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众所周知,从教育的产生和发展来看,教育有两个职能: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和传递社会生产劳动经验.在人类社会刚刚开始形成时,教育的内容主要是生产劳动经验.随社会的发展,生产劳动经验日益增多,各种生活习惯、行为规范和原始宗教仪式也日益增加.这些习惯、准则和仪式是维持和发展原始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因素,因而也就成了教育的重要职能之一.这里的社会生活经验从其内容上看主要就是进行德育教育,所以我们说,重视德育从原始社会便开始了.到阶级社会,由于教育的阶级性使为统治阶级服务的职能加强了.因此,就更加重视德育.  相似文献   

2.
日常生活劳动教育、生产劳动教育和服务性劳动教育构成了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三类劳动教育”的体系化设计与实施是落实国家劳动教育政策、提升劳动教育质量的关键。日常生活劳动教育应围绕家务劳动教育活动和学校日常生活劳动教育活动展开,通过常态化、制度化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培养学生自觉劳动的意识、习惯和能力;生产劳动教育应围绕农业劳动教育活动和工业劳动教育活动开展,且兼顾传统与创新两个方面,传统维度重在体现劳动与生活、劳动与文化的关联,让学生感受劳动创造价值和美好生活以及劳动创造历史和文化的历程,创新维度重在提升学生生产劳动教育的创意能力;服务性劳动教育应围绕关爱型服务劳动教育活动和公共型服务劳动教育活动实行,在对他人、学校和社会公益岗位的服务中,增强学生共情的能力、服务的意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3.
<正>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设置、地方管理和学校开发的课程领域。内容范围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劳动与技术教育四大指令性领域。其中劳动技术教育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核心,以劳动技术教育内容为主要载体、以劳动技术教育为主线进行有机整合,才能使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健康、有序地发展。但是中小学劳动技术活动现状并不乐观,为此探究其问题根源,寻求解决策略,实属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4.
教育本来是为生产服务的,教育原来是跟劳动分不开的。但是,自从阶级产生,同时也是自从学校产生,教育——有组织的文化科学知识教育——便为统治阶级所垄断,而成了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从此,在学校里实施的教育便跟生产劳动脱离了,因为学校只培养统治阶级的子弟,他们靠剥削别人的劳动成果来生活,不需要生产劳动训练。劳动被看成下贱的活动。不错,自古以来,各代有个别的思想家看到了劳动的必要性;也偶尔发表过受教育者应  相似文献   

5.
在我国基础教育新课程体系中,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新课程。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阐述说: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等。由此可见,综合实践活动是建立在学生的个体经验基础上。整合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  相似文献   

6.
陈小玲 《教育导刊》2004,(17):19-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新课程中的一个亮点,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它的内容包括了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它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自主进行的综合性学习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验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  相似文献   

7.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教育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要求教育同生产劳动等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劳动教育。新时代志愿服务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劳动教育的重要内容,新时代志愿服务劳动对大学生成长尤为重要。志愿服务是推动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路径,是实现人的需求层次递增、调动学生主观能动性的主要方式,优化了学生社会化的外部环境。学校应大力开展志愿服务型劳动教育实践活动,把志愿服务型劳动作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8.
综合实践活动是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米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是新课改中出现的重点和亮点,它是新兴的国家课程,也是学校的必修课程。它的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种与各学科课程有着本质区别的新的课程领域.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  相似文献   

9.
我国的教育,起源于原始社会传授生产经验、生活经验的需要。在原始社会,由于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没有专门的学校和教师,教育的内容除生产、生活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外,还包括军事、宗教、文艺等方面的内容。这种教育具有社会性,没有阶级性,还没有从社会生产、原始政治、宗教与艺术活动中分离出来而成为专门的活动;由于文字尚未产生,口耳相传与行动的模仿,便成为原始教育的主要手段和方式。也就是在这种教育形式下,逐渐形成一些粗浅的、外在的行为习惯、行为规范和朦胧的师德意识。 我国师德教育的正式产生是在奴隶社会的春秋时期。…  相似文献   

10.
我们从1993年开始实施思想品德、学科兴趣、新闻信息、科技文体、社会实践五个板块的活动课程。实践证明,这样做能促进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生动活泼、全面和谐地发展。1.思想品德活动课,是指学校开展以思想品德教育为主线的系列活动课程。它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社会公德以及日常行为规范教育为主要内容,具体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可概括为:升国旗主题系列活动,每周一次;4月份和11月份为学校文明礼貌主题活动月,由班主任指导全班学生完成多种活动项目;学校广播、校刊、影评专题活动,每学期每…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是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与生产力发展密切相连的一种社会现象。进入阶级社会后,它以学校教育为主要存在形式,为统治阶级服务,并为统治阶级所垄断。所谓教育观念,就是一定社会对教育的认识及评价,它既囿于一定的社会和  相似文献   

12.
劳动与技术教育是小学综合实践活动的主要内容。劳动与技术教育活动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实践性课程。  相似文献   

13.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设置,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综合化趋势,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其性质是:基于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了对知识的综合应用。它具有整体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和自主性等特点。它的目标是:谋求学生亲身获得参  相似文献   

14.
王丽荣在《吉林教育》2000年第4期撰文指出 ,素质教育可相应分为身体素质教育和心理素质教育 ,学校心理咨询则是心理素质教育的最重要内容和主导方式。一、从内容上看 ,学校心理咨询是素质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因为人类自身的行为活动不外乎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两个方面 ,生理活动的外显是身体活动 ,它可以通过体育来求得发展。心理活动是内隐的 ,它可以直接表现为人的认识、情感、意志、个性等心理现象 ,也可以通过道德行为、智慧行为、审美行为及劳动行为等外显形式表现出来。因此 ,德育、智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都是心理素质教育的…  相似文献   

15.
周翔  李树培 《河北教育》2005,(11):29-30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2001年6月颁布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主要内容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技术教育。”它的设置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结构性突破,不仅适应了我国的现实需要,而且反映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国际教育改革前沿保持同步。它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公认的一大亮点,肩负着极具时代意义的教育重任。  相似文献   

16.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社会服务活动"要得以有效地开展,要以"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作为理论引领,开发课程资源,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会活,以自己的劳动满足社会组织或他人的需求,获得自身发展,促进相关知识技能的学习。培养学生适应个人终身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成为履职尽责、敢于担当的人。  相似文献   

17.
随着社会的发殿,学校教育与社区教育的一体化发展已经成为各国共同关注的话题,很多国家开展了社区学校共建活动,以期建立起学校与社区之间的联系,达到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目的。重温陶行知教育思想,我们不难发现社区学校共建正是生活教育理念在当代的活的应用。本文拟从"生活教育"理论的实践出发,就开展"社区学校共建"活动的依据、内容与形式以及存在的问题作一简要论述。  相似文献   

18.
在1994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江泽民总书记强调:“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坚持社会主义教育方向的一项基本措施”。他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有关方面以及学校,都要高度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原则,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提供必要条件。而学校开展勤工俭学,正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一条主要途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也指出:“要继续大力发展校办产业和社会服务,逐步建立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服务体系”,“要创造条件,鼓励和支持学生参加勤工俭学”。《纲要》的颁布实施,特别是全教会的胜利召开,为勤工俭学的健康发展提供了良好机遇,也给我们提出了一系列有关研究课题。  相似文献   

19.
教育部[2001]17号件明确规定: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强调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究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加强信息技术教育。培养学生利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和能力。  相似文献   

20.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劳动与技术教育、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四部分内容。它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它强调学生是活动的主体,强调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