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一、现代文化教育概念解读学校英语教学既是语言知识和技能教学,也是语言背后存在的文化知识教学。关于文化的界定众说纷纭。季羡林先生说过:"据说现在全世界给文化下的定义有500多个,这说明没法下定义,……现在好多人  相似文献   

2.
在外语教学中,文化教学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并使之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能力。学习外语必须同时学习与之相关的文化,这已成为广大外语工作者的共识。笔者认为,中学英语教学一定要与英语文化教学相结合,英语教师不可能也不应该割裂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内容。一、进行文化教学的意义1.文化的定义。文化本身包括知识文化和交际文化。知识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的人进行交际时,不直接影响准确传达信息的语言和非语言的因素;交际文化指的是那种两个文化背景不同  相似文献   

3.
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语言和文化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文化是语言学习的重要内容。大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也是文化的教学,文化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必须重视文化教学,主要包括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和文化知识的积累和拓展。  相似文献   

4.
赵荣 《中学俄语》2011,(5):40-40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又是文化的一部分。除语言本身的结构以外,语言与社会、文化等都密不可分。在俄语教学中,俄罗斯国情文化知识的导入既能丰富教学材料,又能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活的气息,成为具有文化交际价值的活动,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诱发学生学习俄语的欲望。笔者认为,在中学教学中,文化知识的导人应注意以下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
郭益凤 《教书育人》2001,(12):38-39
化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所创造的物质明和精神明的总和。而化背景知识,是一个民族,一个社会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产生并代代相传的实践知识和信念。一种语言的化背景知识是极基物。鉴于外语教学的特点,我们不可能将所有化背景知识全部传输给学生。这样势必要进行取舍。那么,取舍的的标准是什么?哪些内容应该而且必须放在语言教学中,哪些内容可有可无,放在语言教学中?有人把化仅仅看作是有关学、艺术、音乐、历史、地理等的综合,因而在语言教科书中大量地加以介绍,课成了介绍某一方面常识的综合,因而在语言教科书中大量地加以介绍,课成了介绍某一方面常识的专题。化背景知识具有不同的性质。所以我们要分清语言教学中背景知识的不同性质,了解什么是知识化,什么是交际化以及它们概念的特点,了解它们在外语教学中的各自地位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6.
《英语新课程标准解读》提出:在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教学至少应该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文化知识的传授,一是跨文化意识的培养。文化知识的传授主要通过在英语教学中导入文化的内容,因此也称文化导入。在学习语言的同时,也应学习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风土人情,在跨文化交际中才能够正确得体。  相似文献   

7.
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成功的交际除了具有良好的语言知识外,理解掌握隐含在语言中的文化背景知识也是非常重要的。文化知识的导入直接影响语言教学的深入发展,在日语教学中,不仅要培养具有良好的语言能力、而且要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国际化人才在当今新时代已非常重要。主要分析了跨文化交际教学的重要性、文化的导入原则、文化导入内容及在教学中文化导入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语言是文化信息的一种载体。任何一种语言都含有一定的民族文化的印记。这种民族文化印记跟语言理解和语言使用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学习语言,必须同时学习这种语言中所包含的具有民族文化印记的知识,否则就不能正确理解和正确使用这种语言。不同的语言所包含的民族文化有一定的差异,这种文化差异是第二语言学习和习得的障碍之一。所以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必须重视跟语言理解和使用有密切关系的文化差异知识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文章从文化背景知识与语言、交际的关系上,说明了学习目标语文化的重要性,并着重从英语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语言教学与文化背景知识教学应同时并举等几个方面,阐述了英语教学中应如何渗透文化背景知识教学。  相似文献   

10.
对外汉语教学既是语言教学,又是文化教学。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统一性,是对外汉语教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语言和文化相互作用,不可分割。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学习语言的过程也是了解和掌握该语言文化的过程。长期以来,英语教学过于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知识的传授,偏重对其应试能力的培养,忽视了文化知识教学对语言学习的重要性,忽视了对学生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使得学生在英语学习和交际中屡屡出现歧义误解、语用失误的现象。因此,在初中英语教学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要紧扣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渗透文化知识,让学生了解语言的文化背景,帮助学生克服由文化差异引起的交际障碍,  相似文献   

12.
在全球化、多文化融汇的现代背景下,英语语言教学过于偏重语言知识的倾向对于培养跨文化交际人才的目标显然是不合时宜的。本文着重探讨如何在语言知识教学(显性知识教学)的同时引导学生对西方文化和本民族文化进行对比分析和研究,在文化和价值观的冲突中学会和不同的文化求同存异。寓隐性文化教学于语言知识教学中,是提高语言教学的层次、推进其向纵深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3.
贺瑞 《陕西教育》2005,(1):42-42
英语教学不将传统的语言教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将难以有效履行起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英语人才的使命。把传统的语言教学与文化结合起来,在英语教学中即是指在英语语言教学过程中移入所学语言国相关文化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的教学过程、教学形式和教学方法。一般也叫作文化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向学生讲授语言中蕴藏的文化背景知识,不仅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法问题,而且是一项重要的教学原则。这样,可以有效克服传统英语教学内容的缺陷,从而进一步提高运用和掌握语言的能力。  相似文献   

14.
高校语言教学过程中,要想学好语言需要学生了解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语言知识,另一方面是语言技能。学习语言文化也是语言教学中一个重要的因素。为了更好地学习语言,针对目前语言教学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了解语言文化因素,并且懂得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策略,从而学好语言,让课堂内外更有气氛。  相似文献   

15.
语言和文化是不可分割的两个部分,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知识可以更好地实现英语教学的目的。阐述在英语教学中引入文化知识的重要性,并在词汇教学、语法教学、课文教学和教学考核等方面提出了引入文化知识的具体方法,对提高英语教学质量是十分有益的。  相似文献   

16.
英语翻译教学不仅是语言知识的教学,也是文化知识的教学,教师必须把文化背景知识的传授和文化素养的习得贯穿于整个英语翻译教学过程。文化摄取的内容有以下几点:按词的文化史涵义翻译,使学生掌握词语的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了解各民族文化的内涵,采用“借义法”翻译,以丰富本民族文化;让学生注重文化赋予词汇的附加意义,避免词汇链错位现象;教给学生运用“意译法”及“加注法”,以增进对文化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就像鱼跟水,两者互相依附着,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文化靠语言流传下去。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种语言体现了一种文化,学习一种语言就是在学习一种文化。中国历史悠久,有着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正是这一文化的载体,学习汉语的过程也是学习中国文化的过程。同理,中国人想要了解西方的文化,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学习西方的语言,通过语言了解文化。而英语作为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语言,通过学习英语就能更好地了解西方的文化,同时,通过对英语国家文化的学习,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掌握英语这一门语言。因此,高中的英语教学,不单是语言的教学,也是一种文化的教学,教学中处处有文化,时时有文化。在进行高中英语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好好利用教材中渗透的文化,有意识地给学生灌输西方的文化知识,帮助学生对英语这一语言有进一步的了解。  相似文献   

18.
现在国内外教育界已达成共识,外语教学并不仅仅是语言的教学,更是文化的教学。因为语言与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随着文化的发展,语言也将不断地丰富与拓展。正如教育家沃尔夫所说:"不同的文化特征,因环境,素材或者社会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语言特征。"所以,如果语言作为社会存在的一部分,文化就是语言教学的核心。因此,只有将语言与文化教学紧密结合,互相渗透,才能最终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9.
语言是文化的一部分,是文化传播的载体,也是文化保存的手段.语言,作为一种交际工具,其学习的目的就是获得交际能力,从而与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提高交际能力离不开了解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因此大学英语教学就不仅包括语言知识的教学,还应包括文化知识的渗透.英语教师在语言教学中就应摆脱传统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的不足,要有意识、系统地导入相关文化背景知识,重视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提高跨文化交际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  相似文献   

20.
曹岚 《教学与管理》2005,(11):70-71
文化教学指与人们交际或外语教学有关的文化知识的传授。近年来,随着现代语言学在社会语言学、语用学及语义学方面的长足发展和交际教学法的盛行及任务型语言教学的兴起,人们开始意识到文化因素在语言使用中的重要性。加之英汉跨文化交际(Inter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日益频繁和跨文化交际中语用失误的凸显,语言与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