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陶范 《编辑学报》2008,20(1):8-9
在自然来稿的处理中,存在着投稿回复不作为、编辑初审标签化、稿件取舍关系化、稿件命运单一化、退稿处理非人性化等问题.对此,编辑要树立服务至上的理念,落实稿件回复制度,完善初审制度,质量面前一视同仁,建立稿件命运多样化的机制,高度重视退稿工作.  相似文献   

2.
选择新闻稿件是编辑对来稿进行取舍,是一个对获取信息之后的再选择、再评价的过程。而众多的来稿质量参差不齐,鱼龙混杂,这需要编辑的“火眼金睛”。如何炼就一双“火眼金睛”,报纸编辑要把握选择新闻稿件的几个原则:  相似文献   

3.
稿件是编辑的原材料,有了高质量的来稿,编辑才能加工成高质量的文章。因此,在一定程度上说,作者投稿的数量和质量,影响着报刊的质量。编辑要联系作者,组织稿件,首先必须研究作者的投稿心理。有的编辑常常埋怨作者不了解编辑工作的甘苦,对编辑有误解。其实,有些编辑也不一定了解作者的投稿心理,因此需要加强双向信息反馈,沟通心理联系,达到相互理解。一、期望心理。稿件一经投出,作者便期望能及  相似文献   

4.
时事版和文摘版,各地市报和几乎所有的晚报、都市报都设有版面,而且是一个"看点".但此类稿件从新华社或全国各类报刊搜罗而来,有时难免"公说婆说",甚至多有抵触之处,作为版面编辑,在设计版面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读者甄别遴选的需求,尽量把稿件出处标得翔实充分,利于读者查实、取舍.当然,编辑在选取稿件的时候,更要首先查实、甄选.  相似文献   

5.
有人把遍布祖国各地的人民日报驻地记者形象地比作排球场上的“一传”。“一传”并不是把稿件直接传到版面编辑手中,而是传到“二传手”———记者部编辑组,由他们编辑并经部领导阅改,输入稿库,供版面选用;重要稿件则送相关领导直至总编辑、社长审阅。“二传手”是一个特殊的集体。他们是人民日报记者,却少有机会外出采访,名字也极少见报;他们是人民日报编辑,但并不是版面责任编辑,不能决定稿件是否上版。然而驻地记者的每一篇见报稿件都倾注了他们的心血,都凝聚着他们默默无闻的辛勤劳动。明知相当数量的稿件将要“牺牲”,仍善待每篇来稿,…  相似文献   

6.
随着我国新闻事业改革的不断深入,后起之秀的综合性晚报正迅速成长为新闻界的一支生力军.晚报因截稿晚(当天中午前),比日报(多为凌晨)消息在时效性上占很大便宜,特别是在重大国际新闻报道中,更显优势.与此同时,这也给晚报国际新闻编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在紧张的时间内、有限的版面上唱出“好戏”、“大戏”?一般来说,地方报纸(无论是日报还是晚报)的电讯稿件主要是来自新华社或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电讯稿件往往都经过了记者、编辑和有关领导的精心筛选、认真加工和层层把关,可以说,每篇稿件都有其重要性和可读性.但由于版面的限制,任何一张报纸都不可能把所有的稿件都刊发出来,这就需要各报编辑对稿件进行权衡取舍.虽然对同一稿件,不同的编辑有不同的看法,权衡起来有轻有重,但大致上还是有个相对的标准.作为晚报,取舍编辑国际新闻稿件起码应做到以下三点:  相似文献   

7.
作为时事编辑,每天面对的是纷繁众多的新华社来稿,如何把时事新闻报道做好是时事编辑最伤脑筋的问题,下面本人就本职工作的亲身体会作一下简单阐述。一、时事编辑要处处留心、时时用心,在稿件的选择上就能做到取舍得当每天面对新华社传送的数百篇稿件和上百幅图片,时事编辑要想做到准确地选出新闻价值较强的稿件,就要求我们不仅有强烈的新闻敏感性,还必须具有较强的鉴别、分析、判断能力。特别是我们《驻马店日报》的时事版,情况比较特殊,时常被转版稿件和广告占领,每天留出的时事版面所剩无几,而每天最新来稿大都集中在晚上,在有限的版面和…  相似文献   

8.
李官 《出版广角》2013,(4):77-79
稿件的质量决定期刊的质量。刊物使用的稿件主要来自作者投稿和约稿两大类,如果编辑能从大量的来稿中选择出优秀稿件,并能结合刊物需要约稿,刊物质量就会得到保证。  相似文献   

9.
稿件编辑谈     
王霄 《新闻采编》2002,(4):42-42
所谓稿件编辑,也就是对稿件进行的再加工再创造,对采写是承上,对出报刊是启下。一份报刊办得如何,就看采用稿件质量如何,因此,编辑在新闻采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负有重要使命。在办报刊中如何做好编辑工作呢?第一,要优选。面对手头诸多稿件,首先要进行统览,做到对所有稿件都心中有数;然后在搞件  相似文献   

10.
什么样的评论稿件可以见报,什么样的评论稿件不能见报?或者说,对一篇评论稿件要做哪些修改?为什么要做这样的修改?这是报刊评论作者和评论编辑要把握的,也是广大通讯员、特别是写作评论的通讯员和投稿者所关注的。  相似文献   

11.
《哈尔滨日报》多年以来一直是记者写稿、编辑编稿、组版员成版的基本流程,从2004年起首先从副刊专刊编辑室开始尝试推出由版面编辑自己成版。由于副刊专刊编辑每期版面都要经历从策划版面稿件、约稿(或自写)、从投稿中选稿,到编辑或整合稿件,最后再到约拍或多渠道找配片  相似文献   

12.
投稿琐谈     
投稿者总希望自己的稿件被采用,越快越好。为此,有些写稿人三番五次打电话或亲自到编辑部催问稿子的处理情况,他们认为只有这样才能引起编辑对自己稿件的特别“关注”。其实,他们的想法错了、做法也欠妥当。一般来说,编辑是只认稿件不认人的。因为他要对自己所编的版面或专栏负责,对读者负责。如果他看不中你的稿件,你跑编辑部的次数再多也无用。作为编辑,最怕别人拿着稿件要他当面处理或征求“意见”。当面处理,对那些高水平的文章倒没什么,而对一些低质量的稿件,他们也是不愿当面泼冷水的。至于提意见,临时仓促浏览一遍,哪能提出切实的意见?因此  相似文献   

13.
编辑的独特心理活动、心理因素构成了编辑心理学。这里仅就处理通讯员来稿方面,谈谈编辑心理的几个方面: 其一,编辑喜欢适合本报编发的稿件。因为在内容上不适合本报用的稿件,编辑连看都不想看,根本谈不上选用。故要求通讯员在投稿前,要研究对象,分析报刊的特点和需要,投其所需;否则势必如石投大海。  相似文献   

14.
常听一些写稿的人说:现在投稿真难,没有熟人和关系,稿子极难发表,此种说法很难用对或不对来下定语。说对,自有其道理。现在确有不少报刊的编辑,只认关系,把用稿的圈子弄得窄而又窄,要是他的熟人,明明稿件质量一般,也要想办法弄上版面;若是生人,对不起,你的稿子写得再好也扔在一  相似文献   

15.
善待通讯员     
任何一家媒体,都有一支通讯员队伍,媒体的版面、时段,要靠通讯员的来稿来支撑。通讯员对于媒体是如此重要,因此,媒体要支持、关心、善待通讯员。 现在想当通讯员的人赶多了,往媒体投稿的人赶多了,任何一家媒体都不缺来稿,纸质稿子堆积如山,电子稿件塞满编辑邮箱,编辑甚至看一遍都来不及,通讯员想发篇稿子确实不易。  相似文献   

16.
通讯员给谁投稿?理当向报刊、电台、电视台的编辑部投稿——相信这是一个人所共知的常识。然而,倘若由经常投稿的基层作者回答这一问题,估计不少人会做出如此回答:给记者投稿。记者一般专事采写稿件,无直接处理通讯员来稿的职能,怎么在某些媒体他们却成为  相似文献   

17.
通讯干事是新闻战线上一支十分活跃的力量。但是,由于理论上实践中有许多问题长期存在,得不到解决,他们也有困惑苦闷。这里,择要说说他们的甘苦。 (一)选稿到底凭质量还是靠关系? 商品大潮涌进报社,使个别编辑眼花缭乱,把关系稿推上版面。于是通讯干事产生了困惑:“过去编辑认稿不认人,现在却认人不认稿,没有关系,再好的稿件也上不了报。”关系稿入选现象确实存在,难怪有些通讯干事发牢骚,但愤激中所发牢骚缺乏冷静思考,往往夸大其词,并不完全符合实际。其一,编辑认人不认稿的现象早就存在,鲁迅编《语丝》之时,就反对因人因情用稿.曾经拒绝刊登老熟人推荐的劣质稿件,认为报刊“不可老驮在几个人身上”,应当“多用新手写来的文章。”鲁迅不用关系稿,说明过去确实存在拉关系的现象,只是拉关系者在鲁迅面前碰了壁。  相似文献   

18.
作者不能都订阅所投稿的报纸和杂志,有些报刊又不给文章作者邮寄一份,他们很难看到自己被采用的文章,有的作者收到稿费单后,只能凭此得知自己的稿件被某新闻单位采用了。至于是哪一期报纸,哪一天的什么节目用的?编辑作了哪些改动?就不得而知了。为了看到自己发表的文章,他们只好写信给编  相似文献   

19.
有位老记者说过这样的话:我写出的稿件交往编辑部后,我知道能发表在报纸版面中的哪一个位置,是头条,还是报眼,或是右下角。这自然与其长期的采写实践经验分不开,另一方面也说明,这位记者对所写的消息、通讯的新闻价值有着准确的判断力,有着较强的版面意识。而现在一些记者版面意识淡薄,写出稿件给编辑部一交了事,认为组版是编辑的事情。这不利于业务水平的提高。记者根据新闻价值标准来选择报道对象,来判断新闻事实的取舍。而编辑部则是根据记者采写出的稿件进行编排、选择,并通过对稿件在版面上的安排,体现出编辑部对稿件所含的新闻价值的再度判断。用版面语言,诸如稿件的位置安排及标题字号的大小  相似文献   

20.
人们在对某些错误百出的文章或者胡编乱造的所谓作品议论之余,很自然地想到了刊登这些东西的报刊及其编辑。许多精神产品正是经过他们的手才同读者见面的。报刊对于广大的读者和作者,应当敞开大门,尽量密切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往来,在这中间不应当有什么障碍;但是对于要刊载的文章,却要有选择,有一定标准,并不是什么文章都可以上的。世界上写什么样文章的都有,问题是报刊不能什么都登,而要有所选择,编辑正是干这个工作的。为什么一些很不像样子的东西堂而皇之地被推上版面呢?想来原因是多方面的。有的可能是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