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6 毫秒
1.
性灵说溯源     
考察整个南朝文学文论,发现“性灵说”在南朝已初步形成。以范泰、谢灵运等为代表的南朝作家所言说的“性灵”,是指生命本真的自然天性,包括心灵本真的自然情性。从而奠定了“性灵说”重真性情、崇尚自然与个性的核心思想。“性灵说”在南朝初步形成,佛教大乘涅架学佛性论思想的影响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谢灵运是以“性灵”体现佛性的一个典型。南朝“性灵说”体现了对人“心”的重视,重视体现人本真情性的“心”的灵动与活力。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与谢灵运是晋宋时期的两位著名诗人。晋安帝义熙八年四月,在谢灵运随卫将军刘毅至江州任职期间,二人本来是可以交游的。但因为谢灵运的“负才傲俗”,和陶渊明不主动“情款”,以及陶渊明对佛教的认识与慧远、谢灵运相悖等多方面原因,使这两位诗人绐终未能如唐代的李白与杜甫那样走到一起,而成为文学史上的一件憾事。  相似文献   

3.
谢灵运山水诗前人已指出其得益于佛教思想,尤其是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对谢诗产生了明显的影响。谢灵运极物写貌的山水诗与东晋品鉴式的山水诗之间有质的区别,体现了美学思想的根本差异,这一点与谢灵运继承和发挥慧远佛教美学思想密切相关。谢灵运山水诗创造性地发展了慧远形象本体之学的美学思想,在山水诗的创造上取得了突出的艺术成就。  相似文献   

4.
谢灵运作为山水诗不祧之祖,其山水诗深受盛行于晋宋之际广为流传的佛教的影响,而对谢灵运山水诗结构影响较大的,是东南佛教领袖慧远及其庐山僧团的"沉冥之趣"与"法身"思想,以及道生的顿悟论,由此形成谢灵运山水诗"应目--会心--感神--理得"的结构,此结构正是谢灵运对山水诗的探索和创新,也正是他对山水诗的重要贡献之一.  相似文献   

5.
“道法自然”是《老子》的重要思想,也是初唐佛道论争中的主要思想论题.随着这一义理论争的深入,道教在回应佛教批判的过程中吸收了部分佛教的思维方式,并对佛教的相关重要概念加以改造利用,从而将“道法自然”的解释提高到“重玄学”的高度,使得其理论思辨水平得到明显提高.同时,在争辩的过程中,佛教对“道法自然”的解释也随之不断深入,如澄观以“一真法界”来解释“众妙”,宗密以“法界”来解释“从本降迹”和“摄迹还本”等,都说明佛教界也试图以自己的思想来融会贯通老庄思想.通过详细考察初唐佛道二教对“道法自然”的不同理解、争辩的过程,以及这场论争终止于唐玄宗御注《老子疏》的经过,可以说明道教重玄学思想中的佛教因素,以及佛教对道教“道法自然”思想的批判与吸收.  相似文献   

6.
文章通过分析以谢灵运为代表的晋宋诗人对自然山水的审美观照方式以及他们的山水诗中所表现出来尚真的审美追求与“山水 玄言”的结构模式等特点,探究道家思想对晋宋山水诗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江淹与佛教     
南朝时期 ,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 ,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 ,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 ,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 :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 ,丰富其作品的内容 ;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研究本课题对深入了解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谢灵运是六朝时代一位有着多方面才能和素养的悲剧性诗人。他在仕途受阻、进身乏路的“幽愤”之中 ,为寻找“所泄处” ,便转而走向山水自然 ,以他独到的审美情调、趋向所创造出来的山水审美诗篇 ,挣脱玄言的桎梏 ,走向诗的审美独立机制 ,成为刘宋诗美学转型期的关捩人物。谢灵运山水诗的成就 ,主要表现为审美主体深微的审美敏感 ,极貌追新 ,兼声兼色 ,出水芙蓉。然透过章句 ,兴喻存焉。杜甫所看到的谢灵运重掩的肺腑内有着深深的“幽愤” ,才是对谢氏山水诗的精当把握  相似文献   

9.
《宋书》本传对谢灵运仕与隐的经历有比较完整的叙述,但带有政治上的偏见,其中“所至辄为诗咏,以致其意焉”一句,实是揭示了谢灵运永嘉山水诗希隐怀归的重要主题。这种隐归情绪存在于谢灵运整个仕宦过程,在他的乐府诗、山水诗、赠诗中都有表现。《山居赋》的写作动机,在于向朝野士庶解释隐逸行为,并且建构一种以自然思想为基础、顺从性情为宗旨的门阀士族新的隐逸思想。同时,谢灵运还有意识地标榜存在于会稽郡中的新旧两种隐逸传统。谢氏上述行为与思想,在中国古代隐逸行为与思想的发展史上,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0.
江淹与佛教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南朝时期,多数作家与佛教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而历代研究者大多把眼光聚焦于谢灵运、颜延之、沈约等人。这是不全面的。本文从确凿的史料出发,有理有据地说明了佛教在南朝得以广泛传播的原因,以及以江淹为代表的南朝文人对佛教的基本态度。在此基础上,又具体论述了佛教对江淹文学创作影响最为明显的两个方面:借用佛教的素材和形象,丰富其作品的内容;在作品中阐发佛教义理。研究本课题对深入了解南朝文学与佛教的关系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1.
自然山水是中国诗歌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意象,而其山水诗在诗歌中完全确立地位主要还是归功于南朝诗人谢灵运,他是自然山水诗的"开山鼻祖"。《楚辞》对谢灵运诗歌的影响是十分深厚的,谢灵运对屈原的身世具有认同感,这对他在诗歌创作上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同时他继承发展了兴寄的艺术手法,将情、景、理三者结合在一起。谢灵运的诗歌开启了后代山水诗歌繁荣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2.
(1)庄子“游心大道”的体道观,启迪了谢灵运的山水审美观照;(2)庄子“物我为一”的“物化”境界,影响了谢灵运的审美意境创造;(3)庄子“虚而待物”的“心斋”说,为谢灵运的山水审美心态所取法。  相似文献   

13.
儒、道和佛分别形成的自然生态观,恰好构成一种相异而互补的格局:就有机世界整体的具体关联方式而言,儒家依靠伦理学上的“亲亲仁民而爱物”,道家立足于宇宙论角度的“道通为一”,佛教则基于宗教学上的“缘起”理论和佛性观。就“人”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的位置而言,人的地位在儒家思想中最高,相比于其他物种“最为天下贵”,在道家思想中则与其他物种完全平等,不具有任何优越性,在佛教思想中最为低下,人的肉身已不具现实价值。就具体的生态实践而言,儒家从“贵人贱物”的角度出发,主张有节制的利用自然,道家立足于“道法自然”的宗旨,要求完全无为的纯任自然,佛教则出于对彼岸世界的向往和对“业报轮回”的敬畏,主张积极的保护自然。  相似文献   

14.
晋宋之际,在玄言诗之后,出现了山水诗,谢灵运被公认为山水诗的创始人。在谢灵运以前,山水诗只是作为背景出现的,谢灵运开始以山水为主要描写对象,创造出真正的山水诗.到了南齐的谢眺,山水诗有了新的发展。谢灵运、谢眺人称“大谢”、  相似文献   

15.
皎然之所以对谢灵运诗至为推重,乃因为谢诗是其“至苦而无迹”的自然观的最好实践。本文试从谢诗实际出发,对皎然“为文真于情性,尚于作用,不顾词彩而风流自然”的评价作一解释  相似文献   

16.
拜读了《从“谢公屐”想到<游园不值>》一文(载《小学教学研究》今年第4期),觉得该文有些说法值得商榷。作者提出:“谢公屐’,又名齿屐,是晋朝诗人谢灵运创设的登山、下岭、履平地的三用木屐……履平地时不用屐齿。”据《南史》、《宋书》等史书以及《辞源》《辞海》等工具书所载,谢灵运系南朝宋人,《南史》、《宋书》均有《谢灵运传》。由此可知,谢灵运并非晋朝人。所谓“三用木屐”,也不宜径直断定为谢灵运所“创设”的。《宋书·谢灵运传》:(谢灵运)“常著木屐,上山则去前齿,下山则去后齿。”《辞海》“谢公屐”条:“南朝宋诗人谢灵运游山时常穿的一种有齿木屐。”一说“常著”,一说“常穿”,均无“创设”之义。其实,“屐”在春秋时代就有了。南朝·宋刘敬叔《异苑》:“介子推抱树烧死,晋文公伐以制屐。”西汉史游的《急就篇》也提到了  相似文献   

17.
在晋宋之际,谢灵运是名士、诗人和佛教学者,昙隆是当时的一位头陀僧。史载他们有一定的交往,但语焉不详。通过挖掘相关文献,梳理他们各自佛教活动的线索,标注他们交往的结合点及其情形,从而认为他们聚合约四年,时在谢灵运初隐始宁东山期间。  相似文献   

18.
谢灵运为人狂傲 ,素少交游。十五岁自会稽还归京师后 ,居乌衣巷内谢氏家族旧宅中 ,与其游者多系谢家同宗弟子。东晋义熙一、二年间 ,在族叔谢混带领下 ,谢灵运与谢瞻、谢晦、谢曜以及谢弘微等六、七人 ,在建康乌衣巷清谈玄理、商较人物、吟诗作文、宴饮歌咏 ,是为“乌衣之游”。谢灵运与其他“乌衣之游”的参与者保持着或远或近的关系 ,其后他们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就谢灵运而言 ,这段少年经历对他今后的发展以及其文学创作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谢灵运身处晋宋易代的动乱之世,为了安定自己惊恐忧惧的灵魂,因着与佛教的种种因缘关系,他企图以般若空观来观照事物,求得性灵真奥,实现“至乎一悟出,万滞同尽尔”的彻底解脱。为此他走进山水境界,企图通过对大自然景色的观照来实现自己的“照寂”“伏累”理论。获得对般若性空之宇宙本体的证悟。而长期浸染于涅槃学的常、乐、我、净美好境界,也培养了他喜爱明净、空灵、澄澈之优美意境的审美理想、审美趣味、审美情感。正是般若空观与涅槃境界所造成的心理定势,使他的山水诗不仅表现出一种高华、朗洁、纯净、明丽之美感,而且具有一种“理”的特征。而谢灵运诗的不足,也与此有着明显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山鼻祖,他的山水诗以自然山水为独立、客观的审美对象,对山水景物精细刻画,营造画境。他的山水诗表现形式绮丽,声色并妙,表现出了独特的审美趣味,开拓了诗歌的新境界。谢灵运在山水诗领域所展现的审美特质与运思模式对中国的山水诗史也产生了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