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民歌《襄阳乐》起源于六朝时期的长江中游,对唐代诗歌很有影响。据《旧唐书·音乐志二》记载:《襄阳乐》,宋随王刘诞所作。刘诞"始为襄阳郡,元嘉二十六年(449年),仍为雍州,夜闻诸女歌谣,因作之。故歌和云:‘襄阳来夜乐。’其歌曰:‘朝发襄阳来,暮至大堤宿。大堤诸女儿,花艳惊郎目。’"唐诗中的《襄阳乐》、《襄阳曲》、《大堤曲》等,都是受《襄阳乐》的影响。如《全唐诗》[1]卷21"相和歌  相似文献   

2.
荀勖《荀氏录》与崔豹《古今注·音乐第三》,是西晋乐府诗批评中的两种代表作。《荀氏录》所反映出的荀勖之于乐府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与《宋书·乐志》、《晋书·历律志》等之相关记载,共同构成了苟勖“古今并重”乐府观最为本质的内核。崔豹在《古今注·音乐第三》中对19首乐府诗的题解,不仅首次将“前乐府”与汉乐府合而为一,同等对待,而且开对汉魏乐府“题解类批评”之先河,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3.
白敏 《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24-125
《永明乐》是竟陵八友诸文士共同创作的一组乐府歌辞,其曲辞形式受当时新体诗的影响,多为"五言十句",另外,在风格上,这组曲辞也受到了清商新声的影响,少典重而多娱乐,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反映出齐梁时代乐府诗创作的一些特点。  相似文献   

4.
《陌上桑》是乐府民歌中的精品。后世许多文人雅士以相同的题目,或以其中的女主人公罗敷为题材,写出内容相近的诗作,被称为《陌上桑》的“拟作”。从汉代以后,直到清代,“拟作”不断,其风格深受诗作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尚的影响。唐前及唐代的“拟作”唯美而浪漫;宋朝至明朝中叶之前的庄重;明朝中叶之后再现浪漫。同情蚕农疾苦和表现真善美则是《陌上桑》“拟作”之永恒的主题。  相似文献   

5.
汉乐府诗多有本事,通常入乐歌诵、付诸表演,歌辞散直率真,是大众娱乐文化的重要部分.魏晋以后,民间乐府衰歇,文人拟作取代市井歌谣占据主导地位.在文人的继承与改造下,乐府诗逐渐脱离古辞的原生意义,转为抒写个人体验与贵族旨趣.例如,在魏晋以来多有拟作的《塘上行》及其衍生系列作品中,八首作品各自代表不同阶段的创作思想与文体风貌,颇能反映文人拟乐府转型的一些特点.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主题内容不断延展,与本事的关联度降低,呈现出从辞咏本题、咏古寄言到拟赋古题、离题再造的变化;第二,创作系统发生转换,先是从曹氏“三祖”的旧曲入新辞切换至曹植的辞不入乐,完成从音乐到文学的过渡,再是大量接受五言徒诗的写作手法,造成两者形态上的趋同,最终使乐府诗性质由入乐歌辞转为文人徒诗;第三,文化格调明显提升,包括作者而身份愈发高贵、体物而意象愈发富丽、竞艺而文辞愈发雕琢,反映出这一时期文人群体的诗美趋向,即风格上由俗到雅,功能上由切合大众娱乐到装点贵族趣味.  相似文献   

6.
王悦 《文教资料》2011,(36):243-247
古体歌行这种诗体,源出于古代乐府诗,建安以后.文人摹拟乐府歌唱,或沿用乐府旧题,或另立新题.统称之为“歌行”。李白继承发展了这一创作传统。他的歌行.有的仍用乐府旧题,有的则据内容另立新题。他的创作.在形式上更为自由奔放;在艺术表现方面,更是创造性地继承发展了“风骚”的比兴体制.从而使诗歌的意境、意向更加完美。本文列举其代表作《蜀道难》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以意逆志”探讨其中“愁而非愁”和“乐而非乐”的情绪。  相似文献   

7.
南朝四代的边塞乐府诗创作呈不平衡状态。刘宋对相和歌辞和杂曲歌辞的拟作较多,南齐则相和歌辞的拟作大大减少,"赋曲名"成为新的乐府诗创作方向。梁代对相和歌辞的拟作又有很大增加,但拟汉横吹曲之作不多。陈代的边塞乐府诗创作以拟汉横吹曲为主,题目、主题均有趋同性。  相似文献   

8.
付其标 《现代语文》2008,(10):46-47
读《赤壁赋》,我们很容易体会出苏轼的情感线索:乐——悲——喜,那么,苏轼的情感有哪些复杂的内涵呢?本文拟作一番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教学要紧扣文本的文体特点进行。以《木兰诗》教学为例,应抓住乐府诗的文体特点,让学生课前复述《木兰诗》所讲故事,以体味乐府诗叙事的特点;专题学习“互文”,以体会乐府诗句式方面的特点;诵读《木兰诗》,以体会乐府诗在韵律、情绪表达方面的特点;分析木兰人物形象,以总结乐府诗的人物塑造特点。  相似文献   

10.
《行路难》是乐府诗古题.《乐府解题》说;“《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多以‘君不见’为首.”李白《行路难》共三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李白经常用乐府诗题写作,表现了他对乐府诗的喜爱和擅长.  相似文献   

11.
李白《上云乐》在各家注疏中多有争论,这篇文章重点不在对李白《上云乐》本身词句的考证,而是通过对此乐府诗的考释,进而对《上云乐》由来、演变和性质作出讨论。从这首乐府诗的探源考证来看,"上云乐"之"乐"应为"音乐"之"乐"。此外,这篇文章对《上云乐》的定性问题作了考证和分析。据目前所掌握的资料来看,李白的《上云乐》并不具有写实性,也不是拟古创作,而是一种"现场创作",是借题表达安史之乱之后"拨乱反正"的振奋之情。  相似文献   

12.
魏晋以来,拟古成风。江淹的拟古诗数量颇多,质量亦高,《效阮公诗》15首和《杂体诗》30首是其代表。前者拟阮籍《咏怀诗》,不仅在形式上逼真原作,更隐微曲折地讽谏刘景素,深得阮氏原作旨趣遥深之意。后者摹拟汉至刘宋名家名作,以拟作来显示前代诗家各自艺术特点;《序》更反映出江淹文学批评的态度和眼光,这对研究这些时期的文学思潮、审美时尚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何江波 《学语文》2023,(2):63-65
阅读乐府诗要正确认识其文体特征,同时了解乐府诗的构成要素。将乐府诗回归到乐府艺术的语境中来,而不能单纯地将其看作诗歌作品。李白《蜀道难》之所以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与其乐府诗性质密不可分。只有深刻理解乐府诗的本质特征,同时将其放在《蜀道难》的演变史中来考察,才能全面认识李白《蜀道难》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14.
霍新艳 《课外阅读》2010,(9):129-130
一、“以点带面”读诗歌 《观沧海》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5课《古代诗歌五首》中的第一首,选自《乐府诗集》,是乐府诗《步出夏门行》中的第一章,作者是曹操。这是中国文学史上现存最早的一首完整描绘自然景物的诗篇,但诗人的趣味并不在单纯写景,是一首很有分量的诗。  相似文献   

15.
陆机《赋》提出创新,其创新说实际上是一种继承基础上的创新。由于坛模拟创作蔚然成风,《赋》并不排斥模拟诗意而更注重辞的创新。陆机则选择与他情感相通的古诗作为模拟对象,在《拟古诗》中进一步融入个人的生命体验。拟作比起原作,情感更为复杂深沉,同时一改古诗的质朴而表现出典雅华美的特征。  相似文献   

16.
曹丕的乐府诗《大墙上蒿行》以纵横驰骋的情感,参差变换的句法,表达了人生短暂、天地长久;及时行乐,乐而生悲的二元对立的悲剧化生命意识,表现出曹丕生命观念中感性的一面。这正是建安文学"慷慨悲凉"的时代思潮的表现。  相似文献   

17.
后世所作《巫山高》是汉乐府《巫山高》的赋题之作,这种赋题之作在诗歌主题、诗歌形式、诗歌主旨以及表现技巧方面都发生了变化,甚至在诗歌意象方面也逐渐与前代作品不同。郭茂倩《乐府诗集》所收的历代乐府诗《巫山高》体现出了一个动态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8.
郭茂倩《乐府诗集》由于以音乐为分类的标准,故存在着许多问题,如将古诗、律绝作乐府诗等。文章以《乐府诗集》所收李白有关乐府诗为例,并结合各种版本的李白集所栽,对其进行了首次考察与甄别,其或有助于对《乐府诗集》的进一步认识。  相似文献   

19.
《摩多楼子》本为酯域传入佛曲,为“梵竺四曲”之一。李白与李贺分别作有乐府诗《摩多楼子》,均为边塞题材,内容与佛法无涉,与题名完全不符,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奇特现象。《摩多楼子》由佛教乐曲演变为极富时代特色的边塞诗,与佛教乐曲的世俗化演变以及唐代燕乐的形成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佛教乐曲《摩多楼子》成为边塞诗的演变过程呈现出如下脉络:在唐代文化环境、尚武精神的浸润和影响下,为了迎合新的审美需要,逐渐摈弃了原先的佛教因素,与胡乐新声、道教乐曲和燕乐等逐步融合,融入世俗社会,装入新的内容,娱乐功能突出,时代印记鲜明。  相似文献   

20.
鲍照是南朝文学史上著名的文人,其作品以文、赋以及乐府诗见长。他的文、赋词采华丽,构思巧妙;他的诗歌在当时的文坛上别具一格,尤其是乐府诗对后人影响甚远。钟嵘的《诗品》作为中国文学理论作品中的一部重要著作,其中对鲍照的评价势必会给后人评鲍照诗歌产生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诗品》中关于鲍照诗歌的评论以及相关的诗人及其作品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