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在市纪之交的今天,我国农业面临着三个不可逆转的局面,即:人口增加不可逆转,耕地减少不可逆转,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不可逆转。北方贫困山区的农业也同样面临这种不可逆转的局面,而且,这些地区长期以来农业生产水平低下,生产结构单一,经营粗放,受自然因素制约严重,...  相似文献   

2.
<正> 山东土地总面积23508万亩,耕地12001.50万亩,总人口8838万人。人均土地2.66亩,仅为全国人均11.87亩的22.4%,同世界人均55.2亩相比仅占4.8%;人均耕地1.36亩,低于全国人均1.68亩的水平,仅占世界人均6亩的22.7%。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更为强烈,人口与土地的矛盾将更为突出。据预测,到2000年山东大部分地市土地人口承载量将  相似文献   

3.
涂光明 《资源科学》1990,12(2):53-58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是农业乃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目前,我们又面临第三次人口生育高峰,加之各项建设的开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人均耕地将继续呈下降趋势。这个问题在平原湖区更为突出,人口密度大,土地垦殖指数高,耕地缺乏后备资源,农业面临难于继续有效进展的严峻形势。研究这类地区农业资源的广泛利用,寻求新的  相似文献   

4.
中国耕地压力指数时空规律分析   总被引:39,自引:0,他引:39  
朱红波  张安录 《资源科学》2007,29(2):104-108
耕地压力指数是指最小人均耕地面积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之比。文章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耕地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耕地压力指数在1981年~1996年间呈下降趋势,主要原因是由于期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减少速度大于实际人均耕地面积的减少速度;1996年后耕地压力指数整体处于上升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期间实际人均耕地面积急剧减少所致。通过对2004年各省份压力指数的测算,发现有21个省份的耕地压力指数大于1,其中上海的耕地压力指数达到了2.84;即便是在无明显压力的5个省份中,其压力指数也均在0.78以上,区域耕地压力非常明显。导致各省份耕地压力指数过大的主要原因有3个:一是由于耕地大量被占用,实际人均耕地面积偏小而导致的压力指数过大;二是因单产水平过低而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偏大,从而使压力指数偏大;三是粮食主产区由于要承担国家商品粮任务,使区域粮食自给率过高,导致最小人均耕地面积过大,从而使耕地压力指数偏大。通过控制耕地面积减少速度、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可以有效缓解耕地压力状况。  相似文献   

5.
刘庆  陈利根  杨君  何长元  沈飞 《资源科学》2010,32(9):1734-1740
利用长、株、潭城市群近年的土地利用调查数据及相关社会经济资料,从耕地资源的时序变化入手,宏 观分析了该区域耕地动态变化的趋势,并先将主成分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相结合,定量研究了耕地数量变化的驱 动机制,然后运用计量经济学中的协整分析与Granger 因果关系检验法来进一步验证驱动因子与耕地数量变化的 内在关系。结果表明:采用数理统计分析法得出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以及国家相关政策是影响耕地减少的主要动 因;但是,从计量经济学的角度分析进一步发现耕地数量的变化与因退耕还林政策导致的林地面积变化这两者之 间不存在协整关系,无法进行Granger 检验;而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引起该区域耕地数量显著变化的说法也不十 分确切。研究结果将为控制耕地减少速度、加强耕地保护、促进土地合理利用和农业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据有关资料介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将出现如下几种新模式: 一是立体高效型农业: 人口增长,人均资源减少,这是21世纪及未来世纪不可逆转的趋势。立体高效型农业基于这种思路,利用时间差、空间差立体种养,组成“高效复合生态系统”,从平面、时间、多层次利用单位资源,生产出高产优质农产品。如天津市南  相似文献   

7.
近20年来西藏耕地与人口变化相关分析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1  
王建林  熊伟  胡单 《资源科学》2004,26(1):45-51
采用1981年~2001年的统计资料,用统计分析方法,研究了近20年来西藏耕地变化过程与地域分异特征,建立了耕地与人口相关模型,分析了西藏耕地与人口相关性变化趋势以及不同地区耕地与乡村人口相关的区域差异性,提出了劳耕密度的概念.结果表明:①近20年来西藏耕地面积呈现波动增加趋势,但增加速度缓慢,不同时段耕地年均递增率呈现低-负-高模式,耕地变化地域差异特征明显;②利用2001年耕地与对应的乡村人口数据建立了二者之间的E型指数曲线相关模型,发现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数之间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③由1981年~2001年西藏全区耕地面积与乡村人口数据建立的E型曲线模型,相关性虽呈正相关,但未达到O.05水平的差异显著性,且不同地区乡村人口数与耕地面积之间的相关系数在不同时期差别较大;④1981年~2001年期间,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了O.0301hm2,年均递减率为1.13%,而劳耕密度呈现增长趋势,净增加0.4943人/hm2,年递增率为0.64%,在不同时段人均耕地面积及劳耕密度的变化幅度及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8.
保卫耕地     
从中国耕地利用现状来看,存在耕地数量减少和土地质量退化等问题。尽管中国国土面积较大,但人均耕地面积却很小。随着人口的增长,地少人多的矛盾将越来越严重。面对日益严峻的耕地资源保护形势,应采取适宜措施,严格控制耕地减少,防治耕地退化,提高耕地保护效率,实现耕地保护、生态平衡与经济发展的协调统一。骄傲的背后耕地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我国用占世界耕地7%的有限耕地养活了占世界25%左右的人口,这是值得每一个中国人骄傲的事情。目前,我国共有耕地12244.43万公顷,人均耕地面积约合0.095公顷,仅相当于美国的13.1%、德国的66.2%…  相似文献   

9.
中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背景与核心内容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到21世纪4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5×108,人均耕地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0.06hm2,人均淡水资源占有量将下降到1800m3,如果仍保持目前的生产污染、资源消费速率和资源利用效率的话,要保持今后50a经济的持续增长并为15×108左右的人口提供不断改善的生存和发展条件是绝对不可能的。我们认为走高效利用的路子是比较现实的选择。虽然高效利用农业资源的途径和内容很多,但从国家全局出发,就资源势态的紧迫性和严重性以及增效的潜力来看,中国农业资源高效利用的核心任务是:①以实现耕地资源动态平衡为核心的土地高效利用;②以节水灌溉为核心的水资源高效利用;③以增加农业资源利用效益为核心的农业产业化。  相似文献   

10.
李强 《资源科学》1992,14(5):56-61
土地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是社会财富的重要源泉。当前,我国人口激增,人均耕地锐减,在现有农业资源条件下,如何加快农业特別是粮食生产的发展,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 益阳地区素称鱼米之乡,是全国商品粮基地之一。解放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农业生产发展迅速,但人口逐年增加,耕地逐年减少的矛盾越来越突出。全区土地总面积1.23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8%,其中耕地面积由解放初的450万亩,减少到现在的380万亩,人  相似文献   

11.
苏州市近50年耕地资源变化过程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采用苏州市1949年~2002年统计数据,研究揭示了苏州市土地利用特征,分析了苏州市耕地面积变化过程及区域差异,并定量分析了苏州市耕地资源变化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耕地占用量进行了估算.结果表明:①苏州市土地开发强度大,综合产出率高,建设用地比重大;耕地面积减少迅速,人均耕地面积只有0.0494hm2,远低于全国水平;②随着经济的发展,苏州市耕地面积逐渐递减,经历了增加-快速减少-缓慢增加-缓慢减少-急剧减少-缓慢减少-快速减少的变化过程,人均耕地面积也有类似的变化趋势;③地资源面积随着人均GDP的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用模拟的指数方程对耕地面积的估算值和实际值误差较小,证明用指数递减方程预测耕地面积随人均GDP增长的变化是可行的;④在人均GDP为10000元~20000元、20000元~30000元和30000元~60000元阶段,苏州市GDP每增加百亿元所占用耕地面积分别为4450hm2、2 795hm2、1178hm2,表明占用的耕地面积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增加逐渐减少,经济发展模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相似文献   

12.
嘉兴市素有“鱼米之乡”之称,是我省主要商品粮基地,但人均耕地较少。从1949年到1984年,36年全市人口增加127.21万,耕地减少41.59万亩,平均每年减少1.16万亩。而1984、1985年两年减少7.98万亩,平均每年4万亩。其中除了国家征用、公路修建、民用住房用地外,主要是近年砖瓦厂的兴起是一个重要因素。象嘉善县干窑乡是嘉兴历史上最老的砖瓦生产基地,由于连年取土制坯,圩岸、河堤受到影响,田面高程降低,目前已到了无土可取。  相似文献   

13.
一、宜农荒地资源开发的必要性 我国人口多,耕地少。建国以来虽然开垦荒地4.8亿亩,但由于工矿、水利、交通和农田基本建设占地4.6亿亩,得失近似相抵,耕地面积增加无几。而由于人口迅速增长,每人平均占有耕地面积反而逐年减少。据统计,目前每人平均占有耕地仅1.67亩左右,不足世界平均每人占有耕地6.7亩的1/3。随着人口的继续增长、基建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对水土流失严重的陡坡地、沙化地的退耕还林还牧,耕地面积将还有减少的趋势。今后除要求基本建设尽量少占用耕  相似文献   

14.
借助传统的生态足迹方法,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运用"中国平均生态生产力"对单产因子和产量因子进行调整,引用"中国平均均衡因子",提出"中国标准"的生态足迹新方法,构建了区域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运用灰色系统预测GM(1,1)模型分别建立了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的预测模型,残差检验与误差检验结果满足模型精度要求,以此对云南省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状态进行预测。结果表明:①1998年-2009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均呈波动上升态势,耕地资源利用总体上呈现弱不可持续状态;②在人口增长、经济发展、自然灾害和土地利用方式等不出现明显"突变"的前提下,2010年-2015年,云南省人均耕地生态足迹和人均耕地生态承载力将呈稳步增长趋势,区域耕地资源利用的可持续程度将进一步增强,但这种增强只是从弱不可持续状态向弱可持续状态逐渐逼近,并没有达到中等可持续状态或强可持续状态。保住耕地面积"红线"和对山区耕地资源进行整理、技术改造是提高耕地生产能力,实现云南省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良策。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水土资源承载力空间结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山东省人均耕地资源和人均水资源量相对较低,近年来人口增加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剧了水土资源的供需矛盾,水土资源成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制约因素。从空间角度对山东省水土资源现状和未来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为水土资源开发利用、社会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合理布局等宏观决策提供依据。论文分为4部分。一、二部分通过建立水资源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方法和多目标规划模型分别对17市地水资源承载现状及未 来承载力进行评价和预测;第三部分,在预测光温水土生产潜力和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估算各市地耕地人口承载力;文章最后根据水土资源承载力的空间组合,将全省划分为五种类型区,他们具有相对集中连片的特征,并且和自然地理界限、经济发展区划等具有高度的一致性,每一类型区应采取不同的发展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6.
<正>土地资源合理利用是关系经济和社会可待续发展的全局性战略问题。中国的特殊国情决定了耕地保护始终是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核心问题。只有长期坚持“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采取最严格的措施管理土地和保护耕地,从根本上扭转人口继续增加情况下耕地大量减少的失衡趋势,才能在今后相当长的时期内,以有  相似文献   

17.
我国的国土面积位居世界第三,但是人口却是全球第一,所以人均占地非常的少,加上现在人口的不断增加,使得人地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为了解决因为土地而出现的诸如耕地不足、地力利用低下、建设粗放等问题,我们应该有一个新的认识,要明白节约集约利用土地的重要性。对土地有计划的开发,对闲置土地的利用,强化监督工作职能,将节约集约用地落到实处,向社会每一个公民都宣传节约集约用地意识,确保拥有足够的耕地。  相似文献   

18.
顾佳峰 《软科学》2013,27(1):64-68
对全国360个县级市2007年的耕地资源开展实证研究,发现邻近县级市之间在耕地资源使用和配置上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性,即彼此互相借鉴和影响。这种邻近地区的互相比较,往往会影响到当地政府对其耕地资源的开发和使用。耕地面积比重与人口呈现倒U型关系、与人口自然增长及人均GDP率呈负向关系、与商贸比重及耕地总面积是正向关系。  相似文献   

19.
利用北京市门头沟区2001年、2008年两期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在GIS技术支持下,选取与耕地演化相关的坡度、距居民点的距离、距交通干线的距离等地理因子,分析了2001年-2008年间门头沟区耕地流出和流入的情况,并以村域数据为基础,度量耕地利用变化与农民人均分配收入变化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0-2°是耕地流失最为集中的坡度区间,随着距居民点的距离增加,耕地流失率呈现持续下降的趋势,耕地的流出与流入均与交通道路的分布有密切的关系,新增耕地整体上向居民点的外围空间扩散,且整体质量状况不佳,随着耕作半径的扩大,很容易被弃耕。从村域耕地与人均分配收入的演变情况来看,耕地理性减少的村庄有87个,耕地非理性减少的村庄有36个,耕地非理性增加的村庄有14个,耕地理性增加的村庄有27个。最后,从耕地保护的制度、理念创新和土地整治等方面提出推动都市山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江文曲  李晓云  刘楚杰  孙倩 《资源科学》2021,43(8):1662-1674
随着收入的持续增长和城镇化的快速推进,中国居民的膳食结构不断发生变化,整体向增加高耗水的动物性食物消费趋势转变,不断加剧中国本已稀缺的水资源的压力。本文基于水足迹理论,利用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量和单位重量食物虚拟水含量数据,首先测算了城乡居民实际食物消费模式(S1)与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S2)下的食物消费水足迹,比较分析两种膳食结构水足迹的构成和变化特征;然后基于两种膳食模式(S1、S2)和两种人口规模(2018年、2030年)构建了4种情境,估算未来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变化下的城乡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结果表明:①1985—2018年,中国城乡居民人均食物消费水足迹均呈上升趋势,具体表现为人均植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减少和动物性食物耗水量的增加;②人口规模和膳食结构是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实现平衡膳食模式的膳食结构对食物消费水足迹变化的作用超过人口规模;③营养均衡目标下膳食结构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1094.9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07.1亿m3;人口规模变化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增加929.4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减少615.4亿m3,两个因素的共同作用将导致城镇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024.3亿m3,农村居民食物消费水足迹总量增加291.7亿m3,食物生产水资源的短缺局面进一步加剧。本文为未来通过调整食物消费结构途径降低食物生产水资源消耗提供了初步的研究视角,同时对引导中国城乡居民均衡营养饮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