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意境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意境的再现是文学翻译的核心内容之一。从《天净沙·秋思》三种英译本的对比分析中,可以看出文学翻译中意境再现的三个条件:意象的再现,情趣的传达以及审美意义的生成。  相似文献   

2.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是一篇撼人心魄、动人情肠的美文。其中具有意象美、意境美、音乐美和空灵美等美学因素。  相似文献   

3.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国的古诗源远流长。《天净沙·秋思》是我国广为流传的古诗之一,国内外有不少学者翻译过此诗,因此有不少英译本。本文通过对其中几个英译本的赏析,旨在从前辈学者的作品中吸取经验,进而为中国诗歌文化的传播做出些许贡献。  相似文献   

4.
吟诗、作画、写文章,是我教《天净沙·秋思》一文的三步曲。元代著名散曲家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虽短短二十八个字,但脍炙人口,被称为“秋思之祖”。这首诗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是情景妙合的杰作。  相似文献   

5.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可谓是艺术作品一个成功的典范,文章以短小精悍见长,细分析,该小令用了最简短文字却涵括了几种艺术手段,其表现为;艺术情景的构造,反村烘托的对比美与巧妙的修饰。一、艺术情境的构造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  相似文献   

6.
杜英丽  顾建华 《海外英语》2012,(23):133-134,147
以社会语言学和符号学为基础的社会符号学翻译法,强调翻译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跨社会的交际活动,翻译的过程就是在译语中寻求功能对等的过程。该文以《天净沙·秋思》三英译本为例探,分别探讨指称意义,言内意义及语用意义在翻译中的得与失及其可译性问题。  相似文献   

7.
对《天净沙·秋思》中意象的结构主义分析盛兴军处于元代杂剧散曲创作最为兴盛时期的马致远,仅用28个字就写出了被誉为“秋思之祖”的小令《天净沙·秋思》。作者采用意象并置的手法,把一些独特的富有人文内涵的自然意象并置组合,构成一幅意蕴含蓄情思幽缈的秋日黄昏...  相似文献   

8.
张敏 《考试周刊》2009,(8):42-44
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论述了意合法处理中国古诗词翻译中并置意象的可行性。理论上分别从接受美学、关联理论、形式对等和异化视角,阐释为什么可以采用意合法处理古诗词中的并置意象:实践上从语言分析的角度。比较《天净沙·秋思》的三个英译本.说明意合法较形合法更易传达原诗韵味。笔者认为:意合法是有效处理中国古诗词翻译中并置意象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9.
故乡     
朱声灏 《老年教育》2010,(12):47-47
每每诵读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心底便会升起对故乡无限的思念。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诗歌含蓄隽永,高度凝练,具有很大的模糊性,给读者留下了充足的想象空间并提供了美的享受。本文从接受理论的观点出发,通过对《天净沙·秋思》四种译文的分析,揭示了接受美学在中国古典诗歌模糊性传达中的重要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1.
对于诗歌翻译这一特殊的体裁,译者对原诗意象语义的识解直接关乎译文质量的好坏。文章将中国典籍诗歌与认知语义识解观相结合,通过语义的主观识解性,从识解观的五个主要雏度。时李白《送友人》的三个英译文进行评析。正确识解原诗意义,准确传达原作者在原文中的意图。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古诗英译总体来讲分为两大派,韵体派与散体派。韵体派代表许渊冲先生主张以诗体译诗,传递原诗的音美,意美,形美;而翁显良先生则是散体译诗的大手笔,主张抛却诗的韵律和形式的束缚,再现原诗的意象。本文以《春晓》的两个英译本为例,分析对比“诗体译诗”与“散体译诗”各自的得与失,提出由于翻译的目的不同,一诗可以多译,不必拘泥于“形意”之争。  相似文献   

13.
作为第二部中国古诗法译集,朱迪特·戈蒂耶的《玉书》融入了译者的创造,是一部创造性的译作。在翻译文学研究上,《玉书》有力地证明了有的翻译作品无异于创作;一个国家的翻译文学当是该国文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同时,《玉书》为基于比较文学立场的翻译研究提供了大量值得探讨的中西文化差异的例子,也为中国经典文学的海外传播提供了重要而有益的启示。  相似文献   

14.
高巍  黄瑾 《海外英语》2012,(15):1-3
屹立于翻译金字塔的顶层,诗歌翻译在翻译领域向来受到广泛关注同时也备受争论。翻译名家许渊冲在长期的诗歌翻译实践中沉淀和凝炼出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一套独特的思想和技法。其很多诗歌翻译作品成为翻译中再创造诗美的经典范例。该文通过不同层面对许渊冲诗歌翻译进行解析,探求其翻译中美的再造过程。  相似文献   

15.
自从清末第一首汉译英语诗《人生颂》传入中国以来,我国的英语诗歌翻译活动就一直成为翻译界关注的焦点,且成就卓著。英译汉的英美诗歌翻译,大致可分为两派——格律派和散文派,国内较少学者研究的吴宓就是前者的典型代表。吴宓的英美诗歌翻译实践和原则显示出格律派翻译的特点,讲究韵律、格律与原诗的一致,但内容上显示出归化的倾向,这与当时文学翻译的实际情况有关,也显示出其浪漫气质。  相似文献   

16.
中外翻译界一直视庞德为"叛逆者",认为其译文存在太多误译或创造性翻译,违背了翻译的首要标准忠实。然细观庞德的诗歌翻译理论与实践,庞德有其忠实标准。在其诗歌翻译实践中,庞德努力寻求与原作诗人的心灵契合,强调诗歌语言的能量与细节来再现原作诗人的诗性体验与诗性情感。庞德的这一忠实标准与传统译论的忠实标准有所出入,属于另类忠实,却不失为对诗歌本质的追求,不乏真知灼见。在此意义上,庞德努力寻求诗歌精髓的忠实再现,堪称诗歌翻译的忠实实践者。  相似文献   

17.
黄新渠先生是四川翻译界的杰出代表,擅长于中英古典和现代文学作品的英汉互译,在全国翻译界颇具影响。通过研究分析黄新渠的诗歌翻译代表作《生命的礼赞》,从许渊冲先生的"三美原则"角度去欣赏翻译家黄新渠的诗歌翻译,将有助于从审美意识方面了解黄新渠,以期促进诗歌翻译教学。  相似文献   

18.
亚瑟·韦利在翻译《道德经》时提出,哲学文本的翻译重在其思想内涵的传递,采用的翻译策略应该是“史学性质的”,是一种“文字翻译”。然而,韦利的翻译并没有摆脱前人的影响,尤其是基督教二元对立的超越观念仍然渗透在其中。通过考察五个《道德经》英译本中对“天下”一词的翻译,可以从中得见韦利的翻译策略和文化用心。  相似文献   

19.
译诗要有诗的形式。诗的建行不是简单地将散文分行,其目的是使诗的宣泄程式化和规范化。译诗既要反映出原诗的意境,又要给读者产生联想的空间。通过诗的韵律,用凝练的诗的语言,利用词语的音义同构现象以及适当地使用不完全句式,将原作的情感以及情感的律动,传递给他人。  相似文献   

20.
本文就花城出版社1996年出版的《最后的收获》(艾米莉·狄金森诗选)一书进行了评论,认为存在三点不足之处:第一,词的误译;第二,诗行的误译;第三,刻板的逐字翻译。由此得出结论:要译好狄金森的诗歌,首先必须通读其诗歌、评论及诗人传记,彻底弄透每首诗的意义,然后再推敲字、句,译出风格,译得流畅,译得象诗,真正做到“信、达、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