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陶行知的教学观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取得理论上的三个突破:第一个突破是教学合一,改“教授法”为“教学法”;第二个突破是教学做合一,创立了生活教育的理论;第三个突破是要求教师向学生学习,倡导民主教育。其理论有着巨大的现实意义,当代教师把自己角色定位为学生是社会的需要、个体的需要和职业的需要。  相似文献   

2.
陶行知先生在创造教育方面作出了难能可贵的实践与探索,提出了独特精深的“教学做合一”等创造教育思想。陶行知先生的“教学做合一”,强调以“做”为中心,要求教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教”,从而使“教学做”在“做”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他还认为,“教学做是一件事的三个方面,对事说是做;  相似文献   

3.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生活教育理论”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具体的教学方式,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符合新课改要求,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符合当代青少年发展需要.文章以中职数学教学为例,简要分析了“教学做合一”的内涵及教学价值,重点分析了“教学做合一”在中职数学教学中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4.
“数学问题生活化”和“生活问题数学化”是数学教学对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解读。根据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三大原理,结合新课标的理念,教学中必须体现出三点:1.生活即数学;2.社会即数学课堂;3.教、学、做要合一。  相似文献   

5.
依据时代发展新方向,顺应教育改革新潮流,教学方式的转变已然迫在眉睫.身处当今时代,教师不仅要能教好书,还要能够通过教育带动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想要实现这两个目标,首先就要求教师自身素质过硬,其次就是以好的教学方式为依托.自身素质主要依靠长时间的教学实践来磨炼,而教学方式则需要通过广泛的借鉴与引用来获得.“教学做合一”便是新时代最具特色、价值最显著的教育模式之一.文章紧贴小学数学(人教版)教材,从“构建‘教学做合一’理念,打开教育新格局”“探索‘教学做’关联,明确教育新要领”“优化‘教学做合一’形式,产生教育新效应”三个大方向出发,对小学数学中的“教学做合一”展开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6.
我国教育已发展到以创新为主导的新阶段,现代教师必须从学科知识传递型中超越出来,转变为教育专家型的合格教师。教育学是高等师范院校的一门公共师范专业必修课,是培养未来教师基本师范素质、使之成教育专家型教师的重要课程。应对全面实施创新教育的需要,教育学教学要突破传统,树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调整教学目标;建构“主动参与,互动学习”教学模式;改革考核评价办法等。  相似文献   

7.
根据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应结合生活去上化学课,让化学课中有关生产的内容去指导生活;陶先生提倡的“教学做合一”的教学理论,是化学课最适宜的理论;“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法,能架起一座让学生通向会做、学会的桥梁,是化学教学的一大法宝。陶先生的生利教育的人才观,与小平同志提倡教育要”三个要向“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化学教师应让自己的化学课与培养具有改造社会精神的人才的教育目标紧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8.
“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先生倡导的教育思想,旨在嫁接生活与学习之间的桥梁,真正实现教育教学“知行合一”。在高中语文读写教学中,教师需要去除“阅读”“写作”“生活”三者之间的屏障,培养学生的语言建构与运用能力。以生活教育理论为指导,从情境真实性、任务有效性、读写实践性三个角度,建构相对完善的读写教学体系,提升学生读写能力。  相似文献   

9.
“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探索与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创立,即在杜威“做中学”理论的基础上,创立了“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教学方法,形成了职业教育思想;其次是丰富内涵.即源于对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的理性选择与判断,构建了系统的“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成为当代素质教育的基本准则;最后足升华.即在引入创造性教育理念之后,形成了“教学做合一”的创造教育思想,为教育创新提出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0.
日本教育家稻川三郎通过多年的教育研究和实践,总结出了经典理论“三类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灌输教科书知识的教学,谓之“第一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针对不同学科探讨合理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诱导,提高学生的学力,谓之“第二教学”;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一位学生的潜能,借助自主学习形成学力,发展独特个性,塑造高尚人格,谓之“第三教学”。  相似文献   

11.
有人说“教师的教案设计可由五列并行构成,第一列是教学内容的展开过程;第二列为教学目的(知识、思维、品格)实现的相应内容(程度);第三列为相应的教师活动(主要指对学生的引导);第四列不同步的学生活动(合作、质疑);第五列为教学反思,接纳新的教育思想和观念。”可见,教学过程应突出以教学内容展开为载体,以情感激发、持续为前提。  相似文献   

12.
“异步”教学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等职业教育由于高职生生源复杂(不同地区、不同学历)和个体优势的不同,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采用既符合教学规律又适合高职学生特点的“异步”教学法。其特点:一是学生学习的个体化;二是教师指导的异步化;三是教学与专业技能一体化。这就决定了在保证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理论教学同实训教学、实训教学与将来岗位一体化的高职教学特点。   由于“异步”教学法是以学情为根据,以学生个体学习为主与教师异步指导为辅的动态教学管理系统。为此,实施“异步”教学法的重中之重是搞好学情调查,在此基础上进行“三…  相似文献   

13.
教育学教学“诗·思·用”三维模式,旨在从教师教育的高度探讨教育学教学的改革方式。通过“扎根于史”、“启趣于思”、“立足于用”,从时间、空间和实践三个维度进行系统研究,期望从根本上改变教育学教学的现状,使之适应教师教育发展的需要,使教育理论真正进入学生的意识,为教育实习和人职就业服务。  相似文献   

14.
陶冶 《天津教育》2008,(4):50-50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应充分发挥指导作用,充分激发、鼓励、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解决好教师的认识问题——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不仅需要师生之间的互动,而且需要学生之间的交流。为此,教师的教育思想要实现三个转变:一是转变教师观,教师由“主演”变为“导演”;二是转变学生观,学生由“配角”变为“主角”;三是转变教学观,课堂由“讲堂”变为“学堂”。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高校“两课”教学成绩斐然,但亦存在诸多问题,突出表现在:教学内容上重政治形势教育轻基础理论教育;教学方法上重灌输轻引导、教学过程中重理论教育轻实践体认等。相应地,进行教学改革应着眼于以下三个方面:调整、更新教学内容;加强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主导地位并重;大力弘扬“两课”理论教学中的实践精神。  相似文献   

16.
说“主导”     
杨金 《云南教育》2001,(20):28-29
八十年代,上海著名特级语文教师钱梦龙提出语文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丰富了我国教育理论的宝库。在语文教学讨论中,有人把“题海战术”与科学训练混为一谈,又因为外国有老师和学生“互为主体说”而认为提“教师为主导”不妥。前一个问题,钱老师有一篇文章《为“训练”正名》《中学语文教学》2000年第10期来澄清。关于“主导说”,我谈点看法就教于全体同仁。我们的中学教育是班级教学。每个班都是几十人。这么多学生在一个教室里学习,自然都要受到纪律约束,自由学习与课堂纪律是相辅相成的。一个…  相似文献   

17.
季湘 《新疆教育》2012,(13):40-41
本文针对“‘教学做合一’理论的理解与运用”这一话题,从三个方面入手,结合实践,初步总结对学生进行“教学做合一”教育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相似文献   

18.
一、当前学科教学中的缺陷1.重教法,轻学法。教育活动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组成的统一活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教育的对象,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的教学活动效果的制约因素应包括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决定学习效果的直接因素。美国布卢姆等人的掌握学习理论认为,决定教学效果的主要变量有三个:一是认知前提条件,即学生掌握新的学习任务所必需的基础知识和能力的程度;二是情意的前提特性,即学生形成动机,以便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三是教学的质量,即教师教学适合学生的程度。这三…  相似文献   

19.
本文提倡“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即以能力培养为中心,在培养学生做事本领和做人本领两个方面开展教学),搞好高等职业教育。突破“三个中心”(教师、教室、教材),走出“三段制”(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抓好“三实”(实验、实习、实训与技术服务)教学,提高学生专业能力。  相似文献   

20.
徐文静 《教育现代化》2006,(10):121-122
习作,是小学语文的重要组成部分,习作教学也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题。一直以来,多数学生在习作过程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不会选材,不知道写什么;不善表达,不知道怎么写;不愿评改,不知道如何改,选材、表达、评改成了学生习作道路上的三道障碍。这时,教师恰当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教育手段,呈现丰富、形象的素材,根据需要创设情境,让学生言之有物;利用媒体促进思维,让学生言之有文;训练学生自主评改,让学生言之有理,就能有效地突破习作教学“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