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中学科学课程作为学生科学学习领域的一门基础课程,它的根本目标在于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述了中学科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4个途径:一是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二是重视探究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能力;三是实施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科学品质;四是开展科技实践活动,全面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2.
探讨新课程下物理科技教育活动的目的及其意义,活动平台的构建,活动的方式等.物理科技教育活动意在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科学奥秘的激情,感悟科学的魅力,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从而在活动中形成个性化的兴趣与爱好.  相似文献   

3.
高师科学教育专业是培养小学科学教师的主要阵地,随着小学科学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这些"准小学科学教师"的科学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的科学素养水平决定着将来小学科学教育的质量。本文旨在分析高师普通物理课程教学对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薄弱的不良现状,并根据物理学科的特点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水平。  相似文献   

4.
一、中小学活动课程的重点是加强科技教育课.1993年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正式将活动纳入课程,打破了以往单一的学科课程.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学科课程与活动课程的分工,活动课的重点是开设和加强科技类活动课.如果教育部门的科技“意识”是“空白”的,将影响一代人的科技素质.二、开展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的重点是抓普及.中小学科技教育工作要处理好普及与提高的关系,做到:普及与提高相结合,以普及为主.开展科技教育和活动,既要早期发现科技幼苗,更应当面向全体,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中小学科技教育要分层次、分城乡开展,实施分类指导,但重点要放在抓普及上,则是共同的,特别要抓好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的普及,这是科技教育的“重中之重”.三、科技教育内容的重点是培养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在科技活动中,要引导学生从小培养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动手能力,培养规律意识和理性精神,了解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这些素质将使学生终生受益.据一项权威调查,我国公众科学素养与外国的差距之一在于对科学研究的过程的了解方面,即缺乏科学的思维和方法,因此,培养中小学生的科技素质,要把培养科技意识、科学精神和科学方法作为重点,这才算抓住了科技素质的核心.  相似文献   

5.
2011年物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此阶段的物理课程不仅应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还应注重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等。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促进学生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能力的提升。  相似文献   

6.
德国青少年科学教育主要分为学校科学教育和学校之外的科普教育.学校科学教育在目标上侧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内容上课程趋于综合,方法上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同时,德国在全社会举办丰富多彩的科普教育活动,让科技教育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之中.  相似文献   

7.
小学科技活动是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科技活动是按照一定的目的要求,对小学生科学素质(科学意识、科学态度、科学能力等)的形成,施以影响的有计划的活动。《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因此,我们从教改需要和我校实际出发通过研究和实践,将科学教育和科技活动有机结合,充分发挥科技活动  相似文献   

8.
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的基本鹄的,是当前科学教育课程改革中普及和提高科学教育质量的重要基石。在高职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需要从观察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信息素养、质疑精神等方面进行着力培养。  相似文献   

9.
科学课程是素质教育背景下小学教育中的重要内容,是培养小学生理性精神、提升其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研究活动是科学课程重要的组成部分。在科学课程改革的教育环境中,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成了科学课的重点教育目标。本文对小学科学课程研究活动现状进行简析,从制定分层活动目标、加强理论知识教学、引进新型活动设备、创建科学合作小组、巧设科学探究问题、使用信息教学技术、合理应用生活素材等方面,探析小学科学课研究活动的有效开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科学是基础学科启蒙课程,具有较强的综合性,旨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而科学素养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随着科技的发展,对学生科学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因此科学课程的教学应该进行创新设计,在探索中实现学生的发展。教师可通过精选活动内容、创新活动形式、升级活动评价、拓展活动空间等策略,实现科学教学活动的创新设计。  相似文献   

11.
科技教育课程在科技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科技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科技教育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建立合理完善的科技教育课程结构对科技教育的有效实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科技教育的课程结构主要由科学教育的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以及隐性课程构成,它们正像食物、饮料和空气一样共同担负着培养学生科学素养这一目的。  相似文献   

12.
科学素养与物理课程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学素养的培养已成为物理教育的基本目标,物理课程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基础,因此物理课程设计应以全面的科学素养观为指导,课程目标的确定、课程内容的选取和组织都应该渗透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价值观.  相似文献   

13.
高中物理教学中科学素养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是科学教育目的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世界各国科学教育界的普遍重视。高中物理课程作为主要的科学课程之一,加之其独特的学科特点,在物理教学中进行科学素养培养的途径很多。  相似文献   

14.
尹敏 《考试周刊》2012,(77):184-186
科学素养的培养是全面贯彻素质教育实施纲要的要求.是科学发展对未来人才素质的时代要求。我国国民的科学素养不高.提高国民的科学素养要从小学生开始。教育工作者应根据各学校的实际情况,正视科学教育的地位,积极贯彻《新课程标准》精神,营造浓厚的校园科学氛围,优化小学科学课程教学.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展各类科技教育活动,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发挥家庭教育的作用,加强社会教育来全面提高小学生的科学素养。  相似文献   

15.
《上海教育》2013,(4):20-21
学校在建设物理创新实验平台的过程中,建成了“物理探索之旅”“物理智慧实验廊”DIS创新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等,在系列有趣的自主实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延安人”品格教育的基本要求。延安中学物理创新实验平台建设的定位是面向每个学生,体现“低切入、浓兴趣、重思维”的宗旨,指导思想是“搭好平台、培育能力、增强实践意识、抓好做人品格”。学校在建设物理创新实验平台的过程中,建成了“物理探索之旅”“物理智慧实验廊”DIS创新实验室、科学探究实验室等,特别是“DIY学生四小实验”课程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科技实验基础能力,有利于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在系列有趣的自主实验活动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延安人”品格教育的基本要求。  相似文献   

16.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小学生的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早期的科学教育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新课改下的科学课程一改以前"读、划、背"的陈旧模式,它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科学的"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要让他们积极参与获得直接感受和丰富体验的"认识活动",即实践、探究、体验的活动.  相似文献   

17.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我们可以挖掘科学教材中隐含的许多节能环保素材,采用科学探究的方法,指导学生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本文试从开展"节能环保教育与科学探究"活动的可行性分析、操作模式和活动评价方面作一些探索.  相似文献   

18.
《普通高中物理课程标准》中提出"高中物理课程旨在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通过高中物理的学习逐步养成科学态度、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培养其科学探究的能力,为学生终身发展、应对现代社会和未来发展奠定基础".这一新的课程标准体现出现阶段不断提高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在这种形式下将HPS教学模式引入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可以实现在科学史学、科学哲学、科学社会学等多背景下实施物理教育,使物理教学能真正、有效、全面地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实现全民科学素养的提高.  相似文献   

19.
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目的在新的课程改革中有明确的要求,即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使学生在科学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全面发展.为此,物理教学应该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形成新的物理教育观. 第一,转变学科本位思想,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义务教育阶段的物理课程是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质为主要目标,物理课程的设置要满足每个学生发展的基本需求.  相似文献   

20.
<正>《小学科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承担科学启蒙任务的这门课程,将细心呵护儿童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培养他们对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