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瑜 《河北教育》2006,(7):40-41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  相似文献   

2.
【内容与最初的目标《】长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认识了长方体之后教学的,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是整个小学阶段体积公式教学的起始内容。本节课的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长方体的认识,还可以为学生以后学习圆柱体体积、圆锥体体积计算方法积累经验。我对本节课预设了两个教学目标:①让学生经历长方体体积公式推导的过程,会运用体积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②通过动手操作,掌握长方体体积计算方法,在探索中体验成功。【案例1——最初的设计及教学过程】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我进行了这样的设计:活动一:直观感知师:有什么办法知道它的体积…  相似文献   

3.
正复习课一般的任务有三,即:查缺补漏,知识系统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本节复习课目标明确,针对性强。教师课前对五年级学生实际情况做了调查,套用公式计算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正确率可达95%以上,而在实际问题中,自己判别求表面积和体积的通过率则差异较大,于是在确定该课教学目标时,既  相似文献   

4.
圆柱的体积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且掌握圆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学数学第十一册中“长方体和正方体”是学生初次接触的立体图形,也是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的重要基础知识。 一、把握特点,突出重点 本章内容在编排上有以下特点:(1)重视长方体、正方体“特征”的教学;(2)计算表面积未给出“公式”,显示了一定的灵活性;(3)突出长方体体积公式的直观“形式”推导,由正方体的特征引出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最后得出一般的体积公式:底面积×高;(4)重视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全章四十八道  相似文献   

6.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是在学生已经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并会用“数方块”的方法求出物体体积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课的主要目标是要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相似文献   

7.
在教学人教版数学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这部分内容时,我出示了这样一道拓展练习题:"一个长方体的高是12厘米,如果高减少4厘米,体积就减少40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我让学生先小组  相似文献   

8.
讲圆柱的体积公式推导时,学生经历了体积公式的猜想、操作验证,明确了圆柱的体积等于底面积与高的乘积,知道了圆柱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于是在应用环节时,教师出示这样一个题目:一个圆柱通过剪拼,成为一个近似的长方体,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8厘米、6厘米、5厘米,求这个圆柱的体积是多少?  相似文献   

9.
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动手操作或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最能唤起学生的兴趣,保持学生稳定的注意力。如在推导圆柱体的体积公式时,笔者通过让学生自己推导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并让学生掌握了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后,笔者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师的推导过程,并让学生观察将一个圆柱体拼割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后,这个近似的长方体的体积、表面积同原来的圆柱体的体积及表面积相比是否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0.
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P46,P47长方体的体积.教学目标1.能感受到长方体的体积大小与长方体长、宽及高的关系,会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及字母公式.2.能较熟练地用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计算.  相似文献   

11.
在正式学习长方体的体积之前,一个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学生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是"长×宽×高"(知道这个"事实"但不知道"原因")。如何让学生理解公式的来龙去脉?对学生的理解要求到什么程度?在公式教学中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思考?张殿军老师执教的课,学生确实思考了,但直到下课仍有一个学生坚持认为长方体体积公式应该修正为"长×宽×1×高",怎么办?为什么会这样?  相似文献   

12.
在贵刊第11期的“专家评课”栏目中,我们研究了“长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课,其核心活动就是在数“体积单位块”的过程中暴露学生思维上的困惑,真正探索发现体积公式。我们认为,让学生操作、摆弄体积单位块,数体积单位块的个数等活动不仅是公式教学的关键活动。也应该贯穿“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单元教学的始终。  相似文献   

13.
1.讲清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是“长方体和正方体”教学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为讲清这一问题,我们可用教具或学具中的一百个小立方块,让学生摆出各种不同的长方体,并从它们的长、宽、高的数量,与立方体实际块数的关系中,去发现长方体的体积,就是该长力体长、宽、高的乘积。正方体体积公式的由来,则应在学生理解长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发挥知识的迁移作用,启发学生自己寻找出来,然后,再从小立方块的拼摆中去加以验证。这样,学生对于长方体和正  相似文献   

14.
一、说教材1 教材地位《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数学第十册第二单元第二小节内容 ,本节课是第一课时。此课是在学生认识并掌握了长、正方体特征的基础上教学的 ,也是学生学习几何初步知识 ,由平面计算扩展到立体空间计算的开始 ,它是本单元的重要内容。通过学习 ,可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为今后学习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打下良好的基础。2 教学目标(1)知识教学 :使学生获得长方体、正方体表面积的概念 ,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会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能运用新知解决实际问题。(2)能力…  相似文献   

15.
圆柱的体积是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内容,这部分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并且掌握圆柱基本特征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圆柱的体积计算公式。教学这部分内容,有利于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为进一步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打下基础。我制定的教学目标如下:  相似文献   

16.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12册第106页内容。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熟悉立体图形体积的计算公式,理解这些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会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2. 能力目标:经历运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应用数学知识的意识,发展实践能力。3. 情感目标: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对学好数学充满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回顾公式( 示一组建筑图片。) 出 师: 这些美丽的建筑都是由不同的立体图形组成的,其中有哪些立体图形是我们已经学过的?你能说出他们的体积公式吗? ( 课件显示课本106页图: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圆锥。)…  相似文献   

17.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建立了长度、面积的概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学生要能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是在实际应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有很多的错误,那这种错误的形成与对策就是我们要关注和解决的。  相似文献   

18.
教学内容:渐教版数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复习.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掌握长方体、正方体和圆柱、圆锥的特征,掌握长方体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并能运用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导学课题)长方体的体积。内容包括长方体的体积概念和体积计算公式。重点是理解和运用体积公式。(导学设计〕一、操作B!路孕育新知回.课前要求每个学生准备对个工立方厘米大小的木块,上课时先让他们任取几块,叠成任意形状的物体,并报出自己叠成的物体体积是多少。接着要求学生用木块叠成一个长方体(用木块多少由学个自己拟定)。想一想:用什么方法来计算自己叠成的长方体体积是多少呢2.出示问题:用正立方厘米的小木块堆成右面两个物体,比较它们的体积谁大谁小,为什么?经过观察,学生纷纷发现它们的体积不相等。于是教师要…  相似文献   

20.
长方体和正方体是最基本的立体图形,在教学本单元之前,学生认识了常见的平面图形,初步建立了长度、面积的概念。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后,学生要能计算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可是在实际应用练习中,却发现学生有很多的错误,那这种错误的形成与对策就是我们要关注和解决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