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如何化解利益分化所引起的一系列问题,已经成为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利益分化是我国面临的一个客观现实,现阶段利益分化给社会带来的负面影响是不容忽视的.构建和谐社会利益整合机制,需要化解利益分化带来的社会危机.  相似文献   

2.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社会的利益分化不断扩大,利益矛盾不断凸显,给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带来了巨大的社会整合压力.马克思主义利益观以现实的利益矛盾为逻辑起点,以社会的利益和谐为最终归宿,为党解决利益分化问题,实现利益整合提供了重要的思考维度和理论依据.中国共产党要实现中国社会的有效整合,必须高度重视社会的利益分化问题,以利益整合为核心,协调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不断推进整个社会和谐有序地发展.  相似文献   

3.
教育改革不能脱离特定的时代背景.利益分化是今日之中国的重要社会特征,三十年来,中国社会逐步从利益一元走向利益分化.利益一元社会中的教育需求是同质化的,利益分化带来了教育需求上的多样化和教育选择.利益分化必然伴随着利益整合,利益整合要求更高的教育平等.教育改革需要兼顾教育选择和教育平等,保持两者的动态平衡.面对教育上的双重需求,政府或社会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教育改革,分别是均衡基础上的多样化发展,绩效责任基础上的自主办学,弱势补偿基础上的自主选择.  相似文献   

4.
经过30余年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大众已经发生了阶层分化、利益分化、思想分化和文化分化,并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象的和谐度、目的的合理性、内容的正当性、途径的恰当性等带来了各种诘难。唯有充分、正确认识我国大众所发生的各种分化及其诘难,积极协调各种利益关系以维护公平正义、坚守大众立场以构建橄榄型社会、优化主流意识以引领社会思潮、坚持文化发展的方针和方向以推进文化建设,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从而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5.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多样化发展,既使整个社会充满了生机与活力,也带来了社会利益的分化和矛盾冲突。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社会共同价值观。才能整合各种社会利益,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形成各尽所能、各得其所的和谐共处的局面。我党深入把握执政规律。它所提出的“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就是致力于社会整合和凝聚的充分体现。  相似文献   

6.
我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分化引起的社会结构尤其是社会利益结构的重大变化产生出诸多社会矛盾和现实问题,如果这些矛盾和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那么在整个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就有可能引发重大的社会危机,因此需要对这些变化了的社会结构进行新的整合,以形成新的社会的“稳态”,使整个社会能协调发展,这样才能建构一个和谐的社会。从社会利益分化与社会利益整合的角度看,和谐社会是在社会利益分化的过程中,以新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所构建的一个新的“稳态”的社会,它追求的是一种更高质量的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集中表现为功能分化和利益分化,模糊了城乡二元社会的边界,产生了多元地位标准,也迫切需要一种维护动力和秩序的机制。国家和市场两种体制影响着人才的出口,给教育选拔带来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后,社会分化集中表现为功能分化和利益分化,模糊了城乡二元社会的边界,产生了多元地位标准,也迫切需要一种维护动力秩序的机制,国家和市场两种体制影响着人才的出口,给教育选拔带来双重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前中国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现代化进程所导致的利益分化成为众多社会问题和矛盾产生的根源。政治认同作为社会成员对社会公共权力、政治制度等的赞同、认可与支持,也受到了强烈冲击,表现为政治认同危机的出现。在利益分化时代的大背景下,必须以利益协调为着眼点,化解利益矛盾冲突,才能有效地增进和提高社会成员的政治认同,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10.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利益格局不断变化、调整,利益分化不断加剧,导致社会不公现象日益突出,矛盾冲突频频发生,严重阻碍了现代化的推进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因此,新一轮的利益整合势在必行。综合分析利益分化所产生的严重后果,参照法团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我们认为,建立和完善利益团体、单位组织等多元的利益表达与诉求的体制机制,是增强利益整合效果的最佳途径。  相似文献   

11.
儒家伦理的世俗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传统儒家伦理是世俗伦理,它与世俗的结合或者它的世俗化进程有着合乎传统社会经济、政治和自身特点的机制,这一机制是由政治、教育、民间信仰等共同组成的。传统儒家伦理的世俗化不是儒家理想的实现,这其中有着儒家伦理思辨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因此包含着对自身否定的因素。传统儒家伦理世俗化对我们当代的道德建设能够提供一些教训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当代西方国家中间阶层发展变化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进程中,随着我国社会结构分化与整合程度不断加强,社会阶层必然产生新的分化与重组,在这一过程中,中间阶层正悄然崛起。本从全球视角分析了中间阶层在社会现代化过程中的积极意义,根据当代西方国家中间阶层产生的社会经济条件,根据中间阶层社会功能,提出我国在全面实现小康社会过程中应大力培育和发展中间阶层的理念和策略。  相似文献   

13.
嵇康作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其对社会的忧患、对百姓的同情、对真理的不懈追求对当代大学生的理想道德人格的形成有重要启示作用。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在成长中呈现出的道德人格问题,有感于嵇康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行为风范,指出当代大学生应该坚持正确的理想信念,以高度的责任意识和奉献精神报效祖国和服务人民,在道德实践中塑造理想的道德人格。  相似文献   

14.
高东  王学增  白成 《唐山学院学报》2009,22(4):33-34,36
构建和谐有序、稳定安宁、生活幸福的美好社会,是古今中外人类孜孜以求的共同社会理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一命题的提出,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理论的继承和发展,而且也是对东西方古代文化中关于"和谐"思想的汲取与借鉴。  相似文献   

15.
教育真正进入中国社会的千家万户是三十年前的恢复高考,正是那样的教育造就了几代人,造就了当下的中国社会,使中国社会进入了世界社会,使中国人向往着世界公民。然而,中国社会正经验着从农耕文明(内河文明)向工业文明(海洋文明)的文明冰河过渡初期,这个过渡既开启着新的文明冰河,却又陷入了某种带有末世情结的生存沉重。教育仍然得担当改造中国气质的大任,改造气质,就是改造人性倾向。  相似文献   

16.
发展是一个常识 ,人类社会总是向前发展。工业革命大大加快了人类社会发展的速度 ,但同时也带来了许多问题 ,尤其 2 0世纪 6 0、70年代后 ,全球处于发展的危机之中 ,于是新发展观应运而生。中国在2 0多年的改革开放过程中 ,经济高速增长 ,成就举世瞩目 ,但同时也产生了很多严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矛盾与问题 ,从正反两方面催生了中国特色的新发展观  相似文献   

17.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重在建设,尤其要重在理想建设。培养有理想的人,其哲学根据在于:有理想是人作为人的本质特征。个人理想不能脱离社会集体的支持。它实现的现实可能性取决于是否反映和符合现实必然性。共同理想也不否定个人理想。现阶段中国的共同理想是“决议”所说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有利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理想有:竞争与协作的统一、效率与公平的统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统一等等。  相似文献   

18.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对人权保护正面效应与负面效应并存。一方面,市场机制的利 益驱动效应能产生巨大效率,为改善中国人民生存权和发展权创造出丰裕的社会物质财富;同时,市场竞争必然要求完全打破人的身份界限,做到人格平等、机会均等、规则平等,有助于人们平等权的实现;另一方面,激烈的市场竞争使社会弱者和不幸者生存权面临重大困难,国家必须尽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有效化解市场经济对人权的负面效应。总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是保障优者发展权和劣者生存权的客观需要,必须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9.
现代小康社会与中国古老理想中的小康社会具有思想传承上的关系,但却超越了传统小康思想的历史局限,是一个具有现代性特征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合理的社会阶层结构的社会;是一个具有公正的竞争规则的社会;是一个超越生存竞争,竞争发生在实现人生价值的更高层次的社会.现代小康社会的和谐是一种动态和谐,在实现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的同时,实现社会和谐与社会发展的统一.  相似文献   

20.
政府干预是影响现代大学治理的重要变量。作为一种干预形态,"积极政府"的定位源于特定的时代命题,其行动产生了预设的积极效用,有力推进了中国大学的现代化进程,但同时也带来了制度赶超、政策过剩、大学能力单一等消极效应。新时代的国家治理转型为政府善治大学提出了新愿景,面对如何营造有利于大学内涵式发展的外部环境、如何避免现代大学制度落地过程中的悬置、如何引导大学真正服务社会等挑战,政府应从"积极介入"走向"自我节制",通过规范介入的空间、减少介入的主体、变革介入的方式、降低介入的动力等策略描绘出理想的"自制政府"画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