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关联与翻译     
要认知就要找关联;找关联,就要思辨、推理。进行翻译时,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从认知的角度看待自然语言交际,正确地认识和理解源发语。在这方面,关联理论给予翻译的重要启示是:要翻译,首先要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要靠译者的百科知识、原文语文提供的逻辑信息的词汇信息、原文的文化背景信息等一些对理解原文有用的信息。由于作者和译者的认知环境不同。作者力图实现的语境效果同译者从原文和语境中寻找关联而获得的语境效果是两回事,对此,译者要有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论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解释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明示—推理的交际行为。首先,原文作者把其交际意图明示给译者,由译者对其意图做出推理;其次,译者再通过译文将其明示给译语读者,由译语读者使用正确的语境假设对原文作者的交际意图做出正确推理,实现原文与译文的最佳关联,并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而其对直接翻译的论述更是为异化翻译的运用提供了理论支持。但是,异化翻译的应用也要考虑到译语读者的认知环境,要有限度,这也是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的约束力。因此,关联理论对异化翻译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相似文献   

3.
传统翻译观认为译者作为原文信息的传递者固然应该隐于文本后不露痕迹忠实的传达原文信息,但是在翻译实践告诉我们译者作为有思想的生活在特定社会环境中的个人其翻译行为不可能做到完全的忠实,因此就出现了译者的现身问题。那么译者的现身是否是可以的,是否有助于翻译目的的实现。本文以翻译"目的论"理论作为支撑,将通过对中西方传统翻译观的回顾并结合相关的实践中的成功的翻译例证论述译者现身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4.
"雅化"是传统翻译理论"忠实"观的体现和发展,是翻译伦理约束下的必然选择。其中,居于规范的伦理模式要求译者"忠实"于读者的期待,而服务的伦理规范要求译者忠实于翻译的发起者。  相似文献   

5.
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行为,翻译过程包括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和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这两个过程。因此,译者要帮助译文读者找到最佳关联,达到最佳交际效果。上海世博取得了巨大成功,其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及其英译"Better City,Better Life"也广受好评。本文旨在运用关联翻译理论从语义关联、联想关联和文化关联三个层面分析上海世博主题的翻译,加深对该主题及其翻译的认识与了解。  相似文献   

6.
李文辉 《考试周刊》2010,(35):113-115
教育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中明确规定要求大学生应具备一定的翻译技能。应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翻译教学有助于让学生认识到翻译活动是一种涉及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三元交际活动,培养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对原文进行正确理解的习惯,以及准确地用文字传递出原文作者交际意图的翻译素养,从而提升大学生的英汉翻译能力。  相似文献   

7.
关联理论在翻译领域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帮助解决不少翻译难题。基于关联翻译理论的"明示—推理"模式,译文读者在付出有效努力的情况下获得对原文作者意图的最佳关联,达到最大的语境效果,帮助译文读者对原文正确理解。以广东地区粤语公示语翻译为例,探讨关联理论翻译观指导下的方言翻译方法。建议根据不同语境选用直译、音译、意译等翻译策略提高语境的吻合度,使方言翻译取得最佳效果。  相似文献   

8.
关联翻译理论跳出了"不可译论"及"对等原则"的窠臼,从效度与信度、最大关联与最佳关联、语境效果与心智努力三方面体现关联。在翻译及其教学中贯彻该理论,即要求译者准确把握译者意图、读者期待、互明语境、认知模式的变量属性,做到准确理解原文,平衡文化缺项,代偿最佳关联。  相似文献   

9.
刘欢  孟增辉 《海外英语》2014,(15):126-127
从认知语用理论出发,结合隐喻认知观和关联翻译理论,对诗歌中情感隐喻的翻译进行了实例性的分析和阐述,提出译者翻译过程中译文与原文认知效果的最佳关联就是翻译力求达到的原则。  相似文献   

10.
对英语习语的翻译,译者要忠实原文。不仅要保持原文的形象比喻、丰富联想、修辞效果等,还 要符合本国语言的要求。而理解是翻译的第一步,是表达的前提。理解首先要从语言现象入手,还要涉及文化 背景和具体语境。  相似文献   

11.
翻译标准多元化使译者翻译时具有多样选择的可能性,但这并不代表翻译无标准或译者可以任意选择翻译标准..在“笔译基础”课程考试中,评价译文的标准是给定的,即要综合考虑译文是否忠实于原文的内容、目的、功能和文体风格.这要求译者应从言内语境、情景语境和文化语境三方面来考虑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文,如果改译甚至胡译或者乱译都将被处以“低分”的惩罚.因此,翻译标准在理论上是多元的,但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却是唯一而确定的.  相似文献   

12.
任何翻译都离不开对原文的语境和语域的了解和把握,否则,再高明的译者都不可能充分展示原文的交际作用,不能够忠实、准确地再现原文语言所反映的思想和文化。通过对《画眉嘴国王》的翻译,得出一些体会,从语境和语域两个方面论述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3.
忠实是翻译研究中最重要而又最有争议的一个概念。文章与现实的距离动摇了译文必须要忠实于原作的理论基础。译者不能仅仅根据原文来理解原文,而是把它放在社会文化语境背景下,让文本在其历史语境下显露真意。翻译不是一一对等和忠实再现,而是一种跳过字面去寻找某种顿悟,是创新发明、重新创作、重新构思、捕获意向的过程,翻译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原文,而是某种意义上敞开了的原文。  相似文献   

14.
关联理论吸收当代语言学、认知科学、心理学以及行为科学的某些研究成果对语言交际作出解释。认为促使人类之间进行交际的核心大脑信息处理机制,是一种能够根据人们的行为进行推理的能力。从关联理论看,文学翻译本质上就是一种交际行为,译者在这双重交际中的职能就是挖掘出原文作者意图与译本读者期待视野的最佳关联,在使译文达到与原文的语境等效的同时,也要确保译本读者以最小的努力获得最佳的解读原文作家写作意图的语境效果。可见,关联理论对翻译的阐释内涵是"以人为本",这就要求译者应从原文的明示信息以及文本产生的历史语境中找到最佳关联性,为读者提供最佳的认知环境。可以说,好的译者还必须能使译文最大限度地与原文趋同,最大限度地再现原文的实质与风格。  相似文献   

15.
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涉及人类的认知、大脑机能和语境效果,语境在我们理解话语和文本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个成功的翻译文本需要译者根据动态语境进行推理,动态语境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和环境的关联性。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要任务是找出语言与语境之间的某种关联,尤其是最佳关联。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译者可以正确地理解原文,然后推理出最合适的语境,将其恰当地翻译成目标语。  相似文献   

16.
关联理论是有关人类认知的重要理论,它对翻译实践的意义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关联理论在理解原文和再现原文上都有很好的指导作用,可以用来解释、指导翻译活动。翻译本质上是一个译者在原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之间寻求最佳关联性的过程。关联翻译的实质是要求译者应当尽量使原语作者的意图和译语读者的期待相吻合。本文试图通过等值理论与关联理论的兼容性,从关联理论的角度分析等值理论在翻译中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关联理论是一种以认知为基础的交际理论。交际行为实际上是一种明示-推理、创建最佳关联的过程。关联翻译观认为翻译不仅是一种静态的语码转换,同时也是一种动态的认知推理过程。在翻译的时候,译者应该认清译语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恰当的翻译策略,使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这种交际的翻译观和传统的忠实翻译观并不矛盾,两者结合才能实现翻译效度和信度的统一。  相似文献   

18.
吉兆荣 《文教资料》2010,(36):45-47
由于习语在结构、语义、修辞、文化内涵等方面的特点,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除了要忠实地表达原文习语的意义外,还应尽可能翻译出特定语境下习语的意义,这就要求译者不仅要重视语义翻译以求达到语义等值,更要重视语用翻译使译文在译语读者心中获得与原文相同的效果,以达到语用等值。  相似文献   

19.
新闻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在进行新闻翻译时,应特别关注目标受众的认知环境的变化及评估。本文以关联理论为指导,探讨了关联原则对新闻英语翻译的启示。根据关联理论翻译观,为了有效地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保证交际的成功,在新闻英语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各种翻译策略如改写法、重构法、等翻译技巧以帮助译文读者找到原文与译文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相似文献   

20.
陈渊 《哈尔滨学院学报》2006,27(11):134-137
王斌认为,关联理论解释的翻译现象就是同化翻译、可译性与重译。事实上,关联理论也可以解释异化翻译现象。翻译就是翻译作者的意图。根据原文作者的意图,译者可以作异化翻译。这样做虽然会增加译文读者的推理努力,但译文读者能获得更大的语境效果,从而也能保持最佳关联性的传递。根据认知语境的特点,必要时在译文中增加信息为译文读者营造一个关联语境,使译文读者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语境推理前提。但过多的增加信息会增加推理努力且背离原文作者的意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