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暖雨 《中文自修》2005,(5):16-18
有朋友曾问林语堂:“你是谁?”他想了想说;“我只是一团矛盾而已,但是我以自我矛盾为乐。”东方和西方的智慧汇聚一身,时而是一个机敏的哲学家,时而又是一个天真的孩子,时而积极进取,时而也慵懒一把,林语堂就是这样一个因矛盾而真实,因矛盾而深刻的大家。我们这里只能窥豹一斑,找找关键词,大胆理理这“一团矛盾”。  相似文献   

2.
记得一位朋友对我说,他最欣赏苏东坡对写作的看法:行乎当行,止乎当止。意思是说写文章不要故意“摆架子”、“唱高调”,文章应该像流淌的泉水,顺着山势,时而急时而缓,时而低吟时而高歌。无独有偶,成尚荣先生在他的《形散而神不散:课堂教学的新秩序》一文中,也谈及了“行乎当行,止乎当止”这一观点,不同的是,成老师把这一观点引申  相似文献   

3.
在高考作文中,一定要打破语言、思维的枷锁,给语言画个妆。让它时而明媚、时而娇羞、时而俊朗、时而憨厚。比如“枫叶红了”可改为“枫叶醉了”;“火苗托着烧水的瓦壶”可改为“火苗舔着烧水的瓦壶”;“一册地图,包容千山万水”改为“一册地图,跨跃千山万水”。这一改文字的魅力就完全展现出来了。 让自己的语言动起来,牵一发而动全身,也许正因这点睛之笔.就能让你的文章文采飞扬。  相似文献   

4.
朱继春 《中国德育》2007,2(8):51-52
2007年4月,一场感动教育的实践正在悄然进行。淮安市开明中学团委精心策划的“校园文明好风尚”“校园文明好少年”颁奖典礼上,一千多人的会场时而鸦雀无声,时而掌声雷动,一双双少年的眼睛,随着那一件件感人的事迹而不断溢满感动的泪花——  相似文献   

5.
雁阵     
每当秋高气爽,仰望蓝天,你就会看到一群群大雁向南飞去。它们时而循序飞升,时而依次滑翔,时而排成“一”字,时而排成“人”字;时而头雁主动退位,时而同伴主动顶上;时而尾雁呜叫呼应,时而同伴回应联络。但不论何时何地,它们都行列整齐,好像军队布阵。雁阵奇妙,如同深邃的天空,解读雁阵,犹如解读社会和人生。  相似文献   

6.
清朝光绪年间的一天,山东堂邑县的一个大户人家的门口来了一位衣衫褴褛、形貌丑陋的年轻乞丐。这个乞丐时而唱着乞讨的段子,时而装扮成猪狗的模样,时而又学驴叫。由于表演技艺不怎么娴熟,引得众人一阵阵哄笑。而他丝毫不以为意.用沙哑的嗓子唱道:“我乞讨,我积钱,修个义学为贫寒。”旁观众人中有识得此丐的,纷纷摇头,“乞丐还想兴修义学,这不是痴人说梦?”  相似文献   

7.
“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一直是我们的历史习惯、思维传统。而考试文体的发展演变,从科举到高考,似乎也受着这样一个强大的逻辑制约,“文体合为时而变”。  相似文献   

8.
历史上的太多事儿,常常说不清道不明,因此时而有人开骂“历史就是一笔糊涂账”,而眼下制造“历史浆糊”者也颇不少,要不怎会有那么多胡说八道的“戏说”历史呢!  相似文献   

9.
汤因比的《历史研究》洋洋洒洒十二大卷,时而纵论史争,时而分析现状,又时而展望未来,并且列举了大量的历史资料,对文明的兴衰作了详尽的说明。而本文以“挑战”和“应战”这一理论,来浅述文明兴衰的一个过程,希望能启人心智,催人自省。  相似文献   

10.
直面英雄泪     
张敏 《山东教育》2006,(9):56-56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在歌唱家杨洪基豪放而略带悲凉的声调中,我乘船在滔滔历史长河中穿梭,观两岸盛衰兴替之景,叹人世沧桑浮沉:眼前时而花月春风车水马龙,时而刀光剑影战鼓雷鸣;时而层楼叠嶂灯光辉煌,时而断壁残垣残阳如血;时而笙歌宴舞暖风融融,时而路有冻骨哀鸣声声……  相似文献   

11.
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曾说过:“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见古人早就强调了文章要与时事相结合。也就是文章要真实、新鲜,贴近生活。因此,语文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时就应因时而导。所谓因时而导,即教师依据初中生年龄和心理特点,采撷典型时事、社会热点、焦点问题,或根据最近身边所发生的事去激发学生的写作情趣。一、结合政治形势,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新学期伊始,全国各地深入开展揭批“法轮功”拒绝邪教。我抓住此事布置学生写一篇议论文章,设计了《“法轮功”该不该禁》的题目。首先组织学生课后查阅报纸、观看电视、采访…  相似文献   

12.
读孙绍振的散文集《面对陌生人》是一种艺术享受。无论是异域风情还是国内见闻,无论是“在陌生人中间”还是“在自己窝里”,他时而严肃,时而调侃,时而抒情,时而自嘲,既令人沉思默想,又让人哑然失笑。这是集学者、教授、才子于一身的具有独特个性的散文,这是富有艺...  相似文献   

13.
一群天真烂漫的中国孩子,围着一位金发碧眼的外教。这位“洋教师”神采飞扬,手舞足蹈地带领孩子们时而唱歌,时而做游戏,时而自由对话。从孩子们的表情和语言可以感受到:他们充满了兴趣,自尊心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这引起了我深深的思索。  相似文献   

14.
李白诗歌中描绘流水意象的占有很大的比例。刘勰曾说过:“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李白登山观瀑,临江泛舟,仰观天宇,俯视山川,一草一木,一江一水都成为诗人抒情言志的载体,几乎可以说,李白的诗情就像一条鲜活灵动、曲折多变的溪水,时而潺潺流淌,时而奔腾喧哗,时而波平如镜,时而回旋跌宕,时而欢快明朗,时而低徊呜咽……多姿多彩,绚丽迷人。仔细品味诗人笔下那些充满奇思异想、奇情异彩的“流水”意象,我们可以获得美的享受和写作的启发。  相似文献   

15.
春满乡间     
闻着春天的气息,踏着春天的脚步,我“千里寻芳”,来到了我向往已久的乡村。 春满乡间,春意盎然。 一路上,花香扑鼻而来,时而炎,时而浓,时而雅,时而甜,真是沁人心脾。  相似文献   

16.
小蝌蚪看海     
原野 《现代语文》2005,(3):14-14
小蝌蚪被放进了一只水杯里游泳。它时而潜入杯底,时而浮上水面,真舒服极了。它高兴地大喊大叫:“多么平静的大海啊!”  相似文献   

17.
俺家有个“胖娃娃”,白白嫩嫩,还会“哼哼”。你可别大惊小怪,实话实说,它就是一只可爱的小猪。刚满月,就学会淘气了,时而在圈里散步,时而在院里东奔西跑,一不留神就跑到厨房打滚去了。听,凳子下面传来阵阵“呼呼”声,原来它是跑累了,钻在这里打盹呢。  相似文献   

18.
林宏 《宁夏教育》2009,(10):71-72
案例描述 “老师,小明又被打了!快去看看吧!”下课10分钟,一个学生气喘吁吁地跑进办公室向我说道。“怎么又被打了?”我十分气愤地喊了一句。眼前顿时浮现出了小明那时而顽皮、狡黠,时而天真、活泼,时而呆滞、无助的目光来。  相似文献   

19.
韩斌 《新课程研究》2010,(1):69-70,80
理想的数学课堂是师生真实自然的互动过程,是动态生成的教学推进过程,更是一个在教师价值引导下学生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一新理念观照下的动态而又真实的课堂交流过程中,以师生为载体的动态资源将随时随地充盈其中。它时而生动鲜活,充满生命的灵性;时而稍纵即逝,可遇而不可求;时而又靡足珍贵,被称为“来自上帝的礼物”……它推动着课堂教学一直进行下去。对于这些非预设性的生成资源,教师该如何去捕捉、去引导、去驾驭呢?笔者潜心研读了自身、同事们和“大师们”的教学实践,现将所得感悟写下来,以与同行共分享。  相似文献   

20.
《邓小平选》第三卷内容博大精深,语言独具特色,常常在咫尺之中,“辞达而理举”,时而气势磅礴,词锋锐利,时而幽默诙谐,妙语连珠,在错综变化之中透露出质朴的本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