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河殇》的观点,中华文明形成之初,其衰落的命运已经注定;近代中国又一再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良机;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以后,由于“按照一种内陆文化的统治模式来进行现代化建设,虽然也能容纳现代科技的某些新成果,甚至卫星可以上天,原子弹可以爆炸,但却不能根本性地赋予整个民族以一种强大的文明活力。”这就是《河殇》对中华文明的历史与现实命运的评价。在《河殇》作者看来,中国从古代内陆型的黄河文明,到现代的“内陆文化的统治模  相似文献   

2.
以"渴示悲剧性民族心态,反思古华夏文明命运"为主题的电视系列片《河殇》,它的历史观,本人觉得是不能苟同的.下面就《河殇》的历史观谈点看法.《河殇》作为一部宏观审视中华文明命运的作品,它所包含的历史观是多元的.其中既有斯宾格勒关于文化兴衰周期的阐释,又有汤因比关于对特别困难挑战与应战造成了文明起源和衰落解体的说明;这里既有黑格尔关于世界历史民族相继更替、东方历史发展停滞的思想底蕴,又不乏地理环境决定论、欧洲中心论、历史宿命论等非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河  相似文献   

3.
《河殇》宣扬以地理环境决定论为核心的唯心史观,集中表现在《河殇》把人类文明分为“内陆文明与海洋文明两大单元”。鼓吹“蓝色的”海洋文明优秀论,而黄河孕育出的中国的内陆文明即“黄色文明”是“超稳定结构”,“永恒的超稳定”。两种文明斗争的结果是“蓝色的”海洋文明战胜和取代“黄色的”内陆文明。《河殇》就是用这种唯心主义历史观来否定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而达其政治目的的。因此,评析、揭露《河殇》兜售的唯心史观及其险恶的政治用心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河殇》作者自我标谤:这一电视政论片创作的初衷,是集“中国当代思想界精英”进行一次“对民族历史、文明、命运的全面思考”,可是,“河殇”对中华民族历史与文明的“全面思考”却只断到“戊戍变法”就嘎然而止,对此后大半个世纪从孙中山到毛泽东两代人探索与奋斗的历史只字不提。《河殇》口口声声要继续“五四”时期的思想启蒙运动,却恰恰对“五四”时期一代热血青年探索与奋斗的主要遗产也只字不提。  相似文献   

5.
在《河殇》作者看来,中国古老的文明“铸就了一种内向的、求稳定的、闭关自守的文化类型”,造就不出“一种文化的更新机制”。中国一再失去发展资本主义的良机,说明它只能依靠外来“新的文明因子”,否则,中国将永远处于“周而复始的历史循环”之中。《河殇》所谓的“新的文明因子”究竟是什么呢?不是别的,恰恰就是近代以来西方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如其不信,有言为证: 《河殇·灵光》中说:“十七世纪以后,那个‘新世界’要来叩一叩古老东方紧闭着的大  相似文献   

6.
<正>中华文明,即华夏文明。《春秋左传正义》曰:“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孔颖达注曰:“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有文章之华也。”“华夏”二字在现实中的实体展示就是服饰、礼仪、经典。华夏文明是炎黄血统、诗书礼仪文化和中华疆界统合在一起的实体。华夏文明的源点在黄河中下流。相传在大约五千年前,黄河流域中下游一带的华山与夏水之间分布着许多部落,  相似文献   

7.
在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潮甚嚣尘上的氛围中,《河殇》以标榜反思黄河文明和民族历史的面目出现,作者为他的政治主张装潢了历史文化的煌煌论证,故而哗众取宠于一时。在学术开放、文史相通、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渗透发展的当代,非专业学者涉足国史已不鲜见,史学界一直是十分欢迎那些跨专业操作的学者们能给史坛吹来清新之风。然而,《河殇》的作者涉足史坛,  相似文献   

8.
城市&#183;水     
《北京城市学院学报》2010,(2):F0002-F0002,F0003
水是生命之源。回眸人类历史,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长江与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逐水而居、傍水而生、恃水而兴已经是人类发展中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9.
城市·水     
《海淀走读大学学报》2010,(2):F0002-F0002,F0003
水是生命之源。回眸人类历史,尼罗河孕育了古埃及文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孕育了古巴比伦文明;印度河与恒河孕育了古印度文明;长江与黄河孕育了华夏文明。逐水而居、傍水而生、恃水而兴已经是人类发展中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10.
咏黄河诗话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千百年来,无数文人墨客描绘黄河,赞美黄河,歌唱黄河,留下了一首首音韵绵长、雅奏迭出的名篇佳作。“千载金汤拥上流,只今唯有荻花秋。江南客子笑无语,闲看黄河绕汴州。”这是元朝诗人陈孚的《黄河》。这首诗抒发了作者  相似文献   

11.
一、黄河之名的由来黄河是我国仅次于长江的第二条大河 ,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从史前旧石器考古时代开始 ,中华民族的祖先就在黄河流域这片肥沃的土地上繁衍生存 ,孕育出了华夏辉煌灿烂的文明。黄河之名由来已久 ,但从历史记载来看 ,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古人在命名河流时习惯称其为“××水”。黄河也是一样 ,本来名为“河水” ,在与其他地名或河流并称时有时也简作“河”。黄河之名的最早出现是在西汉初年。《史记》卷16《高惠高后文功臣表》有“使黄河如带”的记载。从此以后 ,“黄河”之名在历史文献中时有出现。大约到了唐代 ,黄河的…  相似文献   

12.
兰州作为黄河之都,黄河文化是其依托的文化底蕴。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背景下,修复古渡口等文化遗迹,保护开发百年古梨园等生态文明资源,传承发展独具地域特色的黄河文化,对于推进兰州历史文化名城建设具有重要的长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说“汉”     
汉水流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融通黄河与长江文明的纽带,是南北文化转换的轴心,是汉族形成和得名的摇篮;传说时代的北国华夏部族、江淮东夷部族、南方苗蛮部族、西部氐羌部族,正是以汉水为纽带逐渐融通,形成了以华夏文化为主干、以龙凤呈祥为图腾的民族共同体;至迟到西汉时期,地上的汉水已与天上的银河结合,“汉”已被赋予了“吉祥、美好、盛大、精华”等美意,而“汉并天下”,四百年汉室江山,最终使世界上最大的民族获得了汉族的美名。  相似文献   

14.
黄河是中华文明的起源,从祖先炎黄时代起,中华文化就在黄河水的滋润下孕育,如同深藏的美酒,时之愈久,其味愈甘。黄河不但是华夏文明之脉,更成为炎黄子孙心中的文化圣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5.
我们的母亲叫中国 翻开《我们的母亲叫中国》一书的扉页,我们可以读到这样饱含深情的文字,“母亲是生命的源头,成长的摇篮。……祖国,是我们心中永生的母亲。”作者正是由此而开始了对我们古老中华的真情叙说和深情颂扬。 纵观人类发展,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曾经有过四大古代发明──古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古印度文明和中华文明。岁月悠悠,只有  相似文献   

16.
评《河殇》的文化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电视系列片《河殇》,在大学生中引起广泛的、意见不一的反响。我们当时曾结合中国革命史课的教学,组织过讨论。深感《河殇》的出现及其社会反应,是一种文化现象,更是一种政治现象。而《河殇》的作者们的政治意图之强烈而明确,是十分显然的。经过近几个月的制止动乱、平息暴乱的斗争,人们更可以清楚地看出它的资产阶级自由化思想的实质。《河殇》以文化反思的面目出现,因此,剖析一下它的藉以反思的文化观,可以更好地认清其真相和实质。这里,谨结合我们当时组织讨论过程中取得的认识,略作归纳,缕陈于下。  相似文献   

17.
在教学《愚公移山》的过程中.笔者对文中“河阳”一词的理解产生了疑问。 两种版本两种理解。苏教版教参的解释是——河阳:黄河北岸。“河”在上古是黄河的专称。而课本则无注释。翻开人教版课本,注释很明确——河阳:古地名,在现在河南省孟县西部,南临黄河。  相似文献   

18.
陈鹏 《天中学刊》2000,15(3):81-88
人类四大古老文明中三种已湮灭在历史长河中,惟有古中华文明延续至今。中华文明延续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中华文明有异常雄厚的基础;中华文明具有旺盛的生命力;长江、黄河共济,中华文明博大精深;中华民族善于吸收异族优秀文化;地理屏障的作用;中国有侵略不称霸;强大的国家保卫力量;中华民族有巨大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其中多数是另三种古文明曾不具备或不完全具备的。延续了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已有很大发展变化,它必将继续在丰  相似文献   

19.
作为人类历史上源远流长而又延续至今的唯一文明,中华文明在其漫长的形成与演进过程中,形成了以农耕文明与儒家文化为主体的华夏文明圈,对东亚乃至世界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中华文明结构1.农耕社会与宗法制度的形成自给自足、男耕女织的小农经济在中国存在了几  相似文献   

20.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它同华夏文明的起源、历史、文化、发展及东亚文明乃至世界文明,都有极其深厚的联系。历史上,黄河流域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自然条件和丰富的自然资源,如今黄河流域以其丰富的能源成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 一、黄河上游水电基地 从源头卡日曲到内蒙古河口的黄河上游河段,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