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滨州学院学报》2020,(6):11-15
云台是相机与多旋翼无人机的连接设备。论述了多旋翼无人机三轴云台的平衡原理;根据常用航拍相机和多旋翼无人机尺寸和性能要求对增稳云台结构进行了设计;利用SolidWorks软件对增稳云台结构进行三维设计,主要有三个转动轴及相机夹持机构,保证各部位运动时不会互相干涉;利用有限元分析软件ANSYS对增稳云台结构仿真优化,通过分析,验证增稳云台结构符合要求。  相似文献   

2.
为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微型无人机相关知识,设计建成一体化的微型四旋翼无人机半物理虚拟仿真实验平台。由可升降装置和万向节联结组成平台基底,地面站软件对四旋翼无人机进行在线控制,四旋翼无人机虚拟系统利用Unity3D搭建。通过虚拟运动场景搭建、运动控制和物理系统,完成四旋翼无人机的虚拟仿真实验。制作了四旋翼无人机组装动画,由实验平台的用户界面系统将实验平台的各个部分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3.
《宜宾学院学报》2017,(12):38-41
提出一种基于期望动态的PD控制器设计方法用于四旋翼无人机的悬停飞行控制.四旋翼无人机的动力学模型在悬停飞行时的线性模型可以简化为一个二重积分过程.在考虑传感器滞后或处理器延迟情况下,基于期望闭环动态特征方程对PD控制器进行参数整定,同时,对输入饱和引起响应超调的现象进行了仿真分析.仿真表明,所提出的PD控制方法对四旋翼无人机悬停飞行是有效的,其飞行动态响应具有满意性能.  相似文献   

4.
输电线路的安全是保障电网运行安全的基础。随着电网的高速发展,拥有高效率、高安全系数及低费用等突出优势的无人机巡检技术被广泛应用于输电线路的巡检任务。针对目前被广泛应用的多旋翼无人机巡检技术,分析了该技术在续航能力、通信及数据传输能力和智能化能力方面的技术困境,探讨无人机输电线路巡检技术中无人机供能、抗干扰及远距离数据传输、无人机全自主智能巡检及图像数据处理智能化等关键技术,并结合最新的锂电池、大数据、云计算、5G等前沿科技,预测了未来多旋翼无人机电路巡检技术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针对四旋翼无人机携带未知质量载荷对机体姿态控制带来的影响,提出了一种基于扰动观测器的自适应控制方法。该四旋翼无人机在携带未知质量载荷时的动力学模型,针对未知质量载荷对四旋翼无人机造成的干扰,设计了扰动观测器并基于此提出了一种自适应姿态控制器。使用Lyapunov方法证明了该控制器的稳定性。同时,在四旋翼无人机上携带一个未知质量的载荷,分别使用自适应控制器和反步控制器控制四旋翼无人机姿态来进行对比实验,验证控制器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6.
为了帮助高职院校学生理解无人机控制技术,提出适用于教学实践的四旋翼无人机设计的方法。对四旋翼无人机基本控制系统进行分析,并整体设计。选用STM32F103作为飞控核心芯片,设计四旋翼无人机飞控,利用校企合作企业的上位机工具箱和飞控平台,搭建测试系统。结果证明:该方法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理解四旋翼无人机基本控制原理,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无人机控制技术,为后续无人机维修技能提供有力的知识铺垫。  相似文献   

7.
针对四旋翼小型无人机的姿态控制问题,考虑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模型中的未建模动态以及外部未知扰动,采用基于径向基函数的神经网络在线对未建模部分进行补偿,并结合滑模控制算法增强系统对外部未知扰动的鲁棒性.随后,对控制系统的闭环稳定性给出了严格的理论性证明.基于MATLAB/SIMULINK的数值仿真结果验证了所提出的控制算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主要讨论基于ADRC(自抗扰控制)的四旋翼无人机高度协同控制。在建立四旋翼无人机动力学和运动学模型的基础上,根据自抗扰控制的基础理论,基于模型设计了四旋翼无人机三个欧拉角和高度的自抗扰控制器。同时,根据四旋翼无人机高度运动学模型,设计了三种不同通信拓扑的高度协同算法。通过仿真,分别验证了姿态角的ADRC控制算法、高度的ADRC控制算法和三种不同的高度协同控制算法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为了使四旋翼无人机更加智能,控制更加简便,需设计新的控制方式。语音识别技术发展日趋成熟,在信息处理和自动化等领域应用相当广泛。通过在Android设备上传入语音命令操控四旋翼无人机,调整飞行姿态、速度、方向,解放了人的双手,实现了语音控制无人机飞行。不同环境下的测试结果表明,该系统功能良好。  相似文献   

10.
使用小型多旋翼无人机对南阳师范学院西区进行了航拍作业,获取了67幅地面影像,基于摄影测量原理,使用Pix4dmapper图像处理软件对这些影像进行匹配和拼接处理,最终得到正射影像图.精度评价表明,正射影像精度可以达到厘米级,符合大比例尺地形图的要求.该方法具有成本低、效率高、易学易用、灵活方便的优点,适合于点多、分散、面积小的地区,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设计一种新型单旋翼无人机,采用动力直驱模式,基于Flunet软件数值计算其悬停状态的旋翼气动性能和螺旋桨推力及力矩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悬停时,旋翼升力、阻力矩与转速成正比;验证飞行模型,在转速达到24rad/s可满足悬停条件;转速增加时,螺旋桨推力和阻力矩均增加,而来流速度增加时,推力单调减小,阻力矩先增加后减小且变化较为缓慢。经过飞行试验,证明研究结果正确,该单旋翼无人机具有较好的飞行性能。  相似文献   

12.
设计并搭建了基于光电图像处理的四旋翼无人机教学实验平台。该教学实验平台采用姿态传感器MPU6050以及摄像头OV7725作为主要机载传感器,ARM嵌入式系统芯片STM32F4系列作为主控芯片以及R5F100LEA系列作为辅控芯片。采用优化的单环PID控制算法,结合光电图像处理算法对特定目标物进行识别,实现了四旋翼无人机的自动控制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提出的机载控制系统能很好地进行飞行控制实验,并能实现沿预设路线行走、投递特定物品以及找寻特定物品等无人机遥感教学实验功能。  相似文献   

13.
对一种复杂的多输入多输出控制系统—双旋翼系统进行了研究。在详细、准确地进行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的基础上,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双旋翼系统数学模型,并对双旋翼控制系统的姿态控制进行了初步仿真,并给出了仿真结论。  相似文献   

14.
针对无人机的特殊性以及对电机动态性能的要求,设计了一种以ARM芯片LPC2148为核心的旋翼转速控制器。首先分析了直升机的飞行特点以及原旋翼转速控制器的不足,设计基于EKF和矢量控制的新旋翼转速控制器,并对扩展卡尔曼滤波法和矢量控制的模块进行说明,且给出了MATLAB仿真结果,验证了控制系统的正确性。  相似文献   

15.
为使X型四旋翼无人机系统能够在受到扰动时快速调整状态以适应环境变化,对X型四旋翼无人机进行区别于传统的受力分析,建立动力学数学模型,采用RBF神经网络和PID联合控制方法,依靠神经网络自学习和非线性映射特征实现系统控制参数的动态整定。以MATLAB/Simulink为实验平台,对RBF神经网络PID控制系统和单纯PID控制系统分别进行仿真。实验结果表明,RBF神经网络PID控制比传统的PID控制调整时间更短、控制效果更好,增强了系统自适应性。  相似文献   

16.
采用多旋翼五镜头无人机获取倾斜数据,并利用ContextCapture软件对城区实景三维模型进行自动化重建。对重建的初始三维模型产生的质量问题进行剖析,采用影像质量提升、二次补充处理、模型几何修复方法进行模型修复,消除测区模型模糊、空洞、拉花、精度低等问题,有效提高了倾斜摄影测量数据质量。  相似文献   

17.
无人机倾斜摄影技术已成功应用于各项国民经济建设,如地籍测量、大面积区域测量等,但大多采用价格昂贵的固定翼和多镜头的旋翼无人机,针对带状地形图的应用研究较少。鉴于此,采用消费级大疆精灵4无人机和ContextCapture三维建模软件,通过外业数据采集和内业数据处理,生成三维模型、DOM、DSM、三维点云数据,利用清华山维(EPS)采集数据、CASS7.1进行编辑。获得数字线划图(DLG),并将其与利用RTK测量的地形图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3类主要地物的精度比对,得出道路精度为0.042m,满足1∶500带状地形图测图要求。  相似文献   

18.
四旋翼飞行器体积小、可悬停、机动灵活,已成为国内外的一个研究热点。为了更加有效便捷地对四旋翼飞行器的飞行控制进行实时仿真,设计了四旋翼飞行器半实物仿真平台。该仿真平台包括上位机、仿真计算机和四旋翼飞行控制器3个部分,四旋翼飞行器对象模型运行在实时仿真计算机中,将飞行控制器作为实物接入仿真回路,提高仿真的实时性和置信度。该半实物仿真平台可以分别对四旋翼飞行器的姿态控制、位置控制进行仿真,并可将仿真结果直接应用于实际飞行。  相似文献   

19.
作为微型无人机的一种,四旋翼飞行器以其简单的机械结构和优越的飞行性能成为科学研究领域中空中机器人的热点之一。文章以四旋翼飞行器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四元数理论为基础,推导了飞行器姿态解算算法;利用MEMS技术和嵌入式技术,开展基于无线遥控技术的四旋翼飞行器的硬件设计;运用VRML语言建立四旋翼3D模型,利用LabVIEW软件对该模型进行图像处理和显示,并在与飞行器远程通信的基础上,完成了其作为地面站的主要功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硬件工作稳定,姿态解算准确,控制算法很好地满足了控制要求,飞行器的稳定性和响应特性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20.
复合式垂直起降(VTOL)无人机结合多种飞行模式,适应多元化的飞行需求。该文提出一种变旋翼电动VTOL无人机结构设计方案,通过结合固定翼和旋翼机的飞行优势,改变旋翼的转向结构及其相对气流的工作方向,从而切换不同气动方式,达到增强机动性、提升续航性的设计目的。在选型和计算校核后,设计样机并搭建实验平台测试其升转速力特性,得出25°~30°为最优攻角,并验证了新系统最大可达传统旋翼1.8倍的升力。以CFD进行验证计算与实验间的偏差控制在7%,结果显示设计可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