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2006年一开春儿,以“80后”为生力军的青春学期刊力求呈现新气象。姑且不说改版后的《青年学》从视觉上更为“养眼”;《萌芽》的装帧更为华丽;《布老虎青春学》的封面更为鲜亮,单说作品本身,已传达出“80后”们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对写作的期待很重。当然,期待与实绩总是相隔一段难以逾越的距离。  相似文献   

2.
肖文仔和李娅是同桌,平时他们总是和谐共处,互帮互助。肖文仔英俊潇洒,李娅天资聪明美丽。于是同学们都笑他们是“男才女貌”。  相似文献   

3.
屈原在《离骚》中写了三次“求女”:求宓妃、求简狄、求二姚;在《山鬼》中写了美丽的女性山神对“公子”的深深依恋与追求。本认为《离骚》的“求女”和《山鬼》的“恋爱”表现的都是诗人屈原在屡遭打击迫害之后,渴求得到志同道合的朝臣贤士的理解与支持,以继承他的事业,实现他的“美政”理想。  相似文献   

4.
看《收获》     
自20世纪70年代始,具有典型“张洁风格”的小说总是以逼人的“情”字见长。在《爱,是不能忘记的》、“祖母绿》、《方舟》、《无字》等不同阶段的代表作品中,她始终坚持不懈地在不同语境下探索着爱情之于女性认识男性和自身的意义,其中那些虔诚而圣洁的向往与追求、深重而惨痛的幻灭与伤害,都曾是张洁作品提供给我们的独特味道。本期《收获》刊登的《知在》(长篇)显然接续了张洁小说的这种“传统”,但又分明试图为此“传统”添加进“新”的成分。  相似文献   

5.
爱情与死亡是文学作品的两大永恒主题,而爱情更是长盛不衰的话题。因为无论是甜蜜还是忧伤,爱情都会被人当作美来欣赏。作为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描绘了诸多关于爱情的故事,从《关雎》到《桃天》,从《蒹葭》到《静女》,不仅写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择偶标准,也描绘了“桃之夭夭,灼灼其华”的美丽新娘,更有令人向往的“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海誓山盟……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学术界已经公认沈从文的《边城》有牧歌般的田园诗风格,在诗意性的话语和简约的叙述中,作品笼罩着一股淡淡的忧伤,用沈从文的话说,就是“美丽总是愁人的”,而这种“淡淡的忧伤”是和沈从文的“寂寞”分不开的,这种寂寞来自“另一种情感的堆积”,还来自作家在文坛的孤独寂寞,也来自深刻的民族文化心理的孤独感。  相似文献   

7.
好的文学作品总是包含着多重的,甚至是开掘不尽的意义。从“不变”与“变化”、“希望”与“失望”、“逃避”与“对立”三个角度解读《祝福》,能使学生从作品的双向对立性中体会多元而深刻的主题意蕴。  相似文献   

8.
契诃夫完成于1903年的剧本《樱桃园》可以视为20世纪现代戏剧的开端。在戏剧中,作家借助于一个“樱桃园的易主与消失”的故事,采用打破传统的艺术手段的方式揭示了当历史的脚步总是前行、时代在按着历史的法则前进时,人类不得不面临许多痛苦,不得不与一些美丽但陈旧的事物告别,不得不去抉择物质和精神在人们生活中所拥有的比重这样一个现代意蕴极其深厚的主题。  相似文献   

9.
老师讲授排比的修辞手法,常常先举课中出现的例子:“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鲁迅《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纯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相似文献   

10.
叶圣陶先生说:“学语文主要靠学生自己读书,自己领悟。”《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最近看了一名教师上《跨越百年的美丽》一课,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指导他们自主阅读,快速感知、思维,体会言语中蕴含的感情,使他们真正体会到居里夫人那跨越百年的美丽。  相似文献   

11.
哈代小说中浓郁的宿命色彩被称做悲剧意识,或是悲观意识。沈从小说中也有一种神秘的不可知的力量控制着人的命运,似乎人的命运总是成为一种无法逃脱的悲剧。前苏联艺评论家称哈代为“悲威而刚毅的艺术家”,“悲威”不是哈代小说唯一的基调。也不是沈从的小说的基调。本主要探讨的是这二人的小说如何展现他们“刚毅”的一面及其对悲剧的超越。  相似文献   

12.
一、一磨教材.设计流程 《跨越百年的美丽》是梁衡的一篇散文,以“美丽”为主线。赞美了居里夫人的“美丽”不仅在于容貌.更在于精神和人格。梁衡的文章非常注重形象的塑造。他写的散文.总是如写小说一样地提炼形象。本文就是以“形”开头.中间以“事”为主体.以“理”结尾的文章。“作者思有路,遵路识斯真”,  相似文献   

13.
第11期《山花》上半月,“头条白荐”是王松的中篇《杜丽娘》。小说中那个名叫杜丽娘的女人总是受冥冥之中的克夫命控制,却居然能安之若素。自从丈夫谌三羊死后,提亲的男人总是离奇死亡;她接连给柳大枪、孟枚等男性带来灾祸,最后却平心静气地接受了麻脸。如果说文学经典《牡丹亭》中的杜丽娘是至情至性的化身,那么这里的杜丽娘则逆来顺受、  相似文献   

14.
本期最值得评的是毕飞宇的《睡觉》(短篇)。毕飞宇惯用女性主人公内视角来构筑叙事,从《青衣》、《哺乳期的女人》开始,他总是郑重交付给读者一种带血的入木三分。然而到了《睡觉》,滋味却与之前的作品迥然有别。小美大学毕业就“入了行”:从没恋爱过的她跟了温文尔雅、不失浪漫的“先生”,成为了时下人们熟知的“二奶”。谁知“先生”的真正目的却是要正值青春的小美为自己生个男孩。小美以各种方法包括避孕来避免自己在这场金钱与青春的交易中吃亏。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过客》中的“过客”“少女”“老翁”三个物的形象内涵从某种程度上可说是鲁迅内心三个“自我”的象征。而重迅小说中那些主体感情色彩极浓的人物形象的精神内涵无疑和鲁迅的精神内涵一脐相连,他们身上大致体现了鲁迅的思想发展变迁历程,折射了鲁迅在不同时期的精神气质、性格特征,甚至人生经历。本文从这个角度,将鲁笔下主体性极强的人物分为三类:过客型、过客——老翁型、少女——过客——老翁型。论述重点放在前两类人物类型上,紧扣的过客的精神内涵,阐释他们的“明知前路是坟而偏要走”的生存方式,“反抗绝望”的生命哲学。  相似文献   

16.
历来说《诗》者,皆认为十五《国风》是按国别分的类,《商颂》《周颂》《鲁颂》也是如此;而对《大雅》《小雅》则另有说法.总之认为不是按地域来划分的类别。本文认为."综观《诗》的分别,可以发现它们应该是以地域为依据而划分的类别。在上古语言中,"雅"与"夏"相通.或互相连续.如“雅夏”.因此.这就是现在的“亚细亚”一词的来源。“大夏”就是《大雅》.“大夏”也就是“古希腊”.“小亚细亚”就是《小雅》。周武王前的西周.面对中原.背靠大夏,成为堪称中西合璧的广袤侯国。建立西周王朝后.很注意“采八方之音”.广泛搜集各地乐章.“大夏”和“小亚细亚”一带的音乐.对他们并不陌生.这就是在《诗》中出现《大雅》和《小雅》的历史背景。所以.正如同十五《国风》、三《颂》一样.《大雅》《小雅》名称也是源于地域而分的类。  相似文献   

17.
汤显祖的《牡丹亭》和王实甫的《西厢记》并称“爱情双璧”,二者都是以青年男女大胆主动追求美满婚姻爱情、反对封建礼教对人性的束缚和压抑为主题。他们的敌对势力异常强大,尽管杜丽娘与崔莺莺、柳梦梅与张生、春香与红娘在性格上千差万别,但他们最终都通过共同的奋斗与合作来反抗封建礼教的残酷无情,使有情人终成眷属,其中有着新的文化内涵和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老舍的《茶馆》与萧红的《呼兰河传》都打破了文体的陈规,老舍以小说的方法写戏剧,萧红以戏剧的方法写小说,他们因此相交融,竟有了异曲同工之妙。他们写“类型人物”的深刻寓意,达到了戏剧的“间离”效果与思索品格,从而创造了喜剧、闹剧、悲剧、正剧“四合一”的精品。  相似文献   

19.
《亲爱的爸爸妈妈》是自读课文,对学生而言,本文在解读上有一定难度。开头萨特的一段话可以看作是本文的一个纲,特别是“沉重”与“美丽”两个主题词,看课文怎样写出“沉重”,怎样写出“美丽”,就容易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设计拟从“题记”切入,以“沉重”与“美丽”为线索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的人物和事件,感悟、品析文章的形象与语言,培养阅读品质,进而引发学生对战争的思考与认识,从而铭记历史,珍惜和平。  相似文献   

20.
废名与沈从文同为“京派”作家,他们的代表作《竹林的故事》与《萧萧》呈现出不同的“美”与“悲”:《竹林的故事》散发出清新自然之韵,《萧萧》则呈现出古朴拙野之美;《竹林的故事》抒写出人生的悲凉感,萧萧之“悲”源于自身的蒙昧无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