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优秀男排运动员大力跳发球技术"六度"环节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结合"八一"男排10名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从完成大力跳发球技术的6个环节因素角度对该项技术进行分析,为改进大力跳发球技术训练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全国第六届大学生运动会男排比赛中跳发球和一般发球效果的统计和分析提出:要提高发球的效果,必须重视跳发球技术,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强对跳发球的针对性训练,并对大学生排球中跳发球技术的认识及现状提出参考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3.
论排球的发球和第一传——当前排球技术训练的中心任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加强发球和第一传训练。发球训练以跳发球和长距离发球为主。接发球训练时要改变以往的手臂动作,代之以“短臂垫球”动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测试核心力量训练过程中排球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变化,探讨核心力量提升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训练机制.方法:以36名不同等级排球运动员为被试,每周训练3次,训练前(H0)、4周末(H1)、8周末(H2)、12周末(H3)和16周末(H4)对运动员侧桥、侧抛实心球和1min仰卧起坐及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各测量1次.结果:运动员核心稳定性较训练前显著提高,左右侧桥时间和1min仰卧起坐次数提升幅度在H2-H1、H3-H2和H4-H3具有显著差异,侧抛实心球距离则在H4-H3有提升但无显著差异,且在H3-H2均随运动等级的提高,提升幅度越明显;运动员跳发球质量较训练前显著提高,跳发球速度提升幅度在H2-H1和H3-H2具有显著差异,成功率提升幅度在H2-H1、H3-H2和H4-H3具有显著差异,且在H3-H2都随运动等级提高,提升幅度逐渐减弱.结论:水平面核心肌群的稳定性可能是影响跳发球速度的关键,核心力量训练影响跳发球速度和成功率的机制可能是通过人体不同水平面核心稳定性的联合作用来完成的.  相似文献   

5.
中国女排跳飘球和大力跳发球技术运用效果的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法,录像统计法及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中国女排大力跳发球和跳飘球技术的运用效果进行了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女排在比赛中发球技术运用较为合理,且能熟练掌握;大力跳发球在得分、破攻发方面好于跳飘球,而大力跳发球的失误率基本与跳飘球的失误率持平;大力跳发球的运用效果好于跳飘球。建议在平时训练中应加强跳飘球和大力跳发球攻击性及落点的练习,并加强心理素质的锻炼。  相似文献   

6.
国家女子网球队运动员大力发球技术的运动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国家队网球运动员的大力发球的运动学指标分析,以期提高我国网球运动员发球水平,并为教练员教学、训练提供理论依据。利用两台200 Hz高速摄像机对8名国家网球队女队员发球进行三维拍摄,通过北京体育大学视迅解析系统对所拍摄影像进行三维重构及运动学解析。结果显示:运动员抛球离手时,抛球高度平均为3.67 m,最高点到击球点落差平均为1.10 m。球拍后引时,膝关节最小角度分别为持拍侧91.35°、非持拍侧104.64°。"搔背"动作完成时,拍头均低于重心,平均落差为0.21 m。击球后平均球速为42.64 m/s,击球点高度平均为2.57 m。由此可见,我国网球运动员发球时抛球较高,建议降低抛球高度;相对于FB技术,FU技术能使运动员获得更大幅度的躯干扭转角度;缓冲结束时刻,部分运动员过度顶髋的现象造成下肢发力不充分,最终导致球速下降。"搔背"动作是典型的超越器械动作,下肢的充分蹬伸是动作质量的保证。  相似文献   

7.
采用文献资料法、录像观察法、比较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通过对2012年伦敦奥运会中外女排比赛发球进行分析与研究,研究内容包括:发球的类型、效果和落点区域等方面,以期为中国女排能在今后的比赛中取得更辉煌的成绩提供建议与对策。研究结果显示:世界女排主要采取跳飘球与站飘球的发球方式,大力跳发球失误率高,破攻和直接得分效果好,跳飘球失误率低于大力跳发球,站飘球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对37~40届世乒赛中国与瑞典男队15名优秀运动员发球、发球抢攻及发球后连续抢攻抢拉的成功率进行了统计,并对全队成功率及成功率最高的运动员进行了分析.探讨了这几项技、战术的发展趋势,找出了我国男子运动员存在的差距,为我国男子乒乓球队今后的训练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发球的成败主要取决于个人对发球技术的掌握熟练程度和临场比赛时心理状态的稳定程度。本文在分析影响运动员发球的心理因素时,通过有效合理的心理训练,以提高运动员发球时的心理自控能力,使发球的威力和成功率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讨优秀羽毛球单打运动员不同发球球路的特点,了解当今选手更多使用反手发球的原因,以便为运动员实战中判断对手的发球球路及提高发球水平提供参考依据.使用两台高速摄像机和表面肌电仪对运动员的三种不同发球球路(短球、平快球、高远球)动作进行三维运动学和相关肌肉电活动水平的同步分析.结果表明:反手发球的各个分期的时间要显著短于正手发球(p<0.05);反手发球时肌群激活达峰值的时间表现为近端肌肉激活较早,远端肌肉的激活较晚;与正手相比反手发球时肌肉激活达到峰值的时间较晚.结论:从实验数据出发证明了选手在比赛中应更多地使用反手发球,对于羽毛球发球这种精准类动作在平时训练中应该建立精细的神经肌肉支配模式.  相似文献   

11.
大一新生处于人生重要的转折期,由于心智并未成熟,加之生活环境与学习环境的显著变化,常使他们无所适从,产生焦虑、自卑、抑郁的情绪。因此,学校应建立多重渠道帮助他们度过这一准备适应期。  相似文献   

12.
试论心理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理素质教育作为一项全新的教育活动 ,需要从理论上做出充分的建构。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概念界定、结构分析、目标和功能探索方面上 ,较少从心理学本身探讨其实施的理论基础。笔者从心理学的人性观、发展理论、研究方法三方面进行阐述 ,试图揭示心理素质教育的心理学依据 ,为心理素质教育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体育比赛中,随着各运动项目技术的不断提高,运动员在比赛中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问题直接影响到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发挥.如何在赛前以及赛中进行有效的心理调整以保证技术、战术、身体潜力的充分发挥已成为广大教练员、运动员十分关心的问题.运用文献资料法、运动竞技心理状态分析法、个案分析法等,在描述竞赛中常见心理障碍及形成原因的基础上,探讨克服心理障碍的训练方法.  相似文献   

14.
科学地理解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   总被引:32,自引:0,他引:32  
心理健康是个人的主观体验,客观条件只作为影响体验的潜在因素。心理健康包括积极的情绪情感,也包括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不仅是消极情绪情感的减少,也是积极情绪情感的增多。自尊是心理健康的核心。从表现形式来看,心理健康不仅表现为没有心理疾病,更表现为一种积极向上发展的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5.
运动损伤的心理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从引起运动损伤的心理学角度综述了引起运动员损伤的原因及预防措施。提出导致运动损伤与个性因素,生活应激刺激,情绪,社会支持等心理因素有关,提高运动员的认知水平,加强心理技能训练,重视社会支持系统有利于减少运动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篮球运动员心理特征分析及训练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等方法,分析篮球运动员的心理特征,提出心理训练的方法。教练员和运动员要把握心理特征,灵活运用心理训练的方法,提高运动员的心理素质。  相似文献   

17.
文章针对目前一些高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师对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认识上的误区,指出了大学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面临的困难,分析了如何正确认识和看待高校心理咨询教师和心理咨询工作。  相似文献   

18.
心流理论属于积极心理学(Positive Psychology)范畴,它为进一步阐释和探寻新课程条件下课堂教学的心理学意义,寻求更具有操作意义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性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心流体验产生的条件是:活动应具有挑战性且需要一定的技能相适应,活动要具有一定的结构性特征,活动应具有内在动机驱动特征.现代课堂教学的要义和宗旨与心流体验的意义内涵相契合,即使学生获得心流体验是现代课堂教学的一种心理诉求.现代课堂教学中获得心流体验的教学策略,主要包括"挑战-技能"平衡策略、教学活动结构化策略、"目的-反馈"策略、内在动机驱动策略等.  相似文献   

19.
高职高专学生工作和辅导员管理要注重和学会运用破窗心理效应,首先,在学生工作基本架构下学会建设好辅导员管理的既严格又人性化的扎实窗户,窗户环境既要有光明,又要有前途,关窗以安全保暖,开窗以大展宏图。严格维护辅导员管理的每一扇窗户,可以开窗,但不能破窗;倘若不幸窗破,必须及时补救。辅导员在对学生的管理中同样学会运用破窗心理效应,并把它让大学生在自己的生活管理与社会实践中不断接力传递,正能发扬。  相似文献   

20.
对青少年射击运动员实施心理训练与心理指导的追踪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心理测量法,个案分析法、实验法,对8名沈阳市军事体育运动学校的青少年射击运动员进行了41周心理训练.通过对运动员实施注意力集中训练、表象训练及心理咨询与指导,提高了运动员注意力集中水平;促进了技术动作细节部分的掌握和"枪感"的建立;初步建立了合理的归因方式及目标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