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身体美学应在“灵”与“肉”的统一中来研究对人的血肉之躯的身体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后现代主义的身体美学的产生虽然有其客观时代性,但我们不能不看到它只强调人的感性肉体、欲望而否定人的理性精神。灵魂的严重弊病,其反理性主义、反本质主义的倾向是不可取的。要对传统美学和西方现代美学坚持批判继承的原则,才能建立起科学的有现实意义的身体美学。  相似文献   

2.
《论语》的“身”、“己”、“我”具有丰富的自我道德功能与意义.“身”是表现个人内在面貌的外在具体形体仪态,是传释和绽放个人生命道德意义的“身体符号”,是自我管理的重要对象.“己”在管理自己个人的灵魂的同时,也令“身”通过一个有形可察的身体实践——“行”将个人无形的内在自我体现出来.“我”在自我道德教育中最突出的功能是实现主体自我身份认同.“身”、“己”、“我”的相互关系复杂,“己”可约“身”,“身”又可“塑”“己”,“身”、“己”互动成为一体,“我”则是对“身”、“己”实现自我管理的主体,同时也可能是自我管理和教育的对象.  相似文献   

3.
平凡但不平庸。李汉荣笔下的外婆就是这样一个普通的农村老人,她心灵手巧,用细针密线把天上人间的好东西都收拢来,贴紧“我”的身体。贴紧“我”身体的,“是外婆密密的手纹,是她密密的心情。”“手纹”和“心情”是文章的两条线索。对于八年级学生,似乎更容易从文章中找出“细针密线”,理解课文所表达的内涵。  相似文献   

4.
在笛卡尔“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中,确然性是晦暗不明的,既可以指作为思维活动主体的自我,也可以是一般思维活动,最终笛卡尔用自然主义方式将自我绝对的自我经验实体化了,这样就动摇了我思的确定性以及自我与上帝的关系。从而也招致了无穷的诘责和批判。康德批判笛卡尔将逻辑主体与实在主体、形式同一性与内容同性混为一谈,并指出对自身的意识还远远不是对自身的认识,随后,思维的明见性与自我超越性的事实、属于前反思的绝对主体我总和属于反恩层次的我在通过现象学运动的总体发展,在萨特那里也得到了系统的阐释。  相似文献   

5.
近年文坛"身体写作"研究概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身体写作”引发批评界的热烈讨论。本文在梳理讨论中主要观点的同时指出:该概念内涵与外延的逐步窄化导致文学中“身体”概念的窄化;在以西方女性主义“身体写作”理论为参照对本土的写作实践展开批评的过程中,时常出现忽视二者产生语境与内涵不同的倾向;虽然性描写在批评中成为焦点,但关于“身体写作”文学及文化意义的争论的实质,还是个体性文学能否取得合法地位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文学前27年(前17年加新时期前10年)的发展历程中,王蒙经历了一个由否定自我(“非我”)到重建自我(“还我”)再到反现自我(“省我”)的痛苦过程。建国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受当时政治环境的影响,王蒙无限度地夸大信仰,从而丧失了自己的审美个性;新时期伊始,王蒙呼唤人性回归。要求确立作家在作品中的自我人格形象;之后,新时期文学步入反思时代,王蒙大胆地对自我进行反观和审视,从而实现了作家人格形象的自我超越。同时,本文又试图从王蒙个人的“非我”——“还我”——“省我”发展历程中追寻中国当代文学所走过的艰难的生命足迹。  相似文献   

7.
“身体”作为文学表现的对象,在关涉“文革”叙事的新时期小说中,借助于语言媒介而获得了足够的呈示空间。本文通过对身体与语言的相互“糅合”的分析,努力探寻隐藏在身体与语言背后的政治伦理和民族文化思维。  相似文献   

8.
教师“真我”以自身认同和完整为重要特征,以悖论中把握统一为思维方式,意味着教师对自己及生活状态的认可。“真我”遮蔽使得教师呈现迎合、拒绝、迷失三种状态,技术理性的滥觞、教育实践的复杂性、恐惧文化的侵扰是导致“真我”遮蔽的根源。在“有我—无我—忘我”三重境界的召唤下,“真我”存在复归可能,具体路径有:变革与完善思维方式;受良知指引,进行自传式揭示;走出“防教师”课程霸权的阴影,践行“真我”选择。  相似文献   

9.
儒家思维具有整体性的特点,在思维模式上主要表现为直觉思维、惯性思维、中庸思维,以及“天人合一”、“群体本位”、“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伦理至上”等思维。儒家思维对实施语文个性教育有着不可避免“弊”与“利”的影响,必须去“弊”兴“利”。  相似文献   

10.
“我-你”师生关系体现了一种真正意义上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非人与物的关系,它是主体阐性哲学转向在教育领域中的积极回应,也是文化适应模式变迁的产物,同时也是对“我-它”师生关系深刻反思的结果。“我-你”师生关系的建构需要教师以生命教育作为理念支柱,以教育爱作为心理前提,以善于倾听作为重要技巧。  相似文献   

11.
儿童通过身体展开具体生活实践活动,但儿童的身体在现实教育中遭遇困境。“双减”政策中包含着对儿童的身体关怀,有其内在的理性支撑,即“身体是知觉中心”“身体是理解的起点”“身体是经验的源始”。鉴于此,“双减”政策有效落地的身体路径可以依循以下三方面来建构,即将“身心合一”观念贯穿在“双减”政策执行的全过程,以具身式学习变革课堂教学方式,并构建身体参与的优质课后服务体系,以期为儿童身心全面发展重构优质教育生态。  相似文献   

12.
“吾”和“我”都是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通过对《四书》中“吾”、“我”的语用情况进行考察、分析,指出“吾”、“我”的区别,纠正一些不全面的说法。  相似文献   

13.
审视教育中的"身体"--兼论教育中的"身体惩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身体的教育学意蕴并没有引起教育学研究与实践的重视,事实上,身体(及其所蕴含的人的生物性)是教育的出发点与基础。通过审视身体在教育中的地位与意义,探讨身体诸题(如生命的身体、消费的身体、被规训的身体、身体智慧等)的教育学意蕴,进而探索一种“体”“现”教育学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4.
鲁迅的《呐喊》与《彷徨》从身体文化学意义上讲是“前身体时代”的历史叙述。小说向人们展示了被吃的身体,叙述了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和仇恨中的身体,描写了没有尊严的身体,同时表明,在“前身体时代”身体被政治化时的遭遇。鲁迅的小说揭示了中国传统的身体文化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性爱作为人类生存、繁衍和发展的不可割离的随行物,总是以其强烈而丰富的魅力诱惑着作家又吸引着读者,从而为人们观照和把握自身所不可或缺。但是现今小说中对这一主题的书写,则几乎完全由情爱理想的构筑、追寻转换到对性爱现实的认同与享用,理想中的爱情等待与追寻早已不知不觉化为肉体欲望的放纵与发泄。而马玉琛在其小说《金石记》中所呈现的“理想国”式的爱情,不仅是对当下身体“乌托邦”式书写的一种有力的反拨,提出在性爱欲望书写中依然可以有诗性之思的存在,在众多的欲望化书写中显示出它的独特的价值,而且为如何在小说中使灵与肉结合,让生命享受与精神超越在审美体验中熔铸提供了一个示例。  相似文献   

16.
笛卡儿有一句名言:“我思故我在”,这个“在”是混沌、模糊、不确定的。从作文教学的角度看,这个“在”就是作文需要描述和关注的对象。学生作文必须由“我思”采切入。唯有“我思”的真实性。才能掀开“在”周围的各种迷雾;唯有“我思”的自由驰骋才能让“在”变得色彩斑斓;唯有“我思”的独特性才使作文成为“我在”的一个强有力的载体和平台!“我思”是儿童个性生命发展的真实过程。在作文教学中倡导“情感真实、思维自由、表达创新”是绽放放儿童个性,引导孩子们“我手写我心”。抒写内心的“真我”所必然的。  相似文献   

17.
身体作为一种文化符号,经历了漫长的发展演变过程,中国和西方都有着忽略身体、藐视身体的历史,在过去的文学写作中,身体一直处于不在场状态。如今,消费主义时代的来临,使身体成为大众关注的热点,涌现出了女性作家的“身体写作”,陈染、林白为代表的第一代“身体写作”以激进的写作姿态对传统社会的男权中心进行了彻底的颠覆和反拨。而以卫慧、木子关等为代表的第二、三代“身体写作”由于其低俗的文化品位和商业目的,背离了反抗男权社会,张扬女性意识的初衷,最终走向文学的堕落。只有坚持身体灵与肉的统一,才能使文学回归其本质。  相似文献   

18.
“我”是教辅书,人们对“我”可以说是既熟悉又陌生。近几年来.“我”似乎一直“生活”在令人羡慕的光环里。社会、学校、家长、老师和学生对“我”宠爱有加。其实,你们也有所不知,说句心里话,“我’’是既烦恼又困惑,社会上盲目选购“我”的现象真让“我”欢喜让“我”忧。今天“我”想坐下来和大家聊聊天,所谈话题的关键词是:社会、学校、家长、教师、学生和“我”(教辅书)。  相似文献   

19.
自从人类社会诞生以来,就出现了精神与身体、灵魂与肉体的分别,一般认为,这个重要的区分意味着人类脱离了动物界。不仅如此,在哲学层面上灵与肉这个简单的二元对立结构中,对灵的褒扬和对肉的贬斥,构成了人类文化的一个基本特征。正是由于身体地位的低下,才导致在社会规训下人们的身体更多地服从于政治、理性。但是随后的一些哲学家开始注重身体的重要性,这时身体才从身心二元对立中真正独立出来,从而具有审美性。  相似文献   

20.
古代汉语中的"吾"与"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古代汉语中常用的第一人称代词“吾”和“我”,无论是在语义上还是在用法上都是有着相似之处的。但是两者并非同一词.这主要体现在词的起源、发展以及使用情况等几个方面。而恰恰这种差别又是极其细小和微妙的,稍不留意,即容易忽视。辨析这两个词对于我们更好地掌握古代汉语特别是上古汉语是有极为有益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