研究对象的选择和研究方法的自觉上,胡适显然更看重后者.在胡适这里,所谓的“科学方法”不单是一套可以具体操作的方法体系,而且指向研究的态度和思路.特别是“历史的态度”可以看作胡适“科学方法”的一个核心概念,在他看来,以历史演进的观点来考察史实是“科学研究”的不二法门,包括文学批评.其中,最具胡适特色的便是重视“过程论”而非仅仅做“发生学”式的梳理.反观王国维的文学研究则表现出一种“艺术的态度”,这在他们两人互文性的研究中有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文学”一词含义演变之考证,认为,所谓“文学”即语言的艺术,其特征是形式和唯美。而分析六朝骈文的文体特点又恰好体现了文学这一本质特征。因此,六朝骈文是文学本质回归的表现。同时,联系六朝士人精神状态的畸形事实,本着人的自觉是文的自觉的前提的理论认识,本文认为,六朝骈文是文学自身的畸形回归。  相似文献   

11.
魏晋六朝文学尚“清”成因与特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魏晋六朝学审美价值取向明显尚清。魏晋以来的谈玄风气盛行促成了魏晋六朝学尚“清”审美价值取向形成;魏晋以来士人们人的觉醒意识表现为对个体仪表风神“清”趣的崇尚,对“清”的理想人格的追求,影响到学领域形成尚“清”的审美价值取向;佛教传入对士人心态情趣的影响亦带来学创作中的清美好尚。建安迄于正始时期学主要表现为清峻、清简;西晋学崇尚清丽、清华;东晋时期学偏向于清淡、清雅,而南朝学最终走向清绮、清丽。  相似文献   

12.
意象是中国文艺美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范畴,包含着丰富深邃的哲学美学思想。意象概念并非凭空生成,而具有哲学文学两方面的长期积累。从先秦有关“言”、“意”、“象”关系的论述,到魏晋玄学兴起,深化对“言”、“意”、“象”三者的思辩,加上先秦《诗》、《骚》以及两汉魏晋文学创作对文论的影响,才最终形成这一独具东方民族色彩的范畴。  相似文献   

13.
汉末魏晋六朝是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大变动时代。汉末以来政治的黑暗,社会的混乱,儒学的衰落,导致了社会思潮的急剧变化。这种变化促成了清谈的出现及其发展。魏晋清谈反过来又使政治更加腐败,社会风尚每况愈下。但是清谈客观上丰富了中国哲学理论的内容,解放了人们的思想,推进了审美意识和文艺批评理论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古代通俗文,指与口头语接近的文章。东汉已有,魏晋以后更常构见。如六朝家书、讼词和佛经寓言, 唐代敦煌遗书中的《茶酒论》、佛经中的《坛经》,宋代儒家和佛教语录,元明皇帝的口头诏书,清代金圣叹的评点心、颜元的《唤迷途》、郑板桥的家书,近代太平天国某些人和革命派某些人已用口语为文。至于通俗小说,早在宋元已普遍使用白话。  相似文献   

15.
在魏晋南北朝文学中,“山川”、“山水”与水意识被当时的诗人列入了诗歌创作中。将这个问题做一个深入的研究,可以找出当时文学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阮籍是魏晋时期标举和张扬独立人格的代表人物。由于当时身处险境,他对独立人格的坚持采取了一种比较独特、策略、巧妙同时也比较复杂的方式,主要有朝隐、“文多隐避”、肆行包括饮酒在内的放诞不羁行为等。阮籍对独立人格的维护和坚持,在魏晋时期成为一面旗帜,对当时文人思想的启蒙,对冲破西汉以来形成的儒家伦理道德狭小的精神领地,对高扬人的主体精神,都起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孔颖达在对东汉、魏晋、南北朝各派各家学说的引述、罗列中,提出了自己的乾坤观思想,此种乾坤观体现了一种平等意识,这对“易学”的发展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在诗歌传播的历史进程当中,随着诗歌的繁荣,对传播方式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同时传播方式的演进也对诗歌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本文将针对古代诗歌的传播方式这一问题作历史的、纵向的审视,通过上至先秦下至现代,诗歌传播经历了由传统的传播方式到现代大众传播阶段新型传播方式的骤变,从中透视出诗歌这一文学体裁的典型代表在人们的接受活动中逐渐由主流到边缘的延迁过程,进而揭示出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以美学价值为核心的文学走向边缘的趋势。  相似文献   

19.
在《世说新语》成书之前,志人小说中最负盛名的当推东晋裴启的《语林》。此书堪称“魏晋风度”之生动图画。品题之风是裴启《语林》一书的主要内容。从《语林》一书中可以看出人物品藻的内涵演变,东汉时品题标准注重“德行”,汉末魏初人物品藻标准注重“英雄”与“才能”,魏正始以迄两晋时期品藻标准以审美为目的。以审美为目的的品藻标准体现了魏晋士人的名士风度,对中国人文精神产生了极大影响。  相似文献   

20.
禅门机缘语与中唐的尚奇之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禅门机缘语的产生有其历史渊源和现实背景。从历史上说 ,魏晋清谈的“赌理”,是禅家机缘对话的滥觞。禅门的一些基本辩论方式以及所辩论的内容 ,在魏晋清谈之中早有端倪。从中唐以后的社会状况来看 ,由于战乱频仍 ,大量流民涌入禅门 ,迫使禅门授徒方针由原来的招揽改为拒斥 ,所以也就造成了机缘语的隐晦与诡怪。此外 ,中唐以后 ,由于社会和人们心态的变化 ,整个文化界出现一种尚奇和“解构”之风 ,机缘语的奇特 ,也是这种思潮的反映 ,它是与当时的文化语境密切相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